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房 内 外 | 清 心 自 养
时下的中国,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以奢华为荣尚。奢华,仿佛成了标榜‘成功’的必备属性。然而,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任何只能以价格为衡量的,到头来无非化作梦幻泡影。真正的奢华,是你倾注宝贵的时间精力,滋育一些看不见,且无功于现实利益的事情,如书房。
书房作为古往今来,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最能安放一个人的心灵。如刘禹锡之陋室,陆游之老学庵,张岱之梅花书屋,虽是人间室庐,却独有萤窗书香,其间所肆溢的旧日文心,无一不令人遥生奢想。
有一几一案,器陈精良,有卷册满目,墨香盈盈。这便是书房的模样。「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房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它令无数人为之着迷,书房是个人的修养之地。
书房之内,有长物清疏,最能令人悠游畅怀。因为那些古朴的器物,本身已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在时间之外,则是美的沉淀,无论是古籍书画,还是古器珍玩,都是文人心头所好,也是暂时安放自我的一方天地。正是古人所说:“文房供具,藉以快目适玩,铺叠如市,颇损雅趣,其点缀之法,罗罗清疏,方能得致。”
如果说书房之内的各类雅玩,为文人理想的生活,提供了安养之地,那麽藏于其中书籍典册、文房真赏,则是其治学之用。由物质层面生发到精神领域,便在于个人的心性与修为。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此外还有无数的典籍名章,让治学的书房,成了文人生命中的禅床。于此间,探艺赏古,浓淡之间,生五色之花;玲珑篆刻,虚实之中,化百态之美。这方治学之所,远不止于物质的愉情,还有精神的陶冶。读一卷书,无论古今中外,多方杂记,也能博文广知,交几个知心的朋友,不管诗文篆刻,融会贯通,亦可增长修养。
古人除了善于经营书房之内的陈设,更善于耕作书房之外的景致。窗外四壁,有薜荔,萝草,绕墙满翠;庭中一方,有圆柏,青松,蔽日落阴;墙角边隅,有兰草,菖蒲,游枝散香。至于其它诸般赏心之景,则因时而化,其如池塘生春草,亦如修竹招清风,还如庭石负新雪,万物生息,皆是书房之外最动人的风景。不过这一切的欣赏,都与自身的修为有关,心性决定心境,修养决定内涵,文人之雅与市井之俗便区别于此。
书房之外,除了实际指书房外部的环境,院落,斋壁,方池这些实际空间,还有一个实际上是指治艺游学之外的闲事,这些事,在别人看起来,似乎为无用之事,比如莳花理草,修枝剪叶,为新获的珍玩配座陈设等等,但实际上都是静心修身之事,中国人的审美和哲学,都是于静中获得,无论是听琴,焚香,插花,挂画,甚至一杯茶,足够能让人的心在急躁中静下来,然后观想、感知、思辨,正是先人所谓:「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书房外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明人董其昌曰:‘先生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这是文人游艺文房、治学涵养的人生信仰。他们以进德精艺为自豪,钟鼓馔玉与声色浮华只是过眼云烟,文房长物,是文人性灵最好的归宿。游艺文房是,幽人风致;格物致知,旷世情怀。虽于事为闲事,于身为长物,但这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符号代码。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