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海的房子

守望大海的房子



我们为什么向往大海?


在大海边,忘掉时间的流逝,不再害怕孤独,并直面它,守望它;在大海边,鲜活的渺小事物有了积极的浪漫,自愈而获得内心的充盈;在大海边,感知“海上升明月”,月亮在表演,月亮也在看我们表演;在大海上,随着海水的漂浮,向死而生的勇敢;在大海边,背靠河山,胸怀大海,不忘古老的坚毅。





01
海边图书馆:孤独的守望
博尔赫斯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这样的图书馆应该在海边,那个接近天堂的地方。
在秦皇岛南戴河的海岸线上飘来一个盒子,犹如海潮过后留下的石头,一块巨大的、坚固的石头。这块“石头”是一座图书馆,图书馆叫三联海边图书馆。

孤独图书馆的孤寂是一望无边的,它的孤寂也像从海边长出来的,是本质上的。


阿那亚的创始人马寅当时萌生出建一座海边图书馆的想法,其实是源于一个与孤独无关的温馨画面:在海边的咖啡店,一对年轻的恋人依偎在躺椅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读书。马寅想要这样美好的画面在一座建筑里呈现,于是找到了建筑师董功合作。
两人跑到海边找感觉,董功问马寅:“是不是应该像在海边长出来的一块孤独的石头?”而后董功找来两幅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画,一幅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少女俯身凝视着视线尽头的一座房子;另外一幅画中,一个孤独的老人躺在渔船上,这些都是图书馆的设计灵感来源。孤独图书馆就这样应大海而生。





安德鲁·怀斯画作
这座图书馆在建成后迅速以“孤独图书馆”之名成为了网红建筑,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采访来参观和使用图书馆的游客以及工作人员,我们发现大家普遍不觉得这座图书馆真的“孤独”。


我想与其说它是孤独的,不如说它是自由的,有种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与世无争的感觉。

图书馆有三个空间:阅读空间——冥想空间——活动空间
三个空间,让人找到三种不同的状态。我们把最重要的阅读空间理解为一个“看台”,逐渐升起的阶梯平台会让空间中不同位置的人更不受阻拦地看到海的景象。
阅读空间有着弧线的屋顶,朝着海的方向张开,明亮,开敞。建筑有一些细窄的风道,四季不同,阳光会在空间中洒下慢慢游移的光斑。在这样的阅读空间里,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正如可以感受历史的浩瀚在书本里流动,大海的宽广在眼睛里流动。







冥想空间与阅读空间全然不同,它是幽暗的、有明确光影的、封闭而私密的。太阳可以在早晨和黄昏透过仅留的缝隙,投射出日晷般的光束,像是苦思冥想后的恍然大悟。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却看不到海,大海还是想象的美。


活动空间则是东西两个天窗,映射出暖光和冷光,有着活动的平衡效应。



孤独美术馆的存在可能不太是功能意义上的——实用。它更多承载的是诗性意义,让人们重新感知到大海的孤独,从而拥抱自我的孤独。
孤独不该是恐惧的,它更多是将心守住去观望世界的真相。就像马寅后来在《好的孤独》里寻找到的孤独意义,“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

02
海边美术馆:浪漫的沙丘



与孤独图书馆毗邻的是UCCA沙丘美术馆。沙丘美术馆像是大海淘沙后,悄悄建立起来的神秘洞穴。
沙丘洞穴是时间的风霜与风沙的积累推移自然形成,建筑师有意保留了混凝土壳体上留下的不规则甚至不完美的肌理,手工建造的痕迹与自然沙丘一样,是粗糙可被感知的。



美术馆内有很多看似随意的洞,这些洞事实上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以免阳光直射损害艺术品。从洞口向外看,抬头是天空,向左向右是大海。
阳光从洞散入,光斑时隐时现,洞外和洞内的艺术像是二重奏,而你就是那个指挥官。天与海成了洞外的风景,成了永久的向往。




