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节点|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马俊在宋庄

世纪节点|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马俊在宋庄

编者按


原以为会逐渐消停的疫情反而诡异的愈演愈烈,向着难以想象的方向发展。2022年以来大家看到、听到太多现实到超现实的信息,积压了太多的情绪无处宣泄。在制作了多期针对海外华人艺术家的“世纪节点”系列专访之后,是时候让我们回头来关注下身处国内的艺术家们,看看他们在特殊时期中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听听他们真实的声音。


马俊

1968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

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院附中

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1993年分配至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报社任美术编辑

1996年调入北京联合大学任美术专业教师

2002年任教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绘画系

2006-2007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修

2010获中国美院传媒动画学院艺术硕士

现为职业艺术家

Q:非具象研究中心

A:马俊

Q:2021-2022年,您主要在哪几个城市度过?有没有过做核酸和被隔离的经历?

A:疫情期一直呆在北京宋庄艺术区小堡村,喜欢院子,要艺术也要生活,共生共触的状态,所以养花,种菜,喝茶,画画倒也是逍遥自在,就是觉得大环境不是那么自由随性了,有了种无形的压迫感和危机感。

村里隔离过一次,有一个超市可以营业,一个蔬菜供应站,必需品供应没问题,不会有什么品质。画友间聚会少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少有互动和走动,一切慢了下来,好钟表停摆了,很是沉寂。

压抑长了情绪就会抑郁,稍有松动,我和儿子决定到南方旅游一次,我对苏州平江路那一带的烟火气很有感觉,第一站苏州,去了苏州博物馆,狮子园,同里水乡,上海的发小定好了晚餐,我们临时决定去杭州,儿子没去过,我附中,研究生都在杭州度过,太熟,和王羽天老师聚了几天,附中同学们欢聚一堂。又去了千岛湖,惊艳湖光山色,波光潋滟。整个一幅动态的富春山居图,天堂也!专门去了巢湖半汤温泉泡泡各种药浴,舒缓一下旅途的疲惫,让节奏慢下来,又去了黄山的西递宏村,皖南的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建筑,木雕,石雕美不胜收。一路平安顺畅,心旷神怡。二十多天和儿子待在一起很是享受这种美好的亲情的天伦之乐。


Q:国内这一段时间的疫情反复,管控加强,目前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A:国内肯定是百业凋敝,人心惶惶,特别是自由职业,自谋职业,服务业影响甚大,体制内,学生们的网课肯定是无法达到线下的效果,毕业展都是线上,感觉收获不大,没有任何途径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

疫情期没有很大的影响到的生活和艺术,我是常年不做饭在外吃省力省时但把肠胃也吃坏了,现在是慢下来,宋庄很多朋友走的走,离世的,散了,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和狂热,被生活教训的服贴了,认怂了。那种乌托邦的情怀已是稀缺资源,大部分是大芬村和捞世界混世的人,不看好,无序的商业,低端人口素质,基本上都是无知无畏的人。赵刚离开宋庄时说了句经典语录,宋庄的上空弥漫着失败者的气息。很贴切,都是智商情商低的人在自娱自乐,自慰性的从事画画。影响是普遍地各个方面地存在,但我在北京经历过大风大浪,这点风浪还奈何不了我,随遇而安,以不变应万变。再糟糕也得面对,承受,应付。


在马俊个展开幕式上

和朋友在宋庄聚餐


Q:现在你的生活与工作节奏是怎样的,用于创作的时间多吗?

A:我是有感觉才画画,不是上班打卡那种,我夜深人静,一个人全神贯注地画4/5个小时,效率非常高,因为技法特殊,不能中断,所以晚九点开始,基本上不接电话和约事,非常费脑力和体力,经常去中医按摩解除疲劳和伤痛,常年画画的人,睡眠,颈椎,腰椎,都不太好,我在风子宴和刘炜见图伊曼斯时问过他,他基本上画就是一天完成的,但构思,选择图片,费很長时间,这种观念先行的艺术家颇有中国水墨艺术家的意思,一笔需要几十年的修为。

现在的工作节奏还是舒缓有序的,安逸中带着平实,随意而散淡。

工作室

Q:作品中是否有哪些令人兴奋的新的变化?

