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莱姆引擎|信息买手店

史莱姆引擎|信息买手店


2022年8月20日至12月4日,松美术馆举办出生于1990年代的艺术家群展,由策展人崔灿灿担纲策划。展览是90后一代最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首次集中的展出。聚焦新世纪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呈现这一代人的文化转向,对于过去艺术传统的终结,新的时代在这里全面开启。



信息买手店

对话人: 崔灿灿(策展人)史莱姆引擎(艺术家)

时间: 2022年8月18日




史莱姆引擎 Slime

艺术家


史莱姆引擎(www.slimeengine.com)创立于2017年,现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善良共同运营。史莱姆引擎是一个线上的平台性组织,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史莱姆引擎善于将艺术集合,并穿插、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他们的创作与策划基于对既有现实的戏仿与重构,以一种整合式的拼贴美学缔造出新的现实,并以此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与秩序作出批判性反馈。



崔灿灿 Cui

策展人、写作者




史莱姆引擎展厅现场



 Cui: 

这次参展作品的选择是出于怎样的逻辑?


 Slime: 

我们这次选择了《OVO MIXING》和《艺术就是合作》两件作品。《OVO MIXING》相当于我们线上平台(www.slimeengine.com)的一个体验空间,贯彻“虚拟展览信息处理集散中心”这一概念,将航空厨房与工作台进行融合,把线上展览资源有效地分类重组,形成虚拟作品与展览的传输网络。《OVO MIXING》也是一个长期持续推进的项目,我们一直在征集各种优秀有活力的线上展览,使得这一项目实现更为有效的集中和扩散。《艺术就是合作》是我们的新“频道”。艺术家的工作、合作方式是我们一直感兴趣的方向,所以我们将“Art is cooperation(艺术就是合作)”这一口号贯穿每个不同主题的短片。这些短片模仿不同网络视频、页面广告的架构,合成具备综合观感的广告集,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各种合作的可能性,从中又可以看到艺术产生的合作、合作产生的艺术。这些都是不断对史莱姆引擎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强调和宣示。我们将不定期制作各种形式的视频,或自制或与他人合作,希望像Netflix那样成为一个拥有原创艺术内容的流媒体平台。


 Cui: 

“航空厨房”是一个空间概念,它给我一种时代空间集合体的强烈感受,像苹果的体验店或者“信息买手店”一样。你们怎么看待空间和你们作品之间的关系?


 Slime: 

“信息买手店”这个词挺贴切的。我们从最初的创作开始就一直是在处理各种信息数据。这个空间可以理解为我们从一台装载着无数虚拟展览数据的飞行器上,解剖了一个截面展示出来。它的内部呈现出错乱的网格图像,类似三维软件里的基础界面,由一个个待编辑的三维模型和编辑工具以模块化的形式拼装、组合起来,显示这一“航空厨房”始终处于正在编辑的未完成状态。每块屏幕、每个空格都随时可能被新的信息或工具替换,在被格式化之前,它们会像商品一样静静躺在厨房。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250×400×350cm,空间装置,2021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250×400×350cm,空间装置,2021



 Cui: 

“史莱姆引擎”我们通常会理解为一个艺术小组,但在对外称呼中你们又是一个平台。对于过去的小组合作通常的理解是“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共同输出。比如在中国像“政纯办”艺术小组,它其实还是一个个体的集合。你们怎么看待“小组”的概念,以及“平台”和“小组”之间的关系?


 Slime: 

我们也不清楚以前的艺术小组是什么样的,但有时候会开玩笑地自称我们像在做一个专题杂志,通过持续寻找新的主题,广泛地邀请内容进入这里。这些内容不只是我们四人的,还来自不同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等等,大家共同填充一个主题,需要考虑到充分的融合,期间也会有碰撞,会有妥协。同时作为平台,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运营,考虑如何实现更好的观看体验,更有效的传播,而不只是说共同完成作品就结束了。


 Cui: 

有几个关键词,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小组”和“平台”的关系。第二个就是“运营”的概念,在传统艺术系统里,很少有“运营”这个概念,它更接近于商店或公司的模式,你们的分工方式,似乎也不太像艺术圈那种所有人都是创作者的模式,而是有明确的产业分工。第三是“观众”,这一概念对你们而言似乎没那么强烈,你们更加常用的是“用户”这一词。对你们而言,你们对这几个概念的变革是怎样想的?


