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农田的乡村,需要怎样的建筑?

失去农田的乡村,需要怎样的建筑?



乡宿,作为城市公共休闲区域的新型乡村建筑。



原创|匠山行记
作者|匠山
编辑|Z



乡宿上泗安6号院


通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所受到的冲击十分剧烈。其中最为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便是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及农田、耕地的“丧失”。



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其客观规律,同时与乡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为了保护乡村而人为地阻挡城镇化会加剧城乡发展失衡。


然而,若不顾实际条件,不惜代价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难以保持和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对乡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需要哪些新业态?又需要哪些新建筑?




01

问题分析


总结农田“丧失”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种:


[1]农田被征作房地产开发用地。

[2]乡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受城市经济引力拉动逐渐流向城市,农田逐渐弃耕。


对于第二种原因,客观上农田虽没有消失,但农田所承载的农业模式已经接近消亡,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作农田的暂时性“丧失”。


乡村与人口的流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第一种情况是农民被裹挟进了城镇化的进程中,成为了城市中的人口。那么第二种情况无疑代表着一大部分的乡村人口已经被经济发展落下,这些人口大都是我们说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唤醒乡村的活力,唤醒农田的活力,探索乡村与农田还能承载什么样的产业模式便是重中之重。幸而我们并不是毫无进展,近几年的农家乐、民宿和乡宿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02

项目简介


地点:浙江长兴
类型:改造
功能:酒店
建筑面积:1097平方米
建筑师:范蓓蕾、孔锐
团队: 薛喆、章迅、陈晓艺、罗祎倩、刘洋、陶舒婷、雷欢玲子


上泗安村位于太湖西岸,泗安塘穿村而过,一座清代石桥连接两岸。桥头的树荫和凉亭构成了村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业主挑选了散布在村中的六栋房子,希望将它们改造成分散式的乡间酒店。这些房子有建于清末的木屋,有杂物仓库,有贴瓷砖的二层小楼,以及一个刚落成的位于石桥北侧的仿古小展厅。我们将最靠近石桥的小展厅,改造成为整个酒店的起居室,提供图书和茶点,并向村民开放,其他几栋则改为客房。




散布在村中的六栋房子


小河、桥梁与起居空间

5号院,改造前对岸视角


5号院,从棚子回看小河与桥梁


这些房子散布在村子里,没有边界,也没改变村子原有的道路系统,只在铺地上做了一些暗示,村民仍可穿行其中。


由于房屋现状复杂,设计师并没有预设一套统一的手法,而是尽量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一座危房拆除并重新设计,瓷砖小楼调整了内部功能和内外关系,木屋则只是进行加固。村中心的小展厅,我们用植被和坡地替换了原来颇为城市化的花岗岩大台阶,再用轻质的棚架搭起了一个户外歇息的空间,村民和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环绕的溪水缓缓流过。



1-4号院,鸟瞰


1-4号院,新建客房山墙


 1-4号院,客房和茶室


1-4号院,改造前的客房空间


6号院,改造后


6号院,改造前





03

农家乐,民宿与乡宿


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如下:


农家乐:

农民自发,客随农便,基本上以吃喝为主体,30km以里的本地消费者。定位自产自销,本质上对旅游、农产品、村庄经济没有太大的作用。农家乐属于来人添一双筷子,没有人下田干活。



民宿:
城市对文化与传统破坏,竞争让市场无情摧毁生态,房地产让老城与记忆荡然无存。于是乡村成为城市灵魂的彼岸,过于理想的文化与艺术之人是民宿的先遣队,也是乡宿的引领者。


城市人把小家搬到乡村,把酒店移植到乡村。住乡村房子,聘请本地农民按城市管理模式打理民宿,非本地人消费与农民和农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借景(村)消费。特点是有强烈个性与乡愁,大投入小回报,生命力极小,声势很大,颜值比现金回报高,对当地旅游与知名度有较大影响。政府很是喜欢。


乡宿:
因投入少,回报高,生命力会极强,城市文明融入到有温度,又有文化与道德感的乡村,关键有城市永远没有的自然资源。从都市返乡的新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回归,与城市返乡的乡贤与贵族人群会形成未来中国的新层。这对村庄发展与市场有极大的推动,未来不到五至八年,以新农人为主体与城市人共筑乡宿,成为下一个时代与与传统文化共享乡宿经济时代。



04

模型与图纸



区位图


1-4号院模型


1-4号院,一层平面


1-4号院,二层平面


1-4号院,新建客房剖透视


5号院模型


5号院,一层平面


6号院模型


 6号院,构造说明



结语


当下,乡宿正向我们走来。


乡宿最大的亮点是农民成为老板,城里人来乡村打工。运用共享经济带来的共享农场、共享田园、共享乡宿,未来五到八年,城市人下乡就业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还将推动乡村之风情,乡土之气息,乡土之梦魂,能够有灵魂的延续和升华的最佳渠道。


而在当下,乡村的复苏需要更加注重了解农业,尊重农耕文明,用理性的态度重新解读农民。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延续乡愁之韵,注重忠孝仁义,感知乡愁与温度的多元业态的乡宿。



版权声明:内容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计成」编辑版本转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成”(ID:jicheng-0102)。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