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环保”的名画之殇

始于“环保”的名画之殇


10月14日,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在英国国家美术馆被“停止石油”组织的抗议人士泼洒番茄汤;不到十天后的10月23日,在德国波茨坦巴贝里尼博物馆的莫奈名画《干草堆》被泼洒土豆泥;10月27日,在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一名气候活动人士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头”粘在一起;11月4日,在意大利罗马波拿巴宫展览的梵高名作《播种者》被用豌豆汤投掷;11月5日,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两名环保活动人士将自己的手粘在戈雅的画作《裸体的马哈》和《穿衣的马哈》画框上,并且在两幅画中间写下了“+1.5℃”;11月9日,两名某环保组织成员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家美术馆对安迪·沃霍尔的著名丝网印刷作品《金宝汤罐头》进行涂鸦,然后用胶水把手粘在作品上……


 


10月14日,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里,两名来自激进组织“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的00后趁人不备,突然将手里的番茄汤泼向了价值5.8亿元人民币的梵高画作《向日葵》。之后,两人同样把手粘在画作下方的墙上,然后开始大声演讲。


 


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梵高《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伤害一种文明来争取另一种文明是可耻的

■本报记者  唐永明


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了多起以“环保”名义,来实施对世界名画的袭击和污损事件,究竟为何博物馆的名家名作一次又一次被盯上?这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袭击名画确实能够迅速达到招摇哗众、引人耳目的效果,无非是这些人心里很清楚,世界上还有什么论单位面积比名画更值钱、更容易接近、更能引起关注的物品呢?所以这些所谓“环保卫士”的手纷纷伸向了名画,一时间搞得许多名画纷纷遭殃,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人心惶惶。这些画每一幅都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艺术的瑰宝,在这些人眼里却成为了谋取某些诉求的筹码。那些本来安静地在博物馆里的世界名画以这样一种“屈辱”的方式被暴力地喧嚣亮相于各大媒体,如同拉出来示众一般,他(她)们的脸上身上,或挂着番茄汤、豌豆汁,或被涂上不明黑色液体……当历经数百年沉淀,那种经过艺术家精心调配渲染的古典色彩碰到现代那种化学或者食物调料后,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反差,文明被践踏蹂躏,不管你喜不喜欢艺术,不得不说所有人都会有一种悲凉和惊讶,从而引起巨大的愤慨。


 


10月27日,荷兰海牙莫瑞泰斯宫内,“停止石油”组织里的一光头男成员把自己的头粘在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上,另一人向他泼了一罐番茄酱


 


荷 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布面油画 1665年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保护文明是文明延续的基本手段。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这世界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已经想尽了各种办法,动用了多种手段来保护环境,但袭击名画的这些环保激进分子将生态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行为艺术”问题,以暴力为手段,丑态百出,演变了一出出疯狂破坏的闹剧,以所谓的正义诉求为理由,把人类公认的美好污染损毁,焚琴煮鹤,实在让人侧目鄙夷。这些名画难道不是人类文化环境的一份子么?如果以破坏或者亵渎一种文明来保护、获取另一种文明,那其价值和意义何在?从逻辑和因果关系来说,先决条件错了,最后获得结果肯定也是错误的。


细细深究,也许这样的“环保”仅仅只是个幌子,从披露的这些人后面的支持者、组织来看,或许背后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某种政治、经济利益牵扯。时间会证明他们只是被蛊惑利用了,他们只是历史小丑的扮演者。


 


当地时间11月5日,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内,两名环保激进分子将自己的手粘在戈雅的画作《裸体的马哈》和《穿衣的马哈》画框上,以示对气候紧急情况的抗议


其实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犯罪成本太低,这些环保暴徒也清楚他们的行径对那些有着严密防护措施的世界名画来说,一般情况下伤及不到画作本身,不会破坏画作的价值,因这些画作外面都有一层玻璃保护,这样做往往只是隔靴搔痒,哗众取宠罢了,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但袭击名画本身这个事件却能迅速引起各方关注和传播,事半功倍。如果法律规定将对任何有损那些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画作,哪怕是最轻微的伤害和精神性侮辱,就要进行经济索赔,哪怕是百分之几的赔偿,就能起到震慑作用,如此又会有几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做这种事,赔个底朝天还要坐一辈子牢呢?