 Slime: 

可能是大家角度不同吧,我们也没觉得这是变革。我们成长在一个需要去自我塑造和营销的网络中,网友就是自己平台的“用户”。你需要通过更新微博、ins、小红书等,尽一切可能让对方接受到信息,然后评论、点赞。这其实与我们做线上展览是一个道理,都需要考虑到用户观感以及传播。我们有史莱姆的微信群,在群里可以看到大家关注什么,在意什么,平时也会用各种梗图与大家连接,相互以“家人们”自称,持续维持一种网友关系。


 Cui: 

关于传播,在传统的展览模式里有一种布置展品的模式,类似“瞻仰模式”,即画挂在墙上的位置往往比观众高。考虑到你们的用户画像,某种程度上,你们作品的传播是具有服务属性的,它给观众的感受更接近于平视,甚至观众视觉要比作品要高,因为这一过程存在遴选的互动部分。所以你们怎么看待这种展览传播方式的改变,它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构想?


 Slime: 

我并不认为苹果店在展示传播中的“位置”低于观众,相反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计算得出了手机光滑的显示屏,切断了所有人在屏幕上的其他幻想。我一直认为在苹果出来之前手机是没有确切造型或使用定义的,那时候手机有五花八门的用途和造型。某种角度上,这种“瞻仰模式”其实就是这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论,认为展览只能这样,但其实我们在做的是希望突破这种同质化的思路,跳出来,尝试各种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局部,250×400×350cm,空间装置,2021



 Cui: 

所以你觉得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其实也有那一时代的“服务属性”“用户画像”是吗?


 Slime: 

只能说他们更局限。


 Cui: 

在过去的艺术中,有一个概念叫“我们和时代的关系应该是一个转化的关系”。就像德拉克罗瓦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就是“大自然中没有笔触”。那么在这个时代,你们觉得自己跟当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直接搬挪,还是会有转化?


 Slime: 

有转化。这个转化最后还是落实到艺术语言上,例如我们线上的创作,其实在工作流程中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软件里真实的物理质感被我们描绘成了另一种质感,通过图片连接各种属性通道来表现,另外包括给模型进行雕刻,对扫描的物体进行修补变形等,这些都是当下的“笔触”。而我们也在繁杂的“笔触”中,决定了最终需要展现或删除什么。


 Cui: 

在呈现方式上,你们觉得从线上展览到实体空间的转化过程会有损耗吗?还是说更倾向于贴近实体感受?


 Slime: 

线上与线下对我们来说是不同的面向。线上的优势在于更容易打破常规认知。线下,对于史莱姆引擎来说,更像是平台的快闪店,我们线下展示的更多是装置或者空间,具体呈现方式根据作品特点而定。所以,当这些线上作品转移到线下时其实是一种“扩张”,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呈现。


 Cui: 

对艺术生产的讨论一直是艺术领域的一个传统。我们刚才提到体验店的概念,当这些讨论更多依靠于博览会、画廊或美术馆系统完成时,由于它们的平台属性,观众第一时间被告知的其实是“这是艺术”,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你们怎么思考这种真实平台空间和这种被艺术平台承载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Slime: 

这种关系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会把它当作定式,提前带入一个视角去观看,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认为已经没有这种定式了,可以随时切换。这个时代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让任何人都能在短视频中获得比明星还抢手的流量,我们在创作时如果还要带着一种“是不是真的”“是不是艺术”“是不是平台”“是不是机构”的视角,未免太局限和无趣了。


 Cui: 

今天我们面临两种价值观:第一种是时代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第二种是人作为一个个体,应有自己的人文主义传统或对时代的抵抗,其实就是“塑造”和“反塑造”。这也是在各种领域反复被大家所讨论的。似乎你们对“塑造”更感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反塑造”,时代很容易使每个个体同质化,你们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Slime: 

