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YMCA)是源于西方的新教社会团体,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14年3月,在苏格兰长老会、丹麦路德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下称“北美协会”)的支持下,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下称“奉会”)在奉天(今沈阳市)大南门里所租的旧民居会所创立。随着奉会兴起,建造会所被提上日程。
非常的设计流程
1916年5月,张作霖免费拨交景佑宫房地于奉会以建造会所。1922年3月,奉会在张学良支持下募款约10万鹰元(M$)。
北美协会通常指定纽约与上海的YMCA建筑部分别设计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会所的草图、施工图,但是因为其资助奉会的金额(37000M$)远逊当地捐款等各种因素,1924 年被迫同意与奉会分别聘用哈里·何士(Harry Hussey)、艾术华(Johannes Prip-Møller)设计草图与制作施工图。
鲜明的中国元素
图1 会所透视图
图2 会所主建筑(1926年8月21日)
奉会会所主建筑(图2)的主要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青砖,地上建筑共三层,另有地下室一层。立面呈水平式构图,具有现代西方简洁风格,而屋顶仿用中国重檐庑殿顶。艾术华的这种设计违背了北美协会批准的何士草图,但是最后还是获得北美协会批准,因为奉会建筑委员会中的中国人都认为其美观而且适用(增加第三层空间)。三层正面中间本来计划要安装一面钟表,但是最终改成中国传统横额“奉天青年会”,东西两侧附三角形的青年会会徽。另外,层(图3)会客室(图4)顶曾饰以中国彩绘,但是在2016年重修时没有恢复。
图3 会所主建筑一层平面图
图4 会所主建筑一层会客室
独特的建筑价值
图5 2016年重修后奉会旧址(两处会徽因1940年火灾损毁)
奉会会所现仅存主建筑,即位于沈阳市朝阳街155-1号的奉会旧址(图5)2003年成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艾术华于1920年结识向中国佛教徒传播基督教的挪威传教士艾香德,对中国佛寺建筑产生兴趣,从其1921年岫岩镇教堂到20世纪30年代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等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对其的影响逐渐加强。奉会会所是艾术华承前启后的代表作。近代中国青年会会所普遍流行西方典型式样,因此奉会旧址成为其中少数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代表作之一。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1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武志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J]//建筑史学刊,2021,2(1):158-160.
2021年全年购买
2022年全年征订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史学刊”(ID:archhistory-journal)。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