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是地面的砖拱券建筑大量出现的时期,宫殿陵墓大量使用了砖砌拱门。本文对明初砖券建筑的重要实例——南京明孝陵大金门进行了测绘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明初砖券的结构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文献、实例与现场痕迹推测了大金门已经损毁的屋顶形制与构造。在与其他同期实例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明初门式砖券的特征。
明孝陵大金门勘察测绘分析与研究
1 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1.1 历史沿革
大金门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孝陵外红墙的正门,位于陵区东南,门南向,两旁红墙围合着整个陵区,“沿山周围缭垣”,除了大金门之外,还开有王门、西红门、后红门、东西黑门等,现地面已无遗迹。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营建,参与建陵工匠总数高达数万。次年皇后马氏去世,入葬孝陵玄宫。因马皇后谥号是“孝慈”,陵墓被命名为“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当年入葬孝陵。建文(1399—1402年)、永乐(1403—1424年)年间局部工程仍在进行。
明孝陵大金门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明代前期的文献中,大金门的名称为孝陵门、红券门、正红门、大红门等,在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禁约碑中,最早出现“大金门”的说法,在之后的游记或者地方志文献中便一直沿用大金门的名称。
明孝陵建成后,永乐十八年,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因对太祖陵寝的尊崇,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仍时常对其进行维护修缮。清朝入关之初即定明朝帝陵的祭祀与管理制度,康熙、乾隆也都曾亲谒孝陵,但明孝陵仍不可避免地残破衰败下来。至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时,因处于两军交锋地,明孝陵更是破坏严重。民国初年的大金门,屋面已经被毁,接近今日的外观。1949年之前,战争时曾将大金门当作掩体,建筑顶部被挖1.5米见方的大洞。根据1958年的文物普查资料,20世纪50年代末大金门损毁严重,拱顶破损多处,已露顶见天,雨水渗漏,城砖摇摇欲坠,顶上长满杂草杂木。1964—2004年,大金门历经5次修缮,其中3次是因屋顶漏水。历次修缮中,砌砖修补了中券门拱顶,顶部用水泥封顶,砖石砌块间用石灰砂浆嵌缝。
2. 现状概述
大金门南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约26.66米,进深约8.09米;现总高约9米,为砖拱券结构。有劵门三洞,中门较高,左右两侧门较低。墙体下部为石质须弥座,高约1.72米。须弥座以上为砖砌墙身,自下而上向内收分,墙顶高度6.63 米,墙面原红色抹灰已不存;墙顶部为五层石质冰盘挑檐。角部为四根石质角梁挑出。屋面瓦作与出檐部分已毁,檐口以上经多次修整,现为类似四棱台的形式,四面斜坡为砌石坎凿而成,顶部平面现为水泥抹面(图1,图2)。
图2 大金门测绘图(由上至下依次为:平面、立面、纵剖面)
图2 大金门测绘图(横剖面)
2013年,因大金门出现漏雨等问题,中山陵园管理局委托东南大学对大金门进行测绘调查。同年10月,笔者所在团队对大金门进行了手工测绘;2015年6 月,用三维扫描仪对大金门进行了扫描,并结合扫描进行了一些现场的细部测量,期间还进行了多次补充调查。结合两次的测绘数据和多次调查情况,本文将对大金门的形制特征进行分析。
2 建筑形制调查与分析