其实线上虚拟发展到现在,更多地是在关注元宇宙、NFT之类的概念。当这种词条不断被炒爆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当初对虚拟技术的态度,或者应用这一技术的热情。当这种“热情”越来越多地转换为强烈的金融属性后,一切都会变得效率和流程至上,而失去了原始追求,这无疑会有更多夸张的故事出现,也会因为实现不了而更快被人质疑、厌恶和抛弃。我们做作品的时候,其实有去引导大家关注对技术多元化的态度,关注内容本身,这肯定是对时代的“反塑造”。我想说的是,可能回应你说的人文主义传统,某些程度上,在这个时代,它的对象早就已从对人的对抗转移了,我们对抗的可能是算法、大数据。




史莱姆引擎《艺术就是合作》CG影像静帧,6’14",4K,2022,由Rising–Melbourne委约创作,图片鸣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史莱姆引擎《艺术就是合作》CG影像静帧,6’14",4K,2022,由Rising–Melbourne委约创作,图片鸣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Cui: 

这个展览一出来,有人文主义传统的人一定会觉得是不是艺术停留在一个“现象反映”的阶段,现象是什么样,艺术就反映为什么样,而且在我们展览内部也存在一个断裂。你们跟互联网或说这个时代之间至少还有距离的。比如进了郭宇恒的展厅,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完全被塑造的形态,几乎找不到观众,这个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也是一种感受上的距离,它是一个特别虚拟的场景。所以你们怎么理解这种内部的断裂关系?


 Slime: 

其实我不觉得“断裂”,相反它们出奇地统一。大家都在通过墙纸、地毯等,尽可能地logo化自我,好像每个人都有标志性的东西,每个人都像广告一样输出自己的内容。这种气质实际上很能体现这一代人的共性,只不过这个大的“共性”因为兴趣的细分,看起来像是断裂了而已。


 Cui: 

我们把这个话题从时代具体到科技的进步和加速发展。实际上在传统哲学和批判哲学里,对科技的反思是非常普遍的,比如科技对人的异化,在诺基亚的时代,手机是个实用物品,到了苹果的时代,手机变成了一种理想,归根结底是人在为科技进步的理想买单。在你们作品里运用了非常多科技或互联网的产物。你们会认同这个产物对我们的改变,还是倾向于反思这个产物对我们的异化?


 Slime: 

科技革新就像蝴蝶效应,一开始在说创新,我们感受到的也就是加了几个功能。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看,影响越来越大,没有那几个功能就无法生活了,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二维码不就是这样吗?发明出来后根本没什么人在意,那时候也没有扫码的习惯,现在没有二维码基本不用活了。反而那些无历史背景,无缘无故就突然爆发的“科技革新”,大部分都是“过山车”,带来希望,又在瞬间带来绝望,一地鸡毛的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的。


 Cui: 

你们的工作其实有点类似组织策划。我作为一个传统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今天网络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但是我选了你们和梓全,我觉得你们的作品更贴合我所理解的网络化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而不是简单的图像学的变更。你们的作品在视觉上呈现了那么强烈、缤纷、混杂的信息,在选择这些信息的时候,你们会有自己的逻辑吗?还是你们觉得这个平台无需有门槛?


 Slime: 

像系统版本在升级迭代一样,我们也在不断升级,可能阶段性的逻辑会像系统的1.1、1.2、1.3等版本一样,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可能会主动打断这种逻辑,转而升级为2.0、3.0的版本,就像我们在使用的视觉,实际上只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相对更易带来吸引力的视觉。


 Cui: 

我发现90后一代的小组非常少,因为其实小组是过去集体主义的产物。过去艺术圈有非常多的小组,大家就是一个小圈子,小组就又是另外一个更小的圈子了。你们4个人至少在某方面达成了共识去完成一件事情。你们觉得这种“圈子”和“去中心化”的利弊是什么?互联网宣称平等,宣称“全球化”和“去中心化”,再也没有东、西方二元对立,同样也带来个人路径上的一些障碍,你们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Slime: 