名画屡屡遭袭

给博物馆提出了难题

■陈履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


这个世界上现在发生任何事都不足为奇。面对着战争、疫情以及林林总总的很多方面,人们都很淡然。可是,当博物馆中发生意外,大家的惊愕是超乎寻常的。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中的名画屡屡遭受灾难。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显然,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这种公共安全的问题从来没有消停,因为不管是精神病人,或者是刻意的偷盗,以及蓄谋已久的损坏等等,都给博物馆的公共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防不胜防,因为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拿卢浮宫来说,蒙娜丽莎前面就站着保安,而且时时刻刻盯着观众,就这样今年还发生了蒙娜丽莎遭难的问题,好在有惊无险。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蒙娜丽莎的多次灾难。 每一次灾难,除了给人们心理的压力和负担之外,人们同样会担心名画的安全。当1974年《蒙娜丽莎》去日本展出的时候,遭到了残疾人士的蓄意用油漆去泼,好在《蒙娜丽莎》前面有防弹玻璃,才幸免于难。可是,对于全世界造成灾难的是,法国政府从此以后不允许《蒙娜丽莎》离开法国。因此,1974年的《蒙娜丽莎》的日本之行也是她最后的海外之旅。


 


列奥纳多·达·芬奇   蒙娜丽莎的微笑

77×53cm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今年有环保主义者在博物馆中破坏名画似乎希望引起人们注意环保的问题。显然,环保的问题在当下确实很重要,可是用毁坏名画的办法,或者是在博物馆中的恶搞来提高大家的眼球,关注环保,这确实是无稽之谈,感觉到非常的莫名其妙。


因此,面对全世界博物馆中的公共安全的问题,全社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增加保安,增加看护只是其中之一,所谓的防不胜防,也就是有万一,这种万一实际上是难以防止的。那么增加保安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增加了博物馆的运营费用。这种运营费用的增加,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可是又不能不防,那又该怎么防?显然,如果是过度地去防,对另外绝大多数的观众也是一种伤害,因为毕竟人们来博物馆是来享受的,是来熏陶的,是来获得教育的,是来得到休闲的,那么虎视眈眈的防备实际上让观众感到很不爽。因此,在层层加码的防护的过程中,显然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防护应该是极其严格的,也没有能够防住,因此,既不能不防,可是防又是很难。在这个两难之境中,我们看到了博物馆的困境。


 


当地时间5月30日,一名破坏者冲向法国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中的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试图砸碎作品外部的防弹玻璃。在破坏行为失败后,又继续在上面涂抹奶油蛋糕。


对于博物馆来说,公共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卢浮宫在内发生枪击事件,都是对卢浮宫的公共安全以及全体公众对于卢浮宫的信任产生了怀疑,因此大家如何保护好属于自己国家、属于自己城市中的博物馆的公共安全的问题,这是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任何一个主义,任何一种想法,任何一个提倡,都有可能对于博物馆的名画或者其他的展品构成威胁。


回到1974年日本的那位残疾人对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展出的来自巴黎的蒙娜丽莎的攻击,实际上,他只是因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于残障人士的态度问题感到非常的愤怒,因此迁怒于《蒙娜丽莎》。这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博物馆的公共安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博物馆安保的升级,我们看到各种措施在保护博物馆,保护博物馆中的藏品,保护展出的安全,可是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


因此,今年出现的诸多的意外,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诸多问题。显然,如此恶搞下去,那么不仅是博物馆得不到安全,世界也难以安宁。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编丨lis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