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乡融合 | 生活共享
产业共振 | 机制共赢
「二绿」推动城乡融合的
创新路径探索
在新思维的指引下,从城乡分割线到连接线,首都「二绿」究竟是如何构建城乡融合的「桥梁」呢?
01
与市民需求同频
构建宜居生活打卡地
推动城乡融合,好的绿隔建设是什么?创造以水为脉,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生态空间?这是一个答案,却不是答案的全部。
▼ 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
公园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30平方公里的「大手笔」蓝绿空间,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自2019年开建以来,朝阳示范区、昌平一期已相继开园。截至2022年4月,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 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
「造绿」的公园在首都可谓遍地开花,而温榆河公园何以能「火」到单日就引流5万人次?其一开始就坚持的「以‘生态、生活、生机’内涵理念,建设成长型公园」,便是奥义所在。
1. 生态为基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生态绿肺
生态优先——是这里的首要原则。以密林、农田、滩涂等八种生境系统为底,以精致园林景观为点缀,精野结合,由「景」到「境」,让市民可遍览山水林田湖草,是公园实现第一波圈粉的流量密码。
▼ 公园内生态精野结合
①. 因地制宜,就地造景
北京正积极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而园内规划之初就坚持「要完整反映北京平原地区本土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内,《北京植物志》记录在册的2,233种植物中,有430种已被种植,其中垂柳、山桃等本土植物比例更是超90%。
▼ 公园内多样化的本土植物
原本坑洼的坑塘,被就地布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复岛」的景观格局,选取红色火山岩,净化水质的同时,打造了标志性特色水花园。保留原有树木、石头和溪流,水沟舍直取弯,变身卵石驳岸,曲河叠翠……
▼ 因地制宜,依势布局的「玲珑望月」
②. 生态留白,都市留野
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前提,公园划分为生态的「留野区、优先区、体验区、游憩区」四级体系,分级管理。
▼ 温榆河公园远眺城市中心
③. 用生命说明生态
评判城市生态的好坏,不是那些没人记住的负离子高低,而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用生命说明生态,才最为生动。
▼ 巨型鸟巢型生态观鸟塔——茑屋
2. 场景加压
打造城乡共享生活休闲磁极
「大手笔」生态圈粉本就自带流量,但想要真正「固粉」,推动城乡融合,断不能只靠「名声大噪」,而是要成为「大众选择」!
▼ 多样化的场景吸引市民,满足不同的打卡需求
公园划分了主题多元、特色鲜明的十大组团,一站配齐了田园美拍、生境科普、活力游憩、文体休闲等多维场景。
①. 全民皆可玩的活力水岸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水在哪儿,人气就在哪儿。公园围绕开阔水域花了不少心思:
▼ 公园人气打卡地——阳光沙滩
②. 全民皆可学的城市自然见学基地
温榆河公园还将生态课堂搬进公园,发展生态科普,让生态可游憩,可感知——生态文化中心人们可以学习各类生态知识,朗昆自在书屋人们可以翻阅动植物图谱绘本,与画家共同体验植物手绘、与植物学大咖和观鸟达人一起了解自然魅力。
▼ 朗昆自在书屋
此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用京水菜、羽衣甘蓝等拼搭出的「东囿云稼」,是林田融合农业模式在北京郊野公园的首次尝试,通过「花期错峰」这里可以「即种成景」的同时,让农业科普也触手可及。
▼ 东囿云嫁,林田融合模式在北京郊野公园的首次尝试
③. 全民皆可享的户外运动高地
当运动全龄化渐成刚需,公园已将全民运动场景收入囊中——不仅开辟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顺义一期还在森林中结合地形、道路设计,推出了定向越野、山地波浪骑行、复合球类运动场等多样化运动空间;围绕2-12岁不同年龄孩子活动,则靶向设置了儿童平衡车、森林探险等自然野趣的户外乐园。
▼ 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
④. 全民皆可嗨的人气活动集结地
公园成功「固粉」,除了日常生活满足,还在于制造了生活「爽点」——这是北京作为千万人口城市的当下,和青春力量集结的未来,所共同需要的。
▼ 公园内丰富的活动
3. 蹭「新潮生活」流量
踏「科技浪潮」新风
疫情改变的除了经济,还有生活方式。随着从城区走向郊区的「山系生活」走热,露营经济成为城市人们「复得返自然」的新宠。
▼ 北京新晋网红营地——美小豹营地