宣称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多时候大家讨论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只是冰山的表面,比如最近的web3.0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我们一直保持观望态度,因为考虑到技术发展和政策的现实,只能说近年这种情况下还远远达不到。再自由的地方,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就算真的有所谓的“去中心”,也只是一个短暂状态,很快就会有个“中心”管理这种“去中心”状态,无论这个“中心”在明还是在暗。只能说往“去中心化”的方向努力吧,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去破这个圈,比如持续和设计、潮流、时尚、音乐等各领域合作。之前的作品《海洋》本身不仅是艺术家的展览,我们也邀请了各领域的创意人,不仅有艺术家,还包括摄影师、屏幕设计师、建筑工作室、音乐人、时尚品牌、策展人等等,某种程度上是想打破固有的圈子,刨去身份,只看作品。



“飞去来器-注意!演出继续”展览现场,《极限直播》,视频时长105分钟,2021

直播清单:

1.善良《African Wild Dog》

2.冯志炫《奥西曼提斯》

3.方阳《Master Fang 方师傅上门水电维修》

4.刘树臻《HAP:能随时随地感受对方心跳震动的可穿戴设备》

5.王梓全《坐姿女人体1》《坐姿女人体2》

6.蔡坚《代金券》

7.李汉威《拓扑20.8.19.21.10.11》

8.33EMYBW《Symmetry》

图片鸣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史莱姆引擎线上展览《海洋2.0》艺术家汇集页,2021

艺术家名单:

33EMYBW,aaajiao,antigen,babyChinaYu,白纸扇,Bysanz,蔡坚,Channel R×Ava Rocha,陈陈陈,陈冷,陈孟涵,陈琪瑶,陈若璠,陈思作,陈天灼,陈维,陈熙,陈英 ,CongMing,段诗雨,方阳,冯至炫,Functionlab,葛雅静 ,耿大有,耿旖旎,宫一宁,Gooooose,谷嘉伟,郭城,HAMCUS,胡芮,胡向前,华闪,黄子玥,金宁宁,绝对纯洁 ,李汉威,李剑鸿,李竞雄,李燎,李维伊,李希,郎港澳, 梁恒溢,料燕尾,刘建华,刘树臻,刘娃,刘昕,刘璇,刘泱钰,陆博宇,陆冉,manifold,meiting,莫少龙,能尖日,oawear,蒲英玮,LISHAN&惬意忙 MondayOFF,秦川&陈鋆尧,山河跳,善良,商亮,商思敏,谌利,宋琨,苏五口 okcenter,Suffi Zhang,孙一钿,唐狄鑫,田牧,退化建筑, 王一鸥&王宇杰,王韫琛,王梓全,魏子涵,夏诚安,夏瀚, 相变 PhaseChange,谢宇恩,羊喘儿,杨健,姚多金,叶甫纳,易承桃,尤阿达,袁可如,张鼎,张瑞麟,张文心,张哲源,郑皓中,郑源,周轶伦,周泽亮,钟慰,钟云舒,朱峰毅

图片鸣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Cui: 

我们以前理解的“破圈”指向艺术圈内部的老中青几代,但是现在的“破圈”好像倾向于跨学科、跨领域、跨时尚等。你们怎么看待时尚杂志和品牌消费跟你们的关系?你们是乐于被他们以一种信息的方式被传播和消费,在某一方面它一定是有一个消费的状态,因为它有很强烈的诉求。对你们来说破圈更重要,还是破圈里面坚持的伦理更重要?