2.1 须弥座
大金门墙基的石须弥座,体现出明初官式的特点,无壸门而以束腰为中心,上下枭混方涩和圭脚组成整个须弥座。大金门须弥座与南京午门须弥座及北京故宫太和殿须弥座为同种材质,均为灰白色的石灰石,应为明初官式建筑通用。
图3 明孝陵大金门须弥座
大金门须弥座有两层上枋、两层下枋,做法比较简洁。上下枋和上下枭部位均无雕刻,唯一有雕刻装饰的部位是束腰。束腰部位转角刻出内有海棠线脚的竖向线条,心内两端和中心部位为比较简洁的卷草纹样。与同时期的明官式须弥座相比,大金门须弥座的线脚形式与北京太和殿及南京残存的午门、东华门、西安门等明初官式须弥座比较类似,但唯有大金门是上下枋均有两重的形式,武当山玉虚宫的须弥座层数关系与大金门接近,但线脚形式有较大差别(图3)。束腰部位的雕刻,大金门与南京午门最为接近,卷草花纹的形式相对于北京太和殿须弥座和武当山明初须弥座来说更为写实与自由。
2.2 砖拱券
1)券形
大金门为砖拱券门。拱券结构流行于明初的陵寝、寺观山门建筑中,还出现了使用拱券结构的无梁殿建筑。
大金门的主体结构由三组并列的纵向筒拱组成,券与券之间以砖砌墙体承载拱券的侧推力。每组拱券亦由三个同向的纵向筒拱相接而成,根据三维扫描的精确分析,券形均为三券三伏的双圆心券。拱高/ 拱跨的取值几乎都在0.52—0.54 之间,均值为0.53(图4,表1)。
表1 大金门拱券测绘数据
按照《营造算例》,清官式拱券的拱高与拱跨比为0.55。矢高的加大,是拱券施工经验积累的结果。拱高与拱跨比为0.5的半圆拱为汉代以后砖砌筒拱结构长期运用的基本形式,一直延续到明初。根据王其亨先生的研究,“除了明初的皇陵、孝陵和少数藩王坟,自永乐朝以后,明代官式建筑拱券结构如拱门、神功圣德碑亭(包括永乐初添建的孝陵碑亭)、方城、明楼、地宫及拱桥等,均普遍采用双心券。”
大金门建造于明永乐年间,采用的是高跨比约为0.53的筒拱。矢高的有意识抬高,说明明初对于拱券受力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施工方面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表2)。
表2 明初拱券门实例(单位:米)
大金门三个券门的中门较大,高5.24米,宽4.10米,左右侧门较小,高4.40米,宽3.47米。门道的拱券前后也分为三组,纵拱前后相连,中间拱跨度较宽,高度也高于前后拱。拱券间的侧推力直接落在三个门洞之间的墙墩上(图5)。
图5 大金门拱券组合示意图
2)墙体
墙体下部为石砌须弥座,上部为砖墙,大金门墙体的外侧有明显的收分。由三维扫描点云测量,大金门四面砖墙收分现状并不相同。西面与南面自下而上收分明显,大约在1/44—1/60之间;东面与北面收分较小,墙体与地面夹角接近90°。考虑到内部拱券并无倾斜或变形,因此判断墙体并无明显的整体变形,大金门南北墙体收分的差异更有可能是施工误差导致,误差的数值大约在4—6厘米之间。
根据不同标高平面切片的测量,各面的平均收分数值如表3所示,面阔与进深两方向外墙面并无明显的收分差异,四个面的收分值的平均数为1/66。
表3 大金门不同标高处的平面尺寸与平均收分计算(平面尺寸单位:毫米)
3)材料与构造
大金门使用了砖、石材料,内部填灰,主体部分为砖砌成,粘结材料为白色石灰灰浆。墙体采用一顺一丁扁砌,向内收分,最上一层砖全部为丁砌。墙身用砖尺寸为385(~415)毫米×185(~195)毫米×105(~110)毫米,券砖和墙顶丁砌的砖高度和宽度小,长度略长,尺寸为440毫米×165毫米×80(~85)毫米(图6)。
图8 拱券砌法(上)与券脸复原(下)
图9 券脸砖安装构造
券的构造为三券三伏,券砖为楔形,表面经过加工,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宽约85毫米,小头宽约70毫米,无论券伏均为丁面向外。最外层伏砖及券砖与外墙表面齐平,最内层伏砖与券砖向内凹入约80毫米,中间层的伏砖与外墙表面齐平,券砖下部砍削与最内层券伏砖齐平,上部与外墙齐平,最内层伏砖间隔有突出的砖榫头,用于挂券脸砖,砖榫头做成燕尾榫的形状,防止券脸砖的滑脱(图7~ 图9)。
2.3 门道
