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书店吗?
记得小时候,我们去书店看书,偶尔也会买上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大部分人开始沉迷于手机,几乎很少去碰纸质书籍。
去年4月底读书节前夕,京东研究院联合京东图书发布了《2021京东阅读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2020年,同时购买电子书、有声书和纸质书的用户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40%,图书用户人均购书支出较2018年增长3.3%。同时期,拼多多有4亿人次来“拼知识”,拼回家的知识量,相当于11座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
看到这些数据,多年来一直嚷嚷着“要凉”的出版社,终于涌出了激动的泪花。许多实体书店也涌出了泪花,心痛的泪花——同样是世界读书日,与电商平台的傲人数据相比,实体书店的销售量怎一个惨字了得。
互联网时代,便利和物美价廉才是王道,电商平台的强大属性,决定了他们可以比实体书店以更低的折扣从出版社拿到书。对于原本就生意惨淡的实体书店来说,这种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有实体书店经营者慨叹,“世界读书日,就是书店的受难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电商平台的数据狂欢,是实体书店的要命孤单。这不仅使人困惑: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书店吗?
我们常说,书读得多了,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其实,书店多了,也会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书是育人的,正如“人靠衣装马靠鞍”,书店的设计也会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发展实体书店,绝不只是表面上的不让书店文化流失掉,而是它需要存在。
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许知远经营的独立书店单向空间,选书全是他想看的,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虽然带着些知识分子的冷静和别扭,但也正因如此,这家书店反而更具文学性和浪漫精神。
这样的书店,在北京并不少见。从挤在海淀区各大高校之间的老书店,到散落在北京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开自己想开的书店,卖自己想卖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这些书店与书店经营者的态度。
参考资料
1.运营商财经网 《2021京东阅读数据报告》
2.中国经营报 《世界读书日,也是“实体书店受难日”?》
3.南方日报 《书店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4.澎湃新闻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
5.新周刊 《在成都,找到“时尚之都”的新定义》
6.谁最中国《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气质》
编辑:李静
撰稿:李静
校对:小匠山
![]()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