浪漫是一种自愈的能力。孩子来海滩可以堆个沙丘,满是快乐与安心。美术馆里精心设计的洞,随性而浪漫着,人类艺术和自然艺术可以共存,能量互补着,这是孩子堆沙丘的智慧。
 
在大海面前,大概是自愈的浪漫:捡起一个海螺,听大海的声音是一种浪漫;细软的沙子,孩子可以塑造很多的“房子”是一种浪漫;拾起一个小贝壳,把它送给爱人是一种浪漫……但所有的浪漫都是基于尊重,就像沙丘美术馆一样,尊重艺术品、尊重天空、尊重大海、尊重人类、尊重自我。




03
海边教堂:冥想之船
我们想象这个教堂是非常久远以前曾经漂泊在海上的一艘船,岁月变迁,海水退去,留下来一处空间的构筑,依然凌空悬浮在沙滩之上。






悬浮形成上下两种不同的空间感,下层是一个有遮挡的临海空间,它可以给沙滩上活动的人提供避雨遮阳休息的场所,下层更像是一个连接世俗生活的空间,由于教堂离海非常近,在涨潮的时候,这个空间甚至会被海水淹没。


在这一瞬间,这个建筑就回到了我们心目中那艘很久以前漂泊在海上的船一样的状态。




而上层是一个属于宗教的空间。社区的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感受是从30米之外的甬道开始。人逐渐接近它,从大台阶中间留出的一道600毫米的空间缝隙,可以隐隐觉察到在另一端空间底层是悬空的,并窥视到一小段视野近端的海平线。


人们拾级而上,进入大门,再绕过影壁,最后进入一个面向大海的教堂空间。在上层人的视野里没有沙滩和沙滩上的人,只有对面一望无际的海面。







04
海席 | Hi Sea 漂浮酒店:漂浮的孤岛
“每当我看着大海的时候,我总想找人谈谈。
但当我和人交谈时,我又总想去看看大海。”
 
村上春树将我们对大海的情愫一言蔽之。而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对海洋的向往更甚,特殊的情节衍生出一个“孤独的海上酒店”。

酒店坐落于福建东山岛的海域中,距离海岸线足有500米,它像一座漂浮的孤岛,与陆地毫无接壤,遗世而独立。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酒店离群索居的氛围,迈上甲板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快与慢的结界,轰隆作响的时间忽而变得潺潺轻渺,给眼前的世界蒙上柔软的面纱。



大面积的折叠玻璃像一块巨大的电影荧幕,一往无前的极致海景无缝地过渡到了室内,人与自然、建筑空间的关系在此刻悄然建立。







远离—放下—开阔—抽离—取舍—相聚,场景从人出发,由设计呈现出不同的纬度,并由此延伸。海席是设计师把“起心动念”变成了“努力实现”的验证,其意义更是对自身的探索。


在设计师看来,海天一色是对空间色彩的最佳诠释,动线的设计原则为保证每个场景均与大海无缝衔接,在与大海的相处中,顺其自然,任凭时间流逝,让生活呈现原本的面貌。






Hi Sea带来的永不止这些,露天的按摩泡池、无死角的圆形沙发、被阳光洒满的甲板……夕阳慢慢垂落,远山如黛,倘若此刻泡着澡,任由冰啤在口中徜徉,人生庸常便由此暂别。






我们都需要可以坐下来发呆、倾听或表达自己的空间,建筑师董欣猛深谙此道,Hi Sea就是这样的存在,致力于挖掘、引导用户的居住体验,借自然的力量重塑人与空间的缔结。




结语
建筑的本质是建造,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和身体来最终创造一个场所,和场所的精神。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喜欢借山而居,临水而住,我们都要知道归处。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好看,而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状态。


大海的状态,也许是个谜。但我们的状态,大海带我们感知到了,那是自由的归处。



参考资料:

[1]https://www.gooood.cn/gooood Topic专辑-日常项目深度报道:三联海边图书馆 

[2]https://www.gooood.cn/海边教堂,秦皇岛 

[3]https://www.gooood.cn/每个人 ×三联海边图书馆

[4]https://www.gooood.cn/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5]https://www.gooood.cn/海席|Hi Sea 漂浮酒店,福建


编辑:路东野

责编:茄酱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