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编辑、制造、感受力,三者交融的产物。大数据智媒体时代下,万物面临着新与旧的延展。书,亦是如此。那么,书的功能是什么?如何设计一本书?都是设计师们在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近日,“书籍设计展:书籍的可能性”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南山书屋象山之家)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联合主办,南山书屋阅读工坊承办。展示了来自创新设计学院2020—2022实验性书籍项目课程学生的最新设计。
本次产业与图景研究所的《实验性书籍课程》,设计师试图要打破原有对传统书籍的定义与边界,从实验性与思辨性的角度去探索书的可能性。设计过程中,反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书是什么?书籍也许是一个过滤信息的机器,也许是治愈的工具,也许是求救的信号,也许是一种装饰品。
第二个问题,如何再设计一本书?介于设计师对书籍的全新定义,抓取书籍设计的关键元件——书籍的阅读方式、书籍的打开方式、书籍的编排方式等,再设计一本书。它可以是一本无字天书、一本可以喝的书、一本逃不出的书,一本可穿戴的书……
展览现场
关于“再设计”一本书,策展人毛雪表示,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理解。其一是内容维度,在书籍选题上,鼓励学生自己成为书籍内容的生产者。主题可以是对原书籍内容提炼解读后进行再设计,也可以是将电影、纪录片进行内容提取,更可以是社会事件的收集与真实内容的拍摄与记录。
其二是形式维度。课程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内容决定形式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试图打破原有书籍的固有思维,无论在书籍的打开方式、印刷方式、书籍材质,还是编排方式上面,由书籍内容决定形式。比如《十二分钟》这本书是由纪录片为原型,讲述的是塑料从生产到被丢弃的十二分钟,书籍实验性地用塑料本身取代纸张,更能够警醒人们对塑料的正确使用,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共鸣。
展览现场
在山南大樟树旁的书屋建筑外墙上,室内玻璃窗上,处处悬挂张贴着书籍设计的海报,传递着一种态度——书籍装帧与包装阅读的无限可能。本次展览的十几组实验性书籍作品,就是一次探究书籍可能性的机会。此次展览出品人段卫斌、祝平凡,课程指导老师毛雪、蔡文超,主办方希望设计的不是书,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展览现场
◆《解忧杂货铺》 一本传送信件的书
本书基于日语原版《解忧杂货店》进行了重新设计。原书中不同境遇身份和时空的人通过牛奶信箱互相治愈。通过提炼书中“解他人之忧,补自己的洞”的概念,整本书在装帧和内页设计上都暗含缺和补的关系。
装帧使用线装便于翻阅,书脊处为信箱开口,部分内页激光切割后与盒子相拼合形成缺补关系。书籍整体以信箱的造型呈现,将文本内容重新编排增加解忧信与咨询信阅读方式的趣味性和沉浸式体验感。全书以暖黄和白为主色调,贴合文本温情的基调,将不同时空的书信通过颜色区分暗示不同的时空维度。选取了不同的日文手写体贴合不同时空、境遇的人,图片采用硫酸纸印刷,排版形成闭合环状与文本内容中的循环闭合时间线相契合。
龚羽恬、李梦洁、林晨晨 《解忧杂货铺》⼀本传送信件的书
龚羽恬、李梦洁、林晨晨《解忧杂货铺》⼀本传送信件的书
◆《过筛》 一本可以过滤的书
我们重新定义书籍,将书籍定义为一张信息滤网。《过筛》可被解释为“过滤筛选”,也可以解读为“过度的筛选”。在生活中,一定的信息过滤保护我们免受垃圾侮辱信息的伤害,但当信息过滤的机制开始过度发酵,“404 NOT FOUND”(页面无法访问)“已过滤不当评论”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说话的方式从直言不讳变成谐音、拼音、表情包式的表达,我们是否应该警惕呢?