含「科」量高,是公园的另一大特色。智能灯杆、感应垃圾箱随处可见,独自「行走」的无人售卖车也会与游客不期而遇,如遇紧急情况,路边紧急呼叫装置可一键报警。游园时,市民还可通过AR技术,与虚拟动植物、微生物互动,学习环保知识。
▼ 昌平一期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
▼ 低碳虚拟骑行等场景式应用示范
02
与产业创新互动
构建科技创新激发器
科技创新,刻在首都发展里的显性基因。
▼ 海淀山后的诗画山水上庄
★ 上庄——从京西稻田到绿色硅谷
▼ 上庄的翠湖湿地里的野鸭
有着海淀最原始「诗画山水、稻田蛙声」记忆画卷的上庄,长期以生态保护、耕地守护等任务承担者的身份出现在海淀发展蓝图中。步入十四五,上庄却已然成为海淀「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上庄京西御稻田
1. 生态为锚
让农田成为科研基础设施
都市粮田,是上庄过往的环境基础,把科技的种子种在田间,则是上庄未来的主动选择。
①. 农业科研创新的源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是上庄服务首都科技创新的标志性载体。这里种有玉米、小麦等实验研究作物,3大实验区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研究等80多个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北京建设「种业之都」提供了重要创新源头保障。
▼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
②. 涉农企业的前沿科技应用场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鲜明特点。
▼ 上庄周围集聚科技企业
节水,是戴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头上的「紧箍咒」之一,上庄应用物联网智慧灌溉系统,实现了高标准农田适时适量的灌溉,作物增产潜力的有效挖掘。
▼ 上庄高科技助农设施
此外,2019年,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与全球制药与农化巨头拜耳合作,在上庄双塔村建设了示范农场,创新生物种业技术发展;
▼ 上庄京西稻无人农场
2. 三箭齐发
让农田成为科技展示舞台
城乡融合,上庄做科技服务,除了让农田成为产业场景,更让这里成为了农业科技的城市推介窗口。
①. 面向学生,做强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力
上庄实验站自建站以来,还承担起「农业科普教育窗口」的职责。
▼ 上庄实验站化身农业培训科教基地 | 摄影@上庄实验站
②. 面向校企,做大农业科技合作邀请力
上庄实验站与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创办首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并成立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发展协作会;上庄八家村海淀组培室农业科技园设立展示会,向全国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
▼ 海淀组培室农业科技园
未来,纷至沓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0余家高校,气象大数据企业佳格天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商中环易达等100余家企业,将持续在这里发光发热,成为吸纳更多合作力量的有力磁场。
▼ 上庄实验站与学校展开的合作项目
③. 面向大众,做广农业科技传播力
把农业科技推向大众,是做好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城乡融合的另一大关键。上庄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要点——让「农业科技休闲化」成为手段,而非目的。
▼ 农业科技休闲化的京林蔬艺上庄园
依托自身特色的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和海淀科教资源优势,以旅游休闲为媒,上庄广泛植入科普专场、科技农业展示的「大场面」内容。
▼ 京林蔬艺上庄园的农业特色活动 | 摄影@蔬艺园
上庄翠湖农业观光园景区、京林蔬艺上庄园等则更为「日常」:
▼ 京林蔬艺上庄园——农业生产&农业休闲两不误
如果说上庄让农田成为了「科技产业」的配套,昌平的未来科学城,则更多了一层让绿隔资源服务「科创人才」的内涵价值。
★ 未来科学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科创绿野
▼ 未来科学城
1. 拥绿发展,要「科学」更要「城」
首先,在建设理念上,未来科学城正在从「科学城」转向「科学+城」,将城市环境品质营造放在了与「科学」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 未来科学城「两区一心」
「要科学更要城,拥绿发展」的理念下,未来科学城又将如何塑造绿隔新空间?
