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湾窑是中国岭南地区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
该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南部,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它创烧于唐,繁盛于明清,至今仍延续烧造。
刘泽棉制 石湾窑布袋和尚立像
其产品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彩光润绚丽广受市场欢迎,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和名窑产品,并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
不仅扩大了陶瓷生产的领域,还提升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明代 石湾窑法华彩和合二仙 (一对)
尺寸:高84cm
成交价:RMB 275,000
01
石湾窑
提起广东的陶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潮州瓷,专业一点的藏家会知道广彩瓷,广彩瓷是清朝时期广州地区的陶瓷商人根据西洋人的审美而在景德镇定制的一种西洋风格的瓷器,也有景德镇的窑工在广州就地制作广彩瓷出口。
元石湾窑鱼形砚滴
石湾窑唐代开始烧造,产品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主要为碗、盘、盆、罐、魂坛等,胎壁厚重,胎质疏松,烧成火候不高。
明石湾窑楸叶式洗
明石湾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外壁多施半截釉,胎釉结合不牢,多有剥釉现象。釉色有青釉和酱釉、酱黄釉等。
明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碗、盘、罐类器物外壁多为素面,少量魂罐肩部或器盖上,采用堆塑、捏塑的手法塑出楼宇、人物、龙、莲瓣纹。
清 石湾窑关公
高26cm
成交价:RMB 36,800
清中期 石湾窑多色釉普贤菩萨造像
02
石湾窑发展
石湾窑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唐至明初形成,明中期至清达到鼎盛,民国时期衰落,新中国建立之后恢复生产。
石湾窑早期以仿钧窑为主,擅仿钧窑蓝、玫瑰紫、翠毛釉等,但是釉色杂质非常多,胎土也比较差,整体比较粗糙,难登大雅之堂,所以石湾窑仅仅是在广东地区比较知名,广东之外,很少听到。
北宋时期,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发达,刺激了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当年石湾窑火兴旺,成为了佛山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
到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繁荣和鼎盛阶段。由于海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为石湾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石湾窑工对龙窑进行了改革,制陶工艺和煅烧技术进一步提高,石湾窑的生产规模十分庞大,产品种类更为丰富。
明代中期石湾已形成八个陶业行会,到清乾隆发展至二十二行,至清末稳定在二十四行。
品种有上千种,不仅仅只是日用陶器,还出现了艺术陶塑和园林建筑陶件的生产,影响广泛。
建国之后因为建筑风格的改变,瓦脊的市场需求急剧减小,石湾窑为了能生存下去,独辟蹊径,主攻陶塑,被称为石湾公仔。
广东石湾公仔
03
乾隆也爱石湾陶器
清宫旧藏中的文玩更令皇上爱不释手,乾隆皇帝常常对自己喜爱之物诗兴大作,留下了不少御题之诗,咏琴咏砚更是常事。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月白釉圆砚底部就篆刻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咏宋均窑砚》御题诗一首 :“越器曾稀见,宋窑今始提。石堪匹老洞,磁本是澄泥。”皆因是乾隆爷喜爱之物,宫中特别订制紫檀木盒来保存,盒盖上嵌与砚池同形的扇形玉片。
不过这回乾隆皇帝却看漏眼了,错把明末石湾窑砚认作了宋越窑器砚,这件藏品台湾学界已验为明代末年石湾窑的作品。
04
石湾“贡陶”500年前已过江
“石湾瓦,甲天下”,但为什么坊间却长期流传着“石湾窑不过江”的说法?
石湾窑的出品远涉海内外,便有了“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的美誉。然而,“石湾窑不过江”的说法依然广泛存在于业界和普通人的认知里。
明 石湾窑海螺形香炉
宽17cm
成交价:RMB 145,600
“迄今为止,没有见到学术文章论证‘石湾窑不过江’的观点。这应当是广东本地的一句俗话,口口相传。”
这个说法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现象,“不过江”并不完全错,石湾陶在北方的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少,其主要受众在岭南文化圈和海外的粤籍华人。
但‘不过江’是石湾窑在本地乃至东南亚发展的一个生态,是它接地气的一种现实反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域鉴”(ID:YJ-c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