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一起感受“书院园林”的魅力

世界读书日,一起感受“书院园林”的魅力


 
2019年10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马来西亚槟城市举办了一场颁奖典礼。
 
最终,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实施并申报的“苏州可园修复项目”,在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19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奖—杰出奖”
 
这是苏州园林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国内古典园林修复项目首次获奖。
 



△颁奖典礼现场照片。
 

△获奖证书特写。

 


这项荣誉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让多年以来一直很低调的苏州可园声名鹊起。
 
与其他园林相比,苏州可园的身份非常特殊——它是苏州现存的唯一一座书院园林,而且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会举办开放日活动,游客在此期间可以免费入园参观。
 



△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向央视新闻记者介绍苏州可园修复情况。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场所,集藏书、讲学、习艺、游憩于一体。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另一说为石鼓书院)。

 

号称“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湖南大学,就是在岳麓书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特种邮票。


而中国古代的许多书院,在建造时常常会以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基础,因此常常形成一个个景色优美的园林式院落,别具匠心的“书院园林”类型也由此诞生。


 作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分支之一,书院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和文化结合的典范,常常带有独特又浓郁的书香墨韵,被誉为“书林经苑,水石文章”



△岳麓书院著名打卡景点“爱晚亭”


△白鹿洞书院代表景点“白鹿洞”。

△嵩阳书院一角。


△重建后的应天府书院。




正因为如此,当代许多校园景观和主打文化教育品牌的地产景观,才会在设计过程中参考古代书院园林,力图打造当代版书院园林氛围。

 
无疑,苏州可园是书院园林的文化艺术标杆,对当代无数景观项目有着巨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苏州可园的魅力,并了解几处当代版书院园林景观项目。
 



 


苏州可园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沧浪亭隔水相望,它在北宋时期曾经是沧浪亭的一部分。
 
后来,沧浪亭经历了各种历史变迁,其中一部分区域被分拆了出来,就是可园的前身。
 
雍正年间,这里成了一处公务应酬场所,苏州的各位官员经常来推杯换盏。
 
至于名字,最早叫“近山林”,后来取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改称“乐园”。结果被某位上级领导误会了,以为这是“寻欢作乐的园子”。
 
于是,大家又根据儒家“无可无不可”之意,改称这里为“可园”
 



△当时的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提到过,夫妻二人曾经并肩坐在沧浪亭下,隔水观望可园。

 


可园变成书院园林,是在清朝后期。
 
嘉庆十年(1805年),两江总督铁保等人在可园附近创办了一座“正谊书院”
 
到了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越瞅可园,越觉得别扭:好好的一座书院,为什么旁边会有这么一个让官员们吃喝玩乐的地方呢?这恐怕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不好吧?
 
于是他大笔一挥,把可园划给了正谊书院。
 
从此,可园成了正谊书院的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及藏书区。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林则徐,曾经在这里当过老师和主考官;而他的学生冯桂芬,后来成了这里的校长。

 




△现在苏州可园内仍然保留着正谊书院的空间格局,还能看到道光皇帝御赐“正谊明道”匾额。

 


太平天国时期,可园跟其他绝大多数苏州园林一样,在战火中遭到了严重毁坏。
 
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决定重振正谊书院。他以前曾经掌管过河北保定莲池书院,所以在重建过程中,对莲池书院进行了复制粘贴式的参考。
 
重建后的正谊书院,增添了“学古堂”“博约楼”“浩歌亭”等一系列建筑,藏书八万卷左右。
 
可以简单理解为:黄彭年以“水”为设计主题,建立了讲堂、图书馆、课间休憩场地等一系列校园景观。
 



△铁保(左)、梁章钜(中)、黄彭年(右)共同奠定了苏州可园的“书院园林”地位。
 


可园的名字寓意,原本是“随遇而安”,有一股隐居出世的意味。
 
但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它一下变得积极入世。无数历史风云人物把这里当作活动舞台,呼吁学生和百姓睁眼看世界。
 
从冯桂芬到黄彭年,正谊书院一直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引入了多门西方现代学科内容。
 
而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苏巡抚陆元鼎在正谊书院创办游学预备科,把可园变成了苏州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基地
 
在辛亥革命时期,可园又多了一家充满活力的报馆。著名教育家、同盟会成员张默君独自一人创办《江苏大汉报》,每天更新一份,向民众传达先进思想。
 



△张默君女士肖像。
 


1913年,正谊书院正式改名为“苏州正谊中学堂”,成为如今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
 
1914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被设立在可园之内。园中许多著名建筑,摇身一变成了阅览室。比如“博约楼”是成年人阅览室,“濯缨处”是儿童阅览室,而“挹清堂”成了阅报室。
 
从书院到报馆,再到学堂和图书馆,苏州可园内的文脉传承一直没有断绝。


而这份经历,别说在苏州园林里,就算在整个中国园林里都是极其罕见的。
 
因此,2012年“苏州可园修复项目”启动时,它被定位为“清代古典书院园林”
 




△现在苏州可园的“濯缨处”和“挹清堂”。
 


与其他园林相比,书院园林带有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建筑、园林还是自然山水,都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如今,这种精神力量同样得到了传承,在当代景观设计(尤其是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磁场。
 
甚至许多地产景观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同样汲取了书院园林的文化艺术营养,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比如山水比德日清设计操刀的苏州吴江旭辉吴门府书院,用当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了苏州园林意境——
 



 
与之相比,看到奥雅设计的成都仁恒·溪云书院,就仿佛踏入了巴蜀文化氛围之中——
 



 
笛东设计水石设计内构筑合作的湖北嘉鱼奥园楚江书院桃源里,同样是一座充满理想诗意的院落,并且荣获2021美国MUSE Design Award金奖——
 



 
一张张古老的书桌,曾经见证过浮沉沧桑;而在当代匆忙的生活中,它们依然给予大家慰藉与力量。
 
关于苏州可园与书院园林,这次就分享到这里。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景观项目也营造了书院园林的文化艺术氛围吗?欢迎留言,一起分享!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世界读书日,一起感受“书院园林”的魅力
今天您在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