大金门的大门安装在从外向内第一二道拱券交接处,向内开启。大金门内的木门,在1910年的照片上就已缺失,地面和墙体上安装门扇的位置还留有装门的痕迹。为了装门的边界整齐,第一道拱券的须弥座在内转角处改用角石,角石底部装有石质门槛,两端有门砧石压在门槛下部,上有原来安装门轴的洞口,门槛两边为后代整修的方砖铺地。对应的上部墙体,还留有安装鸡栖木的洞口。在门内须弥座上,有150毫米见方的洞口,应为原插门闩的位置。东、西、中三个券洞第一道拱券的内表面,在砖券上都砍凿出了方形的内凹轮廓,顶部与拱券门洞顶部平齐,两侧与券脚下部的墙体相齐,似乎与门扇位置有关(图10)。
图10 门道内装门的痕迹
2.4 角梁与檐口
图11 冰盘檐测绘图
大金门檐口为冰盘檐出挑,线脚分五层,由三层石块错缝拼成,材质与须弥座相同,为石灰石。总高度约为650 毫米,转角部位随着檐口起翘厚度加大。除去转角部位的局部缺失以外,整圈冰盘檐保存较为完整(图11)。
檐口上方转角处设置四根石质角梁,材质与檐口及须弥座相同,为石灰石。石质角梁向外出挑部分仿明官式木构的老仔角梁形式,以整根石材雕成,仔角梁头雕有套兽榫(西南角梁套兽榫还保存完整)。角梁后尾宽度增大,并伸入屋顶砌体内部。出挑部位老角梁和仔角梁之间开有楔形的卯口。四角角梁从檐口向外出挑长度大约为890 毫米,套兽榫长度大约为100毫米(图12)。
图12 角梁大样(左为45°方向角梁正投影,右为东北角梁)
现大金门檐口以上部位,为砖与石砌筑的层层退进的棱台形式,下段为尺寸较大的明砖,中部为外表砍成粗糙斜面的石材,根据材料尺寸、加工与堆砌的方式推测,应当大部分为明代原物。四角角梁后尾插入棱台内,与角梁后尾同高的周圈,以一皮砖竖起斜贴于棱台底部四周,与上部层叠的构造不同。按照位置推测,此位置应为琉璃檐椽与飞椽的位置,屋面损毁后,椽子也散失,因此椽后尾插入屋顶结构的部位有了空隙,后代整修时便用斜向立砌的砖将其封堵(图13)。
图13 屋面与檐口
参照大金门檐口部位现有的遗迹以及武当山明初案例,可以推测出檐口各部件的形式及构造方式。
根据武当山的案例,明初的砖券门檐口部位的檐椽、飞椽与望砖均为分开烧造的构件,修造时再搭接安装在一起。大金门现四角角梁保存较为完整,老角梁顶部开有梯形槽口,外小内大,应为安放角部檐椽上望砖的位置。四角各边的第一块望砖一边搭在檐椽上,一边塞入老角梁的槽口内。
武当山诸多明初砖门与琉璃焚帛炉角梁上也都有类似形状的槽口,且槽口内安装的望砖也为外薄内厚的形式,这样的构造既模仿木构的檐口构件的比例关系,同时又适应砖材料的特点。
大金门檐口部位接近老角梁处,冰盘檐最上层石板高度明显变厚,尽管石块已不完整,但四角都能看到这种趋势,转角部位的石板至角梁处约升高145毫米。这说明转角部位的椽子有起翘,屋角也随之翘起。
琉璃檐椽因长度较短,重量较大,如在檐口部位倾斜向下很容易下滑。武当山玉虚宫宫门的檐椽设为水平向,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檐口出挑效果。武当山诸宫门飞椽头均有明显的卷杀,椽子之间都有外表为绿琉璃的砖制闸挡板,飞椽望板上部为砖制瓦口板,彼此之间以砖榫卯相连。
综合以上现状与相关明初砖券门的情况,可以推断,大金门的檐口原本安装了琉璃椽望,其构造如图14所示。
2.5 屋顶形制分析
关于大金门的屋顶形式,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重檐,见于《金陵古迹名胜影集》,朱偰在大金门照片下的文字说明中写道“前为大金门,门黄屋重檐,朱扉三道,系孝陵正门。今存门闉。”二为单檐庑殿顶,见于王其亨所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7·明代陵墓建筑》,大红门“上覆单檐黄琉璃庑殿顶”。三为单檐歇山顶,见国家文物局明孝陵的世界遗产档案,“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此外,还有接近城台上立木构的形式。
现大金门建筑屋顶部分已不完整,1910年的照片中所反映的状况与今日的接近。从建筑遗存本身的情况判断,庑殿顶与歇山顶的可能性都存在,但重檐的可能性不大。
明代帝陵一改前朝制度,在营建孝陵之前,明太祖已在凤阳和盱眙为其父与祖父建造过皇陵与祖陵。皇陵和祖陵的某些制度直接为孝陵所继承。孝陵大金门制度就来源于皇陵与祖陵的外垣的正门。皇陵外垣的北门,即“正红门”,根据《中都志》所载“皇陵总图”为单檐庑殿顶形式。