 Slime: 

确实我们有跟很多时尚杂志或者品牌合作的经验,也非常欢迎各种合作。但是这里面会有我们自身的原则,合作更重要的是多方达成共识,多方的利益需求都能在可接受的状态下被满足,所以没达成一致很正常。艺术家希望合作的同时不被干涉风格或观念表达,而时尚杂志或者品牌则是基于一个既定主题或方向寻求合作,当不同圈子的合作产生时,由于圈内语言不同,难以理解对方需求点,能完美契合在一起的组合自然相比以前更少了。实际上很多情况只是编辑缺了一个内容,我们也只是填充了那么几页纸,帮助完成他们的工作,这对我们基本无意义。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很多跨界合作还是会谨慎筛选的。


 Cui: 

你们作品被收藏的情况如何?


 Slime: 

我们的项目基本都有很多艺术家参与,并且大部分人都是以新作品参与进来的,这样累计下来可能一件作品的价值就得劝退大部分藏家,所以很难对我们的作品进行系统性地收藏。但是这也让我们一直有意探索其他模式,去做更多项目类的合作。


 Cui: 

这个展览的14位艺术家里面,有7位架上艺术家属于销售非常好的,所以这一代人似乎很容易就被贴上一个市场的标签。


 Slime: 

谁都有无数个标签,市场只是其中一个。难道艺术家就该把“市场”这个标签撕了,与市场对抗吗?这种把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固化的人,是不是也在给自己贴这种被固化的标签?


 Cui: 

所以你们其实一直有自己的另外一个工作?


 Slime: 

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现在也几乎找不到只有一个身份的人了。


 Cui: 

可能跟老艺术家向往的梵高和罗斯科这种苦行僧式的人生有关,也跟艺术家天然的在学术市场、时尚元素的二元对立模式有关,所以你们会觉得这些模式都不存在是吗?


 Slime: 

你说的苦行僧式是一种,但只是其中一种,现在也会有艺术家践行和坚持这种模式,但对我们来说会不太一样,时代不同,至少不会是对立关系。


 Cui: 

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有很多关键词,比如电子色、涂层、媒介剂、网络化、时尚消费,然后科幻电影、散文、电影短语、意识流、全球身份等等,这些词汇中你们最不认同或者觉得跟你们最没关系的是哪个?


 Slime: 

哪个都认同,哪个都有关系,都有些沾边,就像史莱姆引擎的名字,想把各种素材、各种材料捏进史莱姆里面。我们不排斥任何一种关键词,反而是不是这个问题本身就先入为主了。



史莱姆引擎《头条1》影像静帧,8'32",2020,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那比艺术中心和Rhizome联合委约创作,图片鸣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票务信息





 主展馆正在展出 

扫码即刻购票


成人票:160元/人

(2022年8月20日至12月4日售票)


优惠票:128元/人

适用人群:65周岁(含)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医护人员、在职教师、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持相关有效证件可购买优惠票。


全馆通票:190元/人

包含主展馆和东区1+2号馆2场展览门票,最优价格畅游松美术馆(12月3日前可售)。


团体票:20人起购

大中小幼学生团体,仅最多不超过6名教师享原价7折优惠,学生享受常规学生票价;社会团体享原价8折优惠(需联系客服预约购买)。


免票

身高1.2米及以下儿童免票,需由一名成人陪同入场。


展期内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10:00-18:00

(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松美术馆






 东区1号馆 

 FAS潮流艺术双年展 

扫码即刻购票


成人票:79元/人

(2022年8月7日至9月12日售票)


优惠票:63元/人

优惠票、团体票及免票规则与主展馆一致


展览地点

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松美术馆东区


购票及入场须知

1. 观众需持有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宝绿码、行程码并接受测温方可进入园区;观展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购票及观展时请互相保持1.5米以上距离(以上限流规则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时调整);

2. 一人一票,持票入场,如需分批入场,请分开下单;门票仅供单次入场使用,进入美术馆园区需要购票;

3.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4. 享优惠票观众在售票处和美术馆入场处核验证件入馆参观,松美术馆保留检查享受优惠票或免费票人士身份的权利。

*园区内草坪严禁践踏,宠物不可入园;

*大件行李、包裹、婴儿车、轮椅或代步工具请寄存至前台,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园区内禁止未经允许的商业拍摄及婚纱写真拍摄;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松美术馆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咨询电话:84165822转888


 加入会员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美术馆社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