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的中国画长期滞留在“传移摹写”与“应物象形”的基础上,从图像学的意义上来讲,与西画并无本质的区别,仅仅是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至于是钢笔线还是毛笔线抑或是块面的塑形,都仅限于工具性而无法参与进入画家和作品生命意义中的循环系统,由此而产生出一个绘画学上的悖论:造型艺术是否还需要造型的问题。水墨大写意用“神似”“舍形而悦影”“蕴藉”等具有指向意义的语言,轻易就破解了这一绘画学上具有现代审美意识中的一环。
把人生过成艺术的人才是真正开悟之人,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艺术。艺术本身就是用来被颠覆的存在,这是艺术的价值与永恒生命力,颠覆传统程式的人都是吃透传统的智者。
关键还是在于笔尖。心之“力”,应在笔毛的活力。心若不在(不赋予)笔毛(尖)弹动的活力,笔毛就没有了生命(散乱),就只能无绪地趴、行在纸上。心笔一致,弹动活力的“迹”一定是“挺拔”;心笔不一,无绪趴行的“迹”必然“挺拔”全无……
把人生过成艺术的人才是真正开悟之人,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艺术。艺术本身就是用来被颠覆的存在,这是艺术的价值与永恒生命力,颠覆传统程式的人都是吃透传统的智者。
表现主义的画是带有激情的画,在激情作画的基础上,老师会要求学生“将错就错”。也就是大胆的凭直觉作画,不拘于细节。尤其是大孩子注意不要去修饰画面。“糊涂笔”这一概念只能去意会。如果用逻辑去解释只会越描越黑。素描、色彩、雕塑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糊涂笔”的余地。这是我们画室老师在备课中要把握的一个原则。
最美的情话是欲说还休,说不清道不明。最好的画是“难得糊涂”。一位艺术大师说:弦外之音是音乐的灵魂。一幅画的灵魂是画中的“糊涂笔”。看画要看画中的“糊涂笔”。齐白石说:“画要介于似于不似之间”也就是似是而非。如果刻意地去训练技巧。“糊涂笔”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做就好比用一件珍贵的文物去换取100件精美的现代仿品。或是用感情去换取金钱……
画画是外表,但绝非止于表面,好画是由内而外的看透世事。是境界。画画是画内心的真实,是心灵借着画笔的倾诉。毕加索说:“绘画是表现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再现事物。”
好画是源自于内心深处,或是心灵深处,或是潜意识的表达。没有这个的都不算好画。最多只能是装饰。所以追求表面绝不是学画之道。向内追求才是不二法门。
大师一辈子都在向内追求。而孩子只是目前没有向外追求。
比如艺术大师夏加尔的作品。用心灵画画并不需要陈腐的学院派技巧。(学院派技巧并不能代表严谨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大师也是用心灵作画的。)我们努力地在世界美术史中寻找靠学院派技巧成长为大师的艺术家,结果是徒劳的。找到的全是三流以下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意今语绘”作者:刘浪xh(ID:liuyi20220906w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