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每个人,脑海里总有处模糊而执着的记忆。关乎清风与大树,关乎泥土与庄稼。”
在近年来城市化的浪潮之下,建筑行列式的肌理、标准化的样式继续由城市蔓延到近郊甚至乡村。以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乡居生活,似乎离我们愈发遥远。
乡野究竟是什么样子,它自己又想成为什么样子?我们或许要先问问它的意见。
设计者开始思考:建筑将以何种状态参与到这样的田野中呢?原有的建筑肌理和景观秩序又该如何处理?
马丁•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提到,筑造本身是一种栖居,是人在土地上的存在方式,他以“诗意的栖居”描述了“人”、“土地”与“建筑”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座稻田中的“椒园”给我们带来启发。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耙稏肥”,建筑通过圆弧形夯土围墙建立起建筑与场地的对话。
五幢不同功能的方盒子建筑精巧地散落其中。打断连续的界面使封闭围合的土墙得以“喘气”和“生发”,如同稻田也需要呼吸。
在设计起始之前,原场地东侧已有一组相对完好的老祠堂。设计者将其与门前的池塘保留,作为轴心,其余的破败房屋则拆除重建。
根据半圆轴心的辐射,建筑师让新建筑在南、西、北三侧建立围合,新老建筑间的过渡区域形成内院。
04
土地与理想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