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更新是今年城市更新领域的热门话题,水石城市再生中心以城市街道为对象,展开了多个课题研究与实践,其中包括老旧小区入口、店招店牌、街道亮化、街道绿化、垃圾库房等街道设施。
我们通过对街道使用中各类问题的挖掘、思考与设计研究,提出空间改造策略,并通过在上海徐汇区的各类型改造实践去验证其有效性,从而形成具有普适效应的街道改造设计标准。本篇介绍的岳阳大楼垃圾库房改造设计就是研究成果之一。
对于一个居住密度高、垃圾产量大、日清运次数多的城区来说,垃圾库房是必不可少的必要配套设施。它们通常被设置在街道或住区中较易到达的位置,方便居民的投递以及每日垃圾的收集。
传统垃圾房通常因为异味与污渍而成为公共空间中的灰色区域,人们不仅会刻意避让垃圾库房,还常常出现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使库房清洁工作难上加难。对此我们展开思考,是否能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与管理来改善这种社区问题?是否可以把垃圾库房变成与城市风貌协调的的风景?2021年的夏天,水石设计与徐汇区天平街道合作,针对街区内的垃圾库房进行了改造设计与实验。
⊙与城市环境风貌格格不入的垃圾库房
此次研究的对象之一是岳阳大楼的垃圾库房,它坐落在岳阳路靠近建国西路的路口上,主要为大楼内的居民服务。改造前,垃圾投放口直接向街道敞开,醒目的垃圾分类面板与周边的建筑风貌有些格格不入,每日的清洗保洁过程也或多或少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如何兼顾垃圾库房的日常使用功能,又能更好地匹配衡复历史风貌区对于环境治理的需求。对此,天平街道的管理团队首先提出了设想:能否通过设计改善库房的形象,提升周边整体环境面貌,让视觉感受和实际使用体验相得益彰?能否引导人们更文明、更自觉地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能否同时降低日常清扫难度、提高保洁质量,来满足高标准的精细化治理要求,实现积极的环境管理目的?顺着这个改造目标,设计团队提出的改造策略结合了功能优化与空间改造两个方面。
⊙岳阳大楼垃圾库房点位
⊙岳阳大楼垃圾库房改造前的形象
通过对社区日常垃圾的收集、清运方式的调研,以及对垃圾房保洁管理规范的学习,我们发现做一个“干净的垃圾房”并不难,关键在于将设施点位与日常的行为动线密切结合起来。首先,垃圾库房的面积并非越大越好,垃圾桶的数量与居民数量相关,通过环卫管理员提供的经验数据,我们确定了投放口和垃圾桶的实际需求数量,度身定制了实用紧凑的库房空间。
适当压缩库房面积所带来的好处是为投放口预留出更宽裕的场地尺度,由此可以把原来散落在垃圾库房周边的洗手池、灯光、告示栏集中到一起,使得居民投递垃圾的动线更紧凑合理。与此同时,退后的垃圾投递面也让出了接近1米的距离设置排水沟,从而有效阻挡污水向人行道一侧的排放。
⊙改造后的垃圾投递界面
此外,我们尝试对垃圾投放口的标准化面板进行设计。首先,我们根据垃圾桶的尺寸推演出投放口的精确尺寸,把原来只能容下四块面板的宽度做出了“4+1”的配置,即“四分类投放口+嵌入式洗手池”模式。
洗手池被安排到湿垃圾投放口的边上之后,更加方便了投放垃圾后的洗手需求。在立面板材的选择上,保留含蓄的拉丝不锈钢本色,以材料的精致度提醒人们对库房形象的维护。尤其是把之前色彩饱和度较高的垃圾四分类标识从立面转移到地面,从垂直变为水平,这一项“90度的转变”,极大缓解了视觉上的冲突感,使库房整体形象与周边立面环境趋于协调。
⊙投递界面后退并转折,集中布置各功能区
改造前的垃圾库房外侧横置着一组街道绿化,花坛本身略显笨重,投递垃圾的居民与垃圾车清运都需要绕着它走。我们希望利用这段三米多进深的空间把投掷垃圾的动线与街道行人动线区分开,同时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前区立面。
⊙改造前的垃圾库房
⊙改造后的垃圾库房
首先,我们把原有的花坛拆除,在垃圾房前树立起一道半透明的弧形屏风。屏风的形态考虑了对垃圾房一侧运送垃圾箱所需要的回旋场地,而在面对街道的一侧则围成了一个有背景的花坛。
⊙改造后设置半透明弧形屏风与外侧花坛
⊙内侧留出垃圾桶清运充足的转向空间
在与岳阳大楼入口相接的部分,我们对大楼的台阶做了局部改造,形成便捷的通道;而屏风的另一头则顺势打开,给垃圾箱的清运腾让出充足的空间。
⊙改造后投递入口打开形成便捷通道
⊙改造后清运口打开让出充足空间
⊙垃圾投递路径示意
屏风由水刷石基座与玻璃砖构成。我们利用这两种历史风貌区中常见的建筑材料,塑造出一组与周边城市环境和谐的街道景观。玻璃砖透光不透视的特点,柔和地将岳阳路上的阳光与梧桐树影融合成垃圾房前浮动的风景,同时半透明的特性确保内侧投递路径采光的同时,给予使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在黄昏降临后,从垃圾房一侧反衬出的人影又为岳阳路的夜色平添一份温暖。
⊙契合衡复街道调性的Shanghai Plaster和玻璃砖
⊙融合现存花坛相近的水刷石肌理
⊙阳光与梧桐树影融合成浮动的风景
⊙半透性采光的同时给予使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感
⊙半透材料为夜色平添温暖又促进多种活动发生
花池的植栽选择特别考虑了以耐候品种为基础的造景,屏风前后两组绿化分别采用了五个不同高度层次的十余种花木,组合成了人们每天都会路过的风景。
⊙光影融合成浮动的风景
⊙层次丰富,低维护成本的植物选配
在垃圾库房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几易其稿,做了大量资料研究来确定对各个细节尺度与材料的选择。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垃圾库房改造后,虽然没有在现场留任何文字的解释,各种细节上的设计都获得了居民们的理解与赞同。
在几次实地回访中,我们都收到了来自居民的热情接待,还能见到路人在玻璃砖屏风前拍照。有位住在附近的朋友在设计师的社交账号上留言“原来路过垃圾房的时候都会绕道,现在这里变得太美了…”。精细化的设计让刻板的市政设施变成了社区居民共同维护的对象,岳阳大楼垃圾库房的改造设计是我们城市再生思考与实践的一个新的开始。
⊙连续的城市界面成为岳阳路上一道日常的风景
⊙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名称:上海岳阳大楼垃圾库房改造
业主信息: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
项目位置:上海市岳阳路221号
建成时间:2021年8月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工作内容:改造设计
设计团队:城市再生中心
团队成员:褚婉茹 董怡嘉 包嘉敏 刘奕吟
设计顾问:沈禾
植栽顾问:何洋
项目摄影:王琇
文章撰写:董怡嘉 包嘉敏 褚婉茹
图文编排:水石品牌
版权所有©水石设计,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水石设计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水石设计”(ID:shuishishej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