周乐怡、王佳凝、韩婧臻《过筛》⼀本可以过滤的书
周乐怡、王佳凝、韩婧臻《过筛》⼀本可以过滤的书
本书以《人间失格》作为原型文本。书体分为两个部分——“外在喜剧部分”和“内在悲剧部分”。我们建立了一个“Positive Only”(仅限乐观积极的态度)的世界观来映射过度的信息过滤机制。在该世界观下,书中一切悲剧名词都会被过滤。因此书中原本的语意被完全曲解,而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该机制下变得破碎不堪和不可读取。
“外在喜剧部分”所呈现的喜剧名词可在滤包上被直接看见,“内在悲剧部分”被过滤的悲剧名词则是在滤纸上呈现,通过用水喷洒过滤后,原本看不见的悲剧名词被过滤显现。我们将信息过滤的机制用滤纸过滤的方式来模拟。而取出滤纸、喷水过滤这一繁琐的解读过程也是对过度的信息过滤机制下,人们表达的不便利性及不自由性的模拟。
《过筛》⼀本可以过滤的书 海报
◆《十二分钟》 一本塑料书
《十二分钟》主题围绕塑料袋污染与保护环境这一社会话题展开,以“人们使用塑料袋的平均时间为十二分钟”为出发点,聚焦人类对塑料袋的错误使用以及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塑料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替代制作成本高、林木浪费大的纸袋与布袋,而非一次性使用。作品以摄影集的方式呈现将塑料袋之书分为生产使用、丢弃污染、二次利用三个部分,让读者切实感受塑料袋从生产、使用再到丢弃的全过程。
庞烨、向冰姿、彭玲、梁国健《十二分钟》⼀本塑料书
庞烨、向冰姿、彭玲、梁国健 《十二分钟》⼀本塑料书
《十二分钟》⼀本塑料书 海报
◆《一人食》 一本需要加热的书
民以食为天,食物就是人类生命的“源”,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品为变色书籍设计。新冠疫情爆发,出现许多独自在异乡隔离的情况。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使独居问题再一次引发关注。《一人食》的主旨: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也不孤独。重构《一人食》,加入独居人群和菜肴历史深化书籍主题。选取传统菜肴单独成册,按照食材比例分为大、中、小三个开本。
书籍以塑封包装保鲜,加热后撕开封面横条,里面的食物纹理逐渐显出颜色。撕开双层内页中的食材局部,实际体验做菜步骤。以手提食盒收纳携带。重构菜谱,增加仪式感和趣味性,慰藉现代社会中的独居人群。
盛沫瑶、朱梦娟、吴睿涵、尹凡 《⼀⼈⻝》⼀本需要加热的书
《⼀⼈⻝》⼀本需要加热的书 海报
◆《岛色》 一本唤起色彩记忆的书
以色彩之名,发社会之声。以在地色彩为符号,以书籍为载体,完成一场多元人群参与的乡村社会设计实验。色彩背后暗喻着已被编码的文化意义与气氛价值。海岛型渔村这一充满诗意栖居的文化场域,在面对全球化与文旅化的当下,陷入社会、文化、经济的多重危机。
色彩作为资源,可以延长地域乡愁与唤起地域文化归属感吗?为此,我们以色彩的名义,发起了一场以本地居民为主体,多元人群参与的社会设计实验。通过对海岛原生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建筑、生活态色彩为原型,形成具有共同记忆的在地性原风景品牌。
毛雪《岛⾊》⼀本唤起⾊彩记忆的书
《岛⾊》⼀本唤起⾊彩记忆的书 海报
◆《疫苦思乐》 一本与疫情为伴的书
疫情当下,我们经常被困在家这个一方天地,你是否会无所事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打发时间以驱赶疫情给人们带来的隔离?我们结合了当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大家关注自己的身心,将书本制作成了一种解压玩具,希望大家可以与疫情为伴。
本系列书籍以《疫苦思乐》为主题,包含《计》《培》《换》《争》《测》《家》《团》七册。其中采用了大葱、可乐换物、团长日记、抢菜、抗原、水培植物等意象,围绕疫情时期隔离人群的生活细节,展开并体现疫情的苦中作乐。
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将书本作为俄罗斯方块,人们可以阅读完一本就将书籍投掷入透明盒子中,以此暗喻疫情期间被隔离在家中的人们。在玩方块游戏的同时也是一种阅读的体验方式。
卢涵青、刘丹丹、何奕旻 《疫苦思乐》⼀本与疫情为伴的书
《疫苦思乐》⼀本与疫情为伴的书 海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本可以治愈的书
此书是对大多数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过程的高度浓缩。蛤蟆成长的节奏,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是千万个来访者的缩影。围绕书籍核心内容“情绪温度计”的概念,我们对于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戴博德所著的国民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了再设计。
在装帧设计上,将其依据内容的十次咨询分割为十册,搭配以蓝色渐变为主基调的配色方案,展现内心从挣扎走向治愈的过程。排版设计上采用竖行文字,结合色彩的区分以形式强调对话,描绘心理咨询过程。对呈现方式的再设计意在强化书本身具有的共情力。通过阅读行为中视觉、触觉等多层面交互作用,使观者有勇气剖析自我,检视自我,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自我疗伤。
肖珺文 陈歆慧 陈芳仪《蛤蟆先⽣去看⼼理医⽣》⼀本可以治愈的书
《蛤蟆先⽣去看⼼理医⽣》⼀本可以治愈的书 海报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