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性思维的现实意义

收缩性思维的现实意义

"

面对即将来临亦或已经来临的寒冬,企业如何有质量的活下来则需要企业家的智慧,收缩性思维或许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

作者:丁小军

系中交一公院

副总经理

这两天,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讲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受战争、西方封锁与打压、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任正非要求大家把对未来过于乐观的情绪降下来,把活下来、有质量的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来执行。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一种收缩型思维”的文章也在网上传播较广。这其实是2018年先生在《孙立平课堂》中的第28讲,当时的题目是《再谈艰难十年:需要一种收缩型思维》。四年之后再读,非常应景。

今天一早,北京的朋友给我转发了吾空先生在《国工百家讲堂》发表的一篇题为《任正非最近讲话与中国国际工程》的文章,将任正非讲话要点结合国际工程业务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几位先生的讲话或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寒潮已经来临,且可能是一个长长的冬季,甚至是一个冰河期,必须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从扩张性思维转向收缩性思维,说白了就是要过过紧日子,以应对、度过长冬或冰河期。

孙立平教授认为:“在过去的经济扩张期,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多干一些大事,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应该的。因为那个时候如果不干这些大事的话,那么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干不成了。”

正如孙先生所言,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集中精力办了许多大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为突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等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在全球均处于领先水平。

但是,孙立平教授也认为,“现在的情况已经明显不同,在经济社会的收缩期,特别是在政府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应该大幅度地压缩这方面的开支,要降低各级政府在干大事上的冲动,特别是要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和补贴。”

笔者高度认同孙立平先生的观点,也曾经写过几篇文章,对过分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提出质疑。事实证明,在边远地区不少投资项目边际效益很差。在目前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对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风险更大,更需要谨慎。

孙先生的上述建议尽管是针对政府,但是对企业而言也是相通的。他认为:“总体来说应当收缩规模,停止扩张型发展,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比较有把握的、将来有前景的有限的领域中,把这个事情做精、做好,这可能是企业将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的保障。”

任正非的讲话对企业更有针对性。他认为,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甚至关闭,企业年度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要放弃部分市场,聚焦价值市场和价值客户,把主要力量用于正态曲线中间的那一段;要提高利润和现金流的考核权重,将凉意、压力传递到每个人。

读完几篇讲话、文章,深有同感,对建筑业企业如何应对危机更有借鉴意义。建筑业发展有其周期性,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近两年笔者也写过多篇文章,对建筑业、咨询设计企业的未来作出过判断,其中在《勘察设计前沿》发表的《未来以来,将至已至——对设计院未来的几点认识》一文得到了数以万计的业内读者的共鸣。

笔者无意在宏观经济总体低迷、需要提振信心时传递悲观情绪。但是,从土木、建筑学科今年高考招生情况看,建筑业确实已经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也说明,对行业未来的不乐观,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种共识。

中国的农耕文明遗留下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人都喜欢储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荒灾之年,毕竟,活下来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面对即将来临亦或已经来临的寒冬,企业如何有质量的活下来则需要企业家的智慧,收缩性思维或许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审核丨蔡敏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本文作者丁小军,来自中交一公院。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