《明太宗实录》记载,孝陵大金门为仿大祀坛南天门制度所建。南京大祀坛的南天门已无存,北京天坛的南天门在嘉靖改制后也已不存。但南天门作为大祀坛正门,为等级最高的庑殿顶的可能性较大。
与明孝陵大金门最具可比性的建筑是明十三陵的大红门,二者同为明代皇帝陵园正门,年代相距不远,且根据文献记载十三陵为仿孝陵所建。十三陵大红门历经多次修缮,现为黄琉璃单檐庑殿顶。孝陵大金门从等级上看,应该与同属永乐时期的十三陵大红门及天坛南天门相同,用单檐庑殿顶的可能性较大。
按照棱台体的斜度,可以得出屋面中端的大致斜度,檐口与顶部在此基础上稍作增减,得出屋面的曲线。屋面高跨比大约为1∶3.15。
按照明代规制,大金门屋面琉璃瓦应使用最高等级的黄色琉璃瓦。关于琉璃椽的色彩,参照《明孝陵陵宫门址发掘简报》,1998年在孝陵陵宫门处发掘出绿色琉璃椽子多件。黄绿间用是明清官式用色的规制,明十三陵之长陵、定陵门均为绿琉璃椽黄瓦,因此大金门椽子色彩应为绿色。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金门的勘察测绘,总结了明初砖拱券建筑大金门的结构特点,根据残留的痕迹,分析了大金门现已残缺不全部位的构造做法。
砖拱券大量用于地面官式建筑始于明初,明代南京和中都的城门、皇城宫城各门、陵寝和祭祀建筑群的门(如孝陵大金门和大祀坛南天门)、寺庙山门(明初大报恩寺金刚殿),普遍都使用砖拱券结构,随着迁都北京,拱券也普遍用于北京及武当山的明初官式建筑和皇家工程中。砖券门在功能逻辑上与城门类似,提供门道和安装门的空间,而不需要通敞的室内空间,同时具备一定的防御性和布局上的礼仪性。明初盛行的砖拱券建筑工程,在时间上和技术上都有一致性,明孝陵的拱券技术很可能受到造城的影响。
在明初的拱券门中,拱券的组合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大金门类似的同一个门洞前后三券同向相接的形式,北京十三陵的大红门也是同样的形式;一种是武当山诸券门的形式,同一门洞的前后三个券中,中券与前后两券的方向垂直,如武当山玉虚宫、遇真宫诸砖券门。两种形式的建筑都建造于明永乐初年,可视作地面建筑拱券结构初始时期的不同尝试。
图15 两种拱券门形式比较(左为武当山式,右为大金门式)
而从结构的合理性来说,第二种即武当山门券的做法更为合理。中券是前后三个门洞中宽度最宽的,进深最小的,进深方向的长度保证门扇的宽度即可,宽度往往大于进深。采用第一种形式,拱券跨度大,起拱高度高;第二种形式,拱券跨度小,起拱的高度也因此更低,相对来说是比较节约材料,但施工难度稍大的做法(图15)。
大金门是明初官式拱券门的重要案例,是北京明十三陵大红门的蓝本,体现了明初拱券门的早期技术特征,对于研究明初砖拱券技术的来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与贾亭立、陈涛的讨论,唐文文、李阳、梁欣婷、陆浩、吴钢等同学参与了三维扫描、手工测绘与图纸绘制,唐文文、梁源参与了本文插图的绘制工作,特此致谢。)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9年第壹拾柒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白颖,陈建刚,邓峰,等. 明孝陵大金门勘察测绘分析与研究[M]//王贵祥,贺从容,李菁.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7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1-64.
从南京中华门外砖构穹窿顶浴室看元、 明时期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2022年全年征订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新浪微博/Bilibili/澎湃新闻/今日头条:建筑史学刊
微信:jzsxkbj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史学刊”(ID:archhistory-journ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