▼ 未来科学城·沙河高教园
2. 用生态溶解城市
挨着北京,却最不像北京,是对人才的一种有效吸引。未来科学城以「生态全域渗透,打造宜游魅力绿心」,让风景既是吸引力,也是生产力。于是,围绕生态绿心,未来科学城还将建设TBD城市休闲公园、海鶄落湿地公园等,打造以50公里河道水系、160公里生态绿道为支撑的蓝绿交织「公园城市」环境。
▼ 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环境
生态全域渗透,于是,这里的科技园区亦是「高生态化」的。在未来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中,绿地率高达56%,科技企业将全部融于山水之间,让精英们「推窗即是美景」。
▼ 「未来视界」公共空间绿化
生态宜游,3.14平方公里的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已建成开放。
▼ 未来科学城绿色「配套」
3. 用生态激发创新
要成为一座人才「心仪之城」,秘诀还在于围绕科学家日常,量身定制魅力生活方式,提升人才吸附「软实力」。那么,未来科学城要如何做,来制造「人才黏度」呢?
▼ 能源谷的东方蓝海中心设有人才公寓
科学城的塑造逻辑,是「科技友好」的逻辑。东区着力打造的能源谷是国家能源领域科研资源的聚集高地,为了推动能源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未来科学城开放应用场景——
▼ 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会发电的「低碳驿站」
科学城的塑造逻辑,还是「社交友好」的逻辑。科学创新是「聊」出来的,同好相聚,是创新人才的共同追求;弱关系,则是激发创新的潜在规则。
▼ 非正式户外交流空间随处可见
03
与文化名城共振
铸造国际交往连接点
共振于首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位于二绿东郊的宋庄,则是以「艺术」为支点,引来城的人,提振乡的产,不仅撬动自身实现了从偏远京郊小镇到首都文化名片的蜕变,更为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了人才和产业锚点!
▼ 中国·宋庄LOGO
「没有艺术家的宋庄就不是宋庄」,宋庄之兴,始于艺术。1994年,圆明园福缘门社区的先驱艺术家方力钧、栗宪庭等,悄然出城入乡,来到宋庄。自此,艺术开始在这里发芽。
▼ 作为艺术坐标之一的宋庄美术馆
宋庄之困,也因艺术。艺术家的疯狂涌入,不仅带来了艺术,更带来了10万流动人口、治安混乱等问题。
▼ 宋庄地标——七色塔
1. 造一个留得住艺术家的艺术社区
对于一个以艺术发家的乡村而言,所有艺术家都是这里的乡民,是宋庄还「活着」的文化细胞。留住艺术家,宋庄才能留住艺术。打造「艺术家的乌托邦」,成为宋庄的首要目标。
①. 统筹把控,模式创新
留住艺术家,宋庄开始从最底层又最核心的需求——房屋保障入手。结合2021年10月了解到情况:
▼ 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模式2021
②. 民间协会充当公共服务桥梁
作为自由职业者,艺术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公共服务往往是缺乏保障的。宋庄的解决之道是——大力支持各大民间协会机构充当公共服务桥梁。
▼ 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
③. 完善产业链,续航艺术活力
对艺术家来说,「产业生态越完整,艺术家创作越自由。」宋庄正是意识到这点,这些年来一直重视艺术产业链条的扩展、完善。
▼ 艺术家加速服务平台——英诺艺术空间
国内首个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国内最大的综合艺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和大大小小50家艺术展览馆群的落成,为宋庄补齐了商贸会展、艺术交易等产业服务,助推艺术产业整体升级。
▼ 宋庄「网红」——树美术馆
▼ 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2. 横向拓展产业生态,创新产业融合
书画是宋庄的鲜明标签,但不是全部标签。事实上,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到影视制作、艺术教育培训,这些门类共同构成了宋庄的产业生态圈。
▼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培训中心
当下,宋庄正致力于结合这些产业种子,持续拓展相关产业聚集,创新产业融合。正如2021年,宋庄联合抖音打造的书画直播基地,不仅推动宋庄本土艺术家走入线上,也为产业融合、传统艺术行业的再活化提供了可行样本。
3. 小众艺术小镇的大众破圈
