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花园叫“随心园”,随心造,随心住,随心赏。
我觉得最好的生活状态就应该是“随心”。
朱朱的随心园
园主:朱朱
坐标:湖南岳阳
面积:南北露台共80平米
园龄: 北露台10年 南露台3年
在这些与花草相伴的日子里,任“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我们拥有的是生活另外一种惬意。
有时候一个人在花园漫无目的地呆着,心里是恬淡的守望;或者与相爱的人一起在花园,憧憬着岁月静好,一起白头偕老,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呢。
一、夏天晒冬天冻的北露台花园
我的随心园位于岳阳南湖边一栋16层高楼的三楼,北露台面积55㎡ 。经历了两次改造,成为现在的样子。总体布局宽敞,分区明显,整体感较好。
相对于湖南的气候,北露台养花局限性真的很大,尤其是旁边高层遮挡造成阳光不足整个冬天阳光照不到。
夏天晒冬天冻,临湖湖风大,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养护,但这些客观困难都不能够阻挡我在园艺这条路上的追寻。
露台一侧有个红砖墙的储物间,是七年前我借鉴了国外园艺杂志里面一个花园房做的。窗户和门是我喜欢的花园风格。
储物间非常实用,平常季节性的收纳物都可以放在里面。
储物间对面的廊架下设置了一个开放式茶室,用防腐木隔断。
另一侧是生活区,晾衣晒被子都在这里。
茶座对面、廊架以外,是一条长9米宽0.85米的花池,植物基本上种在花池里,围栏上用小盆景做点缀,这样便于赏花和采光通风。不过因为北露台光照受影响,花草开得始终都不如南露台劲爆。
北露台空间大,布置了较大的活动区。经常会邀请三五知己或花友,在露台吃饭喝茶,或者一家人在露台烧烤,都是非常舒心的事情。
二、借空间的南露台花园
南露台三年前才打造,面积只有 13㎡,怎么“螺蛳壳里做道场”?
我本来想法很多,比如想借景入室,想凸显诗意,想层次丰富。
百般琢磨后,最终方案是利用旁边的跃层,找屋顶“借空间”。基础用的是304不锈钢,焊了一个台架延伸到屋顶。为保证整体风格,我在不锈钢上面铺上了防腐木,并用木质楼梯连接跃台,硬生生把南露台的面积扩大到了25㎡。
我还在跃台中间做了一个花园椅,加了木质廊架,用来攀援风车茉莉,周围的平台摆放盆栽植物。
露台上种花,防水防漏问题尤为重要。
我把整个露台及花池底部都做了防水,花池底部还加了阻根板,上面铺了20公分高的陶粒。可以保证植物的透水性,第三步才开始填介质。
花池里种了日本枫树,南天竹,绣球,矮芭蕉,铜钱草,小叶栀子,菊花等各种皮实低维护的植物,再配备一些应季的草花。
南露台空间通透、光照好,打造好后我充分地过了一把“爆花”的瘾,种了很多花。看着植物们次第热烈绽放,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满足。
三、花园的二人世界
南露台花园是洋房的楼顶花园,连着先生的书房。先生是书法家,比较喜欢中式风格,所以当初打造露台花园的时候,我特意增加了很多【中式元素】。
比如花园的白墙镶嵌一个民国的雕花老旧木窗,加上乡下淘来的一些坛坛罐罐,花园顿时就有了中式古典美感。
地板、楼梯、围栏全部用防腐木,刷上木蜡油,也显得非常古朴素雅。
花池里摆放了一个大鱼缸,养了四、五条金鱼,配上禅意竹子流水循环系统,让露台更显静中有动而情趣盎然。
【露台种竹】先生喜欢竹,认为“不可居无竹”,有了竹子花园才更有中式气质,但竹子根系强势,直接栽种绝对有破坏防水层的隐患,所以我单独为它们寻了一个大缸,防止根乱窜也能更好控制株型。
南露台,更多的是我和先生的二人世界。他业余时间在书房读书写字,累了,抬头就是花园风景,美景入眼,倦意顿消,也是“人生一乐”。
而登上南露台的跃层,就感觉整个天地都是自己的。站在这里,可以遥看到洞庭湖夕阳西下的波光粼粼。夜晚,坐在长椅上,微风习习,抬头就是宽广夜幕中满天星河的璀璨旖旎。
四、因为喜欢,打造花园
受父亲的影响,我一直喜欢花草,很小的时候就梦想能拥有一个田园风的花园。记忆里,父亲在屋前用竹篱笆围的那个花园一直清晰映在脑海里:有假山造景,有鸢尾、串串红、菊花、凤仙、茉莉等植物环绕,边上还有一棵大芭蕉......、
如今,虽然没能拥有期待中的乡村大房子和田园大花园,但我有了南北两个露台花园,也很知足了。
我没有经历过园艺科班的专业训练,纯粹是因为喜欢花园,才学着自己打造花园。
两个花园虽然是两种不同风格,但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心意想法之上,没有太多的跟风模仿。其实我现在也不满足,心中的乡村花园梦依然时隐时现,因此打造理想的花园一直在进行中。
这些年,我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在两个花园里调整、维护。
辛苦付出,换来的是美丽和甘甜。
回想自己10年的花园打造经历,很佩服自己因为喜欢而坚持。
亲手打造并维护一个花园的经历所学到的、体会到的是从书本里学不到的。
我享受这个打造的过程。
每天与泥土打交道,让人更耐心坚韧,也会感恩的美德。
对于我来说,花园是一种独特的人与自然关系。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打造一个自然生态,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好的花园本身就是一件文化艺术作品,是精细的脑力创作付诸于动手并呈现出来的成就感。
当然最重要的是:
我喜欢这种花园里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院子”(ID:hyyuanz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