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 3D 人脸出现在 1976 年的电影《未来世界》中,数字形式的人的想法早在 1980 年代就已经通过科幻小说与电影获得了一定的普及。当数字化身不再止步于像素时,它们将升级为虚拟人。
越来越多的虚拟人以数字身份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作为未来生活的“新兴物种”,他们风格迥异、特立独行且各司其职,从不同的维度带来新鲜的体验感。
风口之上的“虚拟人”
VIRTUAL HUMAN 的崛起
“元宇宙”风潮下,高科技元素为虚拟人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虚拟人将更类似于人类本身,它考虑了人类的职业、个性和故事等特性。
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
虚拟人
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崛起,虚拟人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弥补数字产业市场的人才缺口。按照产业布局及其应用场景,虚拟人可分为服务型虚拟人和身份型虚拟人,前者主要活跃于娱乐社交领域,后者则侧重于提供功能性辅助。
虚拟人正在颠覆高科技的叙事方式,过往科技感的宣传画面中充斥着单一金属色与荧光色的质感,虚拟人的出现令科技具备更加富有美学意义的内容表达,引领科技传播的全新风向。
虚拟偶像的内卷风潮
头部虚拟人 PK 品牌自建虚拟IP
(左上) Noonoouri X Balenciaga(右上) Noonoouri X Versace
(左下) Noonoouri X Moschino(右下) Noonoouri X Genny
虚拟偶像代表着无数的可能性。他们不受地域界限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去世界的多个地方,不会错过任何重要事件。明星口碑翻车事件层出不穷,而虚拟化身可以被信任始终保持“品牌形象”,更安全且保险地展现品牌价值。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全天候工作,而不必担心旅行或后勤问题。
虚拟人IMMA多元化演绎DOUBLET A/W 2022系列
以怪诞幽默著称的品牌DOUBLET携手虚拟人IMMA演绎最新系列“THIS IS ME”,将IMMA的身型任意拉伸收缩,探讨「多样性」背后包含的性别与尺寸争议。由此可见,虚拟人宛如一块空白的画布。与真人相比,他们可能更加有效地去传递并阐述品牌与赞助商的观点。
Wonderland 虚拟人群像大片
时尚品牌与自身调性相符的头部虚拟KOL合作打造爆点式内容,直接链接其长期经营的形象与受众,通过“名人效应”快速收割流量。作为众多品牌拥护的虚拟时尚宠儿,虚拟网红每天都在诱人的图像中呈现出一种极具新意的时尚外观,品牌无需长期投入,即可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身着最新的时装秀系列和设计师作品,虚拟影响者为时尚品牌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无论是杂志上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发布会上绚烂多姿的华丽装扮,他们都在以数字方式宣传过去与现在的时尚杰作,为粉丝们带来兴奋和怀旧之情。
ELLASSAY歌力思2022春夏系列虚拟人Elisa
品牌自创虚拟人的尝试,意外创造一个与自己“共生共荣”的虚拟偶像,并让其自带品牌 DNA,成为一种突破方式。
顶流虚拟偶像往往代言了众多品牌,因此难以代表某一个特定的品牌形象。而品牌自建虚拟人能够长效一体化沉淀品牌资产与形象。内部虚拟模型是有效的数字营销策略,以保持品牌自身对数字叙事的权威。品牌自己创作的人物可以采用“养成”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单一平面化的,而是立体化多元化的。
左:Elisa的入职工牌;右:品牌通过Elisa传递职场女性经典形象
与外部的头部虚拟偶像合作相比,品牌通过引入自己的虚拟模型,可以控制内容和故事情节。品牌可以自主定制虚拟模特的外观、个性和价值观,以反映产品并保持他们的客户忠诚度。内部虚拟模型还可以将其数字存在从广告图像和电影扩展到社交媒体渠道,建立其影响力并提高品牌知名度。
除了服饰、发型等外形上的设计创作,还包括人设、性格、故事等精神内核的创想,这样才能从审美到情感,虚拟人的交互性对消费者形成层次更加丰富的吸引力,让他们更有共鸣。
虚拟人的未来空间
应用场景多元化
超元骇客携手各个领域的虚拟人开启24小时限时对话
作为数字世界天然原住民,虚拟人的发展潜力巨大。虚拟人的商业化路径可以分为C端和B端。面向C端的虚拟人以身份型为主,以粉丝经济的模式运营,如IP周边销售、品牌广告、直播打赏等,其中商业路径最短的是直播。B端市场则以为企业提供虚拟人技术、孵化运营等服务为主。例如次世文化的明星虚拟形象产品线、品牌及IP定制化产品线、虚拟人IP代运营等业务。
拥有AI大脑的虚拟人李星澜 Lyedia
首位真·元宇宙虚拟人,连接现实与虚拟、现在和未来
当前的技术发展,其实无法满足品牌的一些深度需求,大多都是采用动作捕捉技术“换脸”,套着虚拟的数字外衣,实际全由人来交流、互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人”,没有利用人工智能与用户建立起情感链接。
但其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走红的第一批虚拟人,更多是超写实的属性,更像是贴近生活的“虚拟网红”。但如果虚拟人只有高颜值的外形,则很容易同质化并面临淘汰的风险。
虚拟人文夭夭:首位入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数字员工
因此,功能型和交互性型的虚拟人应用边际不断延伸。以虚拟主播、数字员工、虚拟心理咨询师为代表的新业态,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产生巨大市场机遇,推动虚拟人产业的高速发展。虚拟人的应用商业模式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商业应用场景已经从最初的数字娱乐场景迅速扩大到媒体、金融、电商、服务等行业,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科技催生数字孪生
数字身份“普适化”
上:光辉城市借助XR创作平台构建的丰富虚拟场景,可实现多人在线沉浸式探索
下:Genies是一家通过授权个人创建自己的化身生态系统来塑造 Web3 文化前沿的化身技术公司
在元宇宙概念中,未来每个用户都将依托虚拟人为化身进入虚拟世界中探索,虚拟人技术将成为元宇宙时代的基础技术之一。
除了原生虚拟人的多元化应用,普通用户可参与的数字身份平台化探索是另外一个新颖的方向,次世文化公司计划打造“本土化的虚拟化身平台”,这是一个类工具加平台型产品,将成为更多原创虚拟人IP的孵化器,让更广泛的消费者能接触到虚拟人、虚拟物品,从而真正迈向更智能化的虚拟现实交互时代。
此外,用户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类似Roblox和Decentraland可满足娱乐体验和互动社交的虚拟场景,才有可能驱动角色发生更多虚拟行为。有更好的场景完成虚拟身份认知,虚拟人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End
伴随技术的不断进阶,虚拟人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逐渐向流程一体化、场景融合多元化、技术平民化、交互智能化四个维度扩展,为 web3.0 世界加持更加良好的体验。
Writer
Sylvia
Editor
Min
Presented by
Design Socia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SIGN SOCIAL”(ID:designsocialoffici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