/数媒分享|看!动作捕捉见证电影特效的成长

数媒分享|看!动作捕捉见证电影特效的成长

 

MOTION CAPTURE

看!动作捕捉


           

           

           

见证电影特效的成长


       




       



       



       



         

如果说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终极形态

那么动作捕捉技术则是

实现人“数字化”的第一步

看!动作捕捉   看!动作捕捉   看!动作捕捉   看!动作捕捉

年轻人的最爱   年轻人的最爱   年轻人的最爱   年轻人的最爱

《阿凡达:水之道》


当一名电影记者提前看完《阿凡达:水之道》后对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感叹道,“我几乎确信你是在另一个星球上拍的”。


上映前六天,电影《阿凡达:水之道》内地预售票房成功突破一亿,并超过《长津湖之水门桥》,成为2022年内地预售最快破亿的影片。


电影背后的CG特效又是其中最大的“功臣”,而这些令人惊叹的特效并非一蹴而就,它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历程,也造就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史诗级电影!


       

MOTION CAPTURE   MOTION CAPTURE   MOTION

动作捕捉:

见证电影特效成长


动作捕捉的“前身”来源于一种“人肉式”动作捕捉(Rotoscope),学名为“转描技术”,即利用一套特制的一套特制的摄影装置把胶片投影在动画师的桌面上,动画师便可以根据真人画面一帧一帧地描摹下来。这套技术最早出现在1915年,由动画大师马克思·弗莱舍发明。


   

图|绘画放映机


其代表作《大力水手》《贝蒂娃娃》等作品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制作的。


   

图|大力水手


此技术优点是简单快捷,哪怕是对电影技术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仅仅通过画面“模仿”出栩栩如生的场景,所以其在动画电影的初期颇受欢迎,大批广为人知的经典迪士尼动画均是以此为蓝本制作,譬如《灰姑娘》《白雪公主》《101斑点狗》《美女与野兽》等等。


   

图|101斑点狗


       1983年,加拿大思蒙弗雷泽大学的汤姆·卡尔弗特在物理机械捕捉服装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技术让人们见识到了最早的机械类捕捉。与此同时,麻省理工也推出了一套基于LED的“木偶图像化(Graphical marionetter)”系统,这就是早期光学动捕系统的雏形。


   

图|汤姆·卡尔弗特研究成果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影工业中才正式出现真正的动作捕捉技术,开启这项先河的影片是由荷兰鬼才导演保罗·范霍文执导、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科幻影片《全面回忆》。在影片中,动作捕捉只出现了一分钟——仅仅是一段X挂钩镜头扫描,形成了会动的骷髅形态。


   

图|全面回忆


        真正将动作捕捉“发扬光大”的,是2000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影片全程使用了这项在当时看起来格外先锋的技术,以惊人的水准呈现出彼时最接近真实效果的画面,仅仅是女主角随风荡起的头发,便制作耗费近3000万美金,而1.8亿美金的投入,对于2000年的电影而言,显然是个天文数字。


   

图|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让动作捕捉乃至是CG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人们因此意识到,在动作捕捉等新兴技术的作用下,视效的画面居然可以如此真实。


2009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可以说是将动作捕捉与表情捕捉技术成功结合的先驱者。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与团队使用了头戴式面部捕捉相机,并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拍摄与动作捕捉影棚。这种虚拟表演的场地到处都是摄像头、动作捕捉服、道具模型,演员们无需走出摄影棚,就可以完成角色的全部表演。


   

图|电影《阿凡达》动作捕捉剧照


《阿凡达》在电影技术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动作捕捉激素走向成熟的标志。继《阿凡达》之后,动作捕捉又在《创:战纪》《第九区》《丁丁历险记》《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漫威系列》等等经典优秀作品中被应用与创新,至此成为科幻、奇幻、魔幻电影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电影特效技术。


这项技术打破CG与真人表演之间的界限,特效师们可以尽情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演员们也卸下了道具与化妆带来的限制,可谓电影工业历史性的进、突破性的进展,促使电影特效技术迎来了新世纪的高光时刻。



拓展:

常见的动捕技术


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动作捕捉技术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从动画制作、人机交互、到机器人遥控、体育训练等等,甚至现在的虚拟人直播,也是用的动捕技术。


面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动捕技术也出现了多种技术路线,常见的有光学动作捕捉技术、惯性动作捕捉技术以及视觉动作捕捉技术。


光学动作捕捉技术操作的时候会直接在人身体上进行简单的标记,标记点会直接反射到提前设定好的摄像机上,然后通过反射的不同位置的成像信息来预算标记点的空间运动信息,最终将信息进行简单地定位以及输出。


   

图|光学动捕:身上标记光点


惯性动作捕捉技术会直接在人身上佩戴陀螺仪,人在运动的时候,陀螺仪也会跟着进行旋转。此时,直接通过感知陀螺仪的旋转信息将人的运动推算出,然后实现动作捕捉。


   

图|惯性动捕需穿戴的各种设备


视觉动作捕捉技术在操作的时候是不需要标记和佩戴设备的,只要在人的活动范围内通过普通的摄像头进行动作的录制,将人体的关键信息进行识别,然后采用特殊AI算法实现动作捕捉。


   

图|AI引擎驱动的动捕技术





-END-



参考资料:

[1]焦垚楠.动作捕捉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发展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20(06):26-30+6.

[2]徐海涛.电影《阿凡达》的3D视觉艺术效果[J].电影评介,2015(11):5-52.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5.11.016.

[3]李明宇,赵亮,姜军.动作捕捉技术应用研究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2011(36):463.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案/排版:李卿源

审核:陈哲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媒空间”(ID:DMAofECUS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