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宜静。
孔子曰,“仁者静”;老子说,“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诸葛亮《诫子书》第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炎炎盛夏,我们常因暑热而牵动情绪起伏,甚至心烦气躁。
如若能修炼一颗静心,守住一颗静心,那么,于心静处,自能得遇清凉盛夏。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够细致地体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精微之处,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够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每当焦虑之时,曾国藩常会静坐,让心静下来,再做决策。
他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水面平静,倒影才会清晰;心中平静,方能增长智慧。这样的人,蕴含着行稳致远的力量,绝不会被世俗的干扰和磨难打倒。
不困于事,不困于人——心静,是突破困局最有力的武器,是万事顺遂的重要法宝。
王阳明说,“心为物役,道所不载”。
当今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与之相伴随,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心却被物所牵累,总是焦虑不安。所以,不妨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当你停下对物欲的过度追求,正是淡泊、宁静的前提。已逝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拿着矿泉水、白馒头意外“走红”的北大学神韦东奕,他简朴甚至有些邋遢的形象,和学术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何尝看不到外界的繁华,又何尝缺少拥抱物质的机会、能力?
但他们更深刻地明白“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一如“大隐隐于市”的居士,身处纷杂而不被其所扰,发现自己的所爱、理想,并坚定地为之付出、向之前行。
内心平静的人,不论外界如何喧闹,白粥青菜,素衣布裙,有些不合时宜,却也是心不染尘、尘不染心,在自己的天地里干净地活着。
《周易》说: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天重在养心。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是一种心境,不是身体的温度,而是心灵的温度。安静地坐着,将焦躁不安平复下来,让整个人冷却下来,心静了,自然身上就凉了。
如诗人所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看荷塘绿意盎然,莲花摇曳,带来阵阵清香;看小院有树几株,有花几盆,充满诗意恬淡;青山在门,白云当户,明月映窗,凉风拂座;理水松土,折枝喝茶,身闲无事,心中有诗。
到了夜晚,虫鸣阵阵,繁星点点,走出家门,临风纳凉,清闲自得。
赶上雨天,便在窗边静听,轻柔或急躁,滴答或缠绵,细细听来,皆是闲适与淡然,给这闷热天气,带来些许清凉。
若有闲情,便去海边,海的颜色与天的颜色延伸交汇,清澈湛蓝,海鸥斜飞,浪花点点,自由而烂漫,清爽而自在。
简媜说,“若能澄心净耳听,万籁俱寂亦是韵”。
活在世上,我们应该让生命多一分诗意,用澄澈的心境去谛听自然的脉搏和声息,用空灵的心态去感受自然的光影和美感。
修炼一颗静心,总有一个“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美妙时刻,安抚你的焦躁与不安。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山水闲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