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朱其在美国纽约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朱其在美国纽约

编者按


疫情尚未过去,“奥密克戎”仍在肆虐。两年间,世界格局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深远改变——疫情——毫无疑问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在虎年开春之际,我们采访了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请他们就疫情、艺术、生活等个人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来聊聊各自的看法;或许从处在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下的艺术家们的反馈之中,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少偏见和猜忌的疫情之下的世界图景,并以此来反观我们今日真实的生存状态。




朱其,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60后代表性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1990年代以来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曾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798艺术区艺术总监,创办了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获奖:上海《东方早报》2007年“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奖;中国批评家年会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美术报》2008年中国美术界十大人物奖。2012年台湾《艺术》英文杂志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2013年523海安艺术思想论坛“年度艺术批评奖”。

出版著作:《新艺术史和视觉叙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Video: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朱其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重审水墨的现代性》,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艺术的话语政治》,纽约博登书屋出版社2021年3月。

主编:《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形象的模糊:里希特三十年艺术访谈和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010、2012年2014年)。


贾斯帕·琼回顾展现场

Q: 非具象研究中心
A: 朱其
Q: 2021年您主要在哪个城市度过?走访过几个城市?旅行要核酸吗?有没有被隔离的经历?


A:基本上在纽约,除了中间去费城、华盛顿看展览。美国的旅行不需要核酸检测,也没有被隔离。当然,2021年六、七月开始,纽约的餐馆、电影院、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需要持疫苗接种记录卡才能进入,但似乎仅纽约较严格,华盛顿、费城的公共场所并不需要疫苗接种卡准入。
Q: 当地人对疫情的认知和防范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政府管控强行的,理解和配合度如何?


A:美国的制度以及美国人爱自由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不太愿意被政府的防疫管控措施所约束,这其中既有天性爱自由的民族性,也有因为民主政府的权力有限,即便出台强制措施,也经常被高等法院或地方政府否决。比如,戴口罩已被世界各国视为防疫的最简便有效的手段,但纽约疫情爆发之初,纽约人都不爱戴口罩。后来对生命的担忧还是胜过了自由无羁的任性,纽约人开始自觉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的中央政府层面,实际上也并不认为防疫可以完全靠公民自觉和无政府主义的集体免疫,川普和拜登出台过强制措施,比如川普在2020年提出过纽约封城,但因为美国是地方自治,纽约州长不同意,总统也只能作罢。拜登在2021年出台过两项强制政策,一是强制戴口罩,二是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公司和学校强制接种疫苗,但都被高级法院以侵犯人权为由否决了。


在纽约911遗址重建的地铁站


可能华人与亚裔的民族性比较有纪律性,在自觉防疫上做得较好,比如戴口罩,少出门。白人一般前期不肯戴口罩,后期大部分人就比较自觉配合。但美国有为数不少的人,不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和政策,甚至有游行抗议的。有些因为极端意识形态的“阴谋论”,比如认为新冠疫情是共济会要减少地球人口的一个阴谋,疫苗中有生物芯片,日后要控制人类,因而很多美国人拒绝接种疫苗;还有一部分人觉得疫苗科学上尚不绝对安全,会过敏致死等。
事实上,西方各国的政府层面,还是认为需要一定的强制性的政府管控,只是在强制程度上、实施能力上以及实施中的文明执法等方面理解不同。西方政府最后采用了放任自由和公民自觉的集体免疫,并不是真的愿意这样,而是民主国家的小政府无权做得更多。像美国出台过强制措施,但出台了政策,也被三权分立和地方自治的其它权力否决;即使不被否决,政府也没有执行力。因此也就能采取放任自由的民主防疫了。


在华尔街


当然,任何制度和人民的关系,都是卢梭说的“社会契约”的关系;既然宪政没有赋予政府很大权力,宪法也给了人民充分的自由权力,那么出了事情,就不要怪政府。事实上,像美国的疫情防控,基本上是无政府主义,疫情也是失控的,但美国人也认了。既然更看重自由,公民因为染疫去世,也没有人会怪政府不好。所以,关于疫情失控和自由至上的关系,在美国就是一个正常的卢梭式的社会契约的国民性,为了自由不服从防疫政策,对公民个人而言是一个卢梭式的自我承受,并不会导致西方的政治冲突。
当然,由于整体防疫迟迟无法有效遏制,会延滞总体上的经济复苏,整体经济不好,最终还是会从总体外溢到每个公民和家庭,造成恶性循环。这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任性造成的,虽然每个个体愿意自作自受,但对于整体上的经济复苏却是不利的。
Q: 疫情下的生活是否改变了你的某些认知?


A:疫情期间,有半年时间躲在纽约山里的房子,感觉闭关和山里的生活也另有一番境界,尤其是在风景如画的山间,似乎理解了古人为何喜欢隐逸山林。


谪居美国山中


Q: 听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完全放开了,你会有担心吗?


A:应该不会马上去国外旅行。
Q: 这一年看过的哪一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2021年所看的最有价值的展览,就是纽约惠特尼博物馆和费城博物馆联合展示的贾斯帕·琼回顾展《贾斯帕·琼:心灵/镜子》(Jasper Johns: Mind/Mirror),这个展览的一大半作品,大部分美国专业人士也没有见过。之所以觉得有幸看到这个回顾展,我觉得真正代表美国艺术脱离欧洲并形成自己的语言,其标志人物是贾斯帕·琼,并不是波洛克或安迪·沃霍尔,后两者可能有美国特色,在专业的语言水平上并没有超过欧洲。

费城博物馆

贾斯帕·琼回顾展 海报

贾斯帕·琼回顾展 作品

2021年在纽约找到了一本多年想找的书,即《思想的形式:灵视的调查报告》(Thought-Forms: A Record of Clairvoyant Investigation, 1901)。这本书由19世纪末的新宗教神智学的代表人物安妮•贝塞特(Annie Besant)和利德比特(C.W. Leadbeater)合著,对1910年代末对希尔玛•艾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抽象艺术先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抽象艺术与神智学的关系,国内一直是空白。国内批评界认为抽象艺术是一种形式主义,实际上主要是英美形式主义理论的事后解释,即1920年代后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和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1950年代的形式主义解释。但抽象艺术尤其是北欧抽象,最早是跟神智学、密宗、曼陀罗等泛东方宗教有关的。


《思想的形式》封面


Q: 2021年您的主要精力放在哪项工作上?


A:没有什么特别的工作,就是不停地买书、买碟和读书。
Q: 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你对2021年的感受或2022年的寄望。


A:2021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相信黑格尔的历史观“恶推动历史进步”以及佛教的共业观。一个民族国家的进步和苦难是一个共业。国家的进步不一定人人有贡献,民族的灾难一定人人是助因。
希望2022年开始,将精力集中到著书上。我们少数人与西方同行的知识水平实际上已经拉平了,有些地方甚至还超过他们了,西方的批评家、策展人其实也不见得看过很多哲学、电影和文学的。我相信后面艺术理论上的进展,至少比华为追赶美国芯片要难度低一些。

拜访谢德庆纽约工作室

2021年 在纽约出版的书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第二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目前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将于寒假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燕郊校区)正式开课,具体开课时间待定 。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1/81221322.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