宋庄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艺术聚集区,背后离不开宋庄艺术向大众的开放互动。而这也是直接促进城乡融合的高效办法。
①. 放大设计张力,打造「城市客厅」
虽然宋庄艺术产业在蓬勃发展,但却面临着公共休闲、交流空间匮乏等问题。想要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空间更新势在必行。
▼ 线性艺术公园
这里还以「每100步一个‘客厅’节点,每一个‘客厅’节点一个特色主题」的形式,为艺术家、居民和访客创造了一系列可共同交流的休憩空间。
▼ 专供儿童游乐的「玩耍客厅」
②. 升级消费体验,构建「集客中心」
小堡文化广场曾经设施陈旧,业态低端,如今通过城市更新,已成为连接生活与艺术的开放式艺术体验商业街区,是宋庄吸睛又吸金的「集客中心」。
▼ 小堡文化广场
红砖与钢结构的有层次结合,实现了对原有建筑空间和立面形象的整体提升;
接轨年轻人消费偏好,导入艺术特色餐馆、艺术联名酒吧、艺术酒会等新潮艺术社交场景,激活区域活力;
▼ 专业艺术书店——佳作书局
▼ 艺术家设计的「村上云顶民宿」
同时,宋庄大力倡导业态宜游化,整合餐饮、书吧、工坊等魅力店铺资源,向大众推出了「宋庄促消费地图」;未来还将推出夜游精品线路,带动周围区域娱乐、住宿等业态,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
▼ 宋庄欧古家具外的艺术化空间
③. 做大标志节庆,造势更造市
持续十二届的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已成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在此期间,联合展览、潮玩美食、互动体验项目将集中亮相,叠加艺术家们的艺术衍生品展示,吸引了大量市民慕名而来。
▼ 宋庄文化艺术节:市集展示、互动体验、潮玩美食完美融合
在宋庄,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向全世界输出着宋庄的活力新声。
04
与新城利益共享
开辟城乡机制创新试验田
在首都减量发展新要求下,二绿地区若要实现城乡融合,已不能再走地产开发的老路。对于二绿地区的各个实施单元来说,做到成本-收益的自我平衡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 西北旺镇
1. 统筹「四合一」实施路径
借土地腾退服务「城乡新生」
摸清家底、建立台账,是减量发展要求下乡镇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先决基础。
西北旺镇在「责任规划师」制度支持下,理清减量图斑、违建图斑、百万亩造林图斑、耕地保护图斑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探索形成了「一张图解决四件事」:
▼ 中关村森林公园
另一方面,北京《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等文件中,鼓励「结合‘三城一区’和产业功能区,坚持毗邻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和新城」「重点在中心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地带规划布局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 西北旺镇集体租赁住房
2. 创新城乡互动机制
实现资产的「无边界」配置
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西北旺镇还探索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新路径。在西北旺镇东玉河村,由于故宫北院建设的土地征用,村集体得到17亿元的巨额集体资产。
▼ 西北旺镇中粮智慧谷
与东升镇成功经验相同的是,东玉河村也将自身资源,即货币资金,转化为可持续收益的资产,通过企业化运营,使农民转变为「股民」;而与东升镇在镇域内为中关村提供园区服务不同的是,东玉河村股份社将目光跳出乡镇范围,在更大的海淀区域内进行资产配置:
▼ 未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随着昌平未来科学城的建设,这种城乡互动机制的创新,也将应用于绿隔地区与新城的互动之中。
▼ 建设中的未来科学城
无论是与市民需求同频、与创新产业共振,还是城乡利益共享,一路走来,首都绿隔让我们清楚看到:即使是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绿隔之「绿」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生态增绿。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