A:最近画了一批纸上作品,用特种纸,宋庄捜集了几十种,以后准备定做或自己做一批,央美版画系的人脑子灵光,动手能力极强,比起别的系,课程设置最为全面和前沿,我们读书时学过构成,图形设计,摄影,电脑,石版,铜版,木刻,丝网,插图,每门课都是不同的材质和技法,专业语言也不同,每个人都在创新,求变。纸张对油性,水性的反应很敏感和微妙,每次画前做大量案头工作,要有情绪又要有创作的冲动,还得成竹在胸,步骤操作和程序设计都必须到位,偶发性也是在控制以外的惊喜。妙不可言,极度兴奋和满足,成就感非常强烈!

马俊作品

Q:这两年来展览参加的多吗?哪个展览让你感觉最有意思?

A:参加了三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画廊丶安排了和毕加索,杜布菲布,布尔乔亚,赵无极,常玉,朱德群,吴冠中一起同展,有幸和大师们同台展示,近一距离向大师们学习致敬!荣幸之至,诚惶诚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贵人高人指点,进步飞快。机遇对艺术家太重要了。

参加了《我的朋友》由师兄王鸿,郑玉珂策划,都是身边的很近的同学,朋友艺术家,经常在一起策划一些行为,聚会,聊天,疫情来了,作鸟兽散,每个人都忙于应对生存,再也无心联系,很无奈,很现实。

香港巴塞尔展览现场 2022

Q:目前上海的疫情、俄乌战争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和注意力,这些有没有让你对于未来有所担忧?

A:对未来充满了忧虑,不看好,人类走进了死胡同,作茧自缚,做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勾当,叫嚷着可持续发展,但实质上是断子绝孙的,毁灭性的发展。狂妄,贪婪,歹毒,偏见,自私,短视,愚蠢。

物质极大丰富了,文明极度衰弱了。智慧,博爱,自由,平等,文化多样性,理智,民主越来越少。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如何生存,生活。独生子女面对生存竞争,环境恶化,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文明冲突,宗教冲突,地缘政治,宗族隔阂,极度腐败。核扩散,生化危机,人工智能。

Q:最近看过的哪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最近印象最深的是大卫,霍克尼在木木美术馆的展览,卡普尔在央美美术馆的展,798艺术区彼得.多伊格个展,很遗憾因疫情和动小手术错过了尤伦斯的卡特兰个展和民生美术馆的安滕忠雄.

我现在除了朋友们的展览去看,如刘炜在尤伦斯美术馆,孟禄丁在民生美术馆,陈曦在民生美术馆的个展,国内的展览基本上不看。故宫藏画经常去看。经常买些好书,老是抽不出整时间去看,断断续续,喜欢读朱良志先生的《南画十六观》,历代代表性的艺术家16人的生平和艺术特点,传承关系和时代的脉络都很清晰,通俗易懂,毕竟是自己的文化基因和审美情趣,越了解越通透越自信越自觉!


马俊作品

Q:令人不安的氛围中,有没有让你感到欣慰或惊喜的事情发生?

A:疫情和战争让人无所适从,无力感,对未来充满了绝望。艺术家最难得的品质是率真,充满了正能量,懂人知常情而不世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决定你是一个什么层面的艺术家,有时我看不上一些人的作品,首先是看不上他的为人处世,比小市民还市侩,这种人格和境界不可能有好的作品。

当初不忘初心,想当职业艺术家,从部委单位辞职,这种自信和执念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应证了我的一位金融藏家说的,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在手上拿了一手好牌的情况下,知道什么时候离场。

活得简单一点,真实一点,朴素一点,自然一点。不紧不慢踩着自己的节奏往前走。不受世俗的价值观干扰,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和判断力,执行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生活还得继续,苦闷,彷徨,绝望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苦中作乐。独善其身,提高充实完善自己。笑看风云世事,保持独立清醒的状态,不随波逐流。赵无极说,马蒂斯说的你想画画,那就先割掉舌头。生活中口活好的人很多,嘴上是大师,手上是傻逼!

工作室

Q:在一个如此混乱和充满未知的时刻,艺术可以做什么?

A:艺术可以安顿自己,抚慰他人的心灵、共情。艺术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一种信念,在混乱和未知的时刻就像一束光指引着方向。

Q:请用一句话概括对2022的感受。

A:继续热爱、继续期待。



第三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目前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将于2022年7月2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燕郊校区)正式开课。

第三期高研班授课导师为:孟禄丁、金日龙、马可鲁。课程具体分为:素描构造与色彩表现、非具象表现中的自我空间与艺术语言、自由创作的抽象语言呈现与观念表达、阶段性总结及作品展示与讲评以及当代艺术大讲堂等,敬请关注!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2/81221677.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冯   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