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徐赫在德国柏林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徐赫在德国柏林

编者按

疫情尚未过去,“奥密克戎”仍在肆虐。两年间,世界格局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深远改变——疫情——毫无疑问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在虎年开春之际,我们采访了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请他们就疫情、艺术、生活等个人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来聊聊各自的看法;或许从处在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下的艺术家们的反馈之中,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少偏见和猜忌的疫情之下的世界图景,并以此来反观我们今日真实的生存状态。


徐赫
200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
工作生活于北京、柏林。



Q:非具象研究中心

A:徐赫

Q:2021年您主要在哪个城市度过?走访过几个城市?旅行要核酸吗?有没有被隔离的经历?


A:2021年大部分时间主要在柏林,由于疫情的原因在德国的一些城市转了转,杜塞尔多夫、莱比锡、法兰克福、吕根岛、汉堡,Cottbus以及Kettwig,不需要核酸证明,德国的防疫政策和国内不一样,去另外一个城市不需要隔离。

去前东德地区Cottbus朋友家游玩,在附近的一条河流上划船


Q:当地人对疫情的认知和防范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政府管控强行的,理解和配合度如何?

A:政府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会做出相应的调整,现在比前一段时间严格,规定去公共空间必须有3G证明(打过第三针疫苗的,得过新冠有抗体证明的,24小时内核酸证明的),去封闭式空间诸如画廊,博物馆餐馆需要出示;公共封闭空间必须戴FFP口罩。如果你没有戴口罩或者不能出示3G证明,经营者会拒绝你进入;大多数德国人在公共场所室内都很遵守佩戴口罩的规定,但我去年夏天的时候在莱比锡商场发现当地人大约有一半的概率没有戴口罩,这也许是莱比锡所在的萨克森州感染率一直比较高的原因所在吧,去过的其它城市几乎没有看到当地人有违反戴口罩的规定;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排队保持1.5米的距离;如果从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回来,需自我在家隔离7天,这一年看下来,相比较而言,德国人还是自觉的。

在杜塞尔多夫街头遇见一群身着传统服饰正在举行庆祝活动的德国人

电视上每天有疫情的即时新闻,医学专家对病毒变异的最新分析,所以民众对疫情和病毒的发展了解还是比较多的,朋友们心态大多比较好,平时该干什么干什么,没什么恐慌情绪。

德国的核酸检测和疫苗是免费的,即便不幸感染新冠,也是免费治疗,当然现在已经进入到疫情的最后阶段,医院不接受轻症病人,只接受危重病人,轻症自己在家两周,病愈后到家庭医生那里开一个抗体证明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还想说的一点是,患上新冠是患者的隐私,医生和官方机构无权公开患者的隐私,2021年前半年,曾听说某华人不幸染上新冠后,医生安慰她,请他放心,他的隐私不会被公开,不要因为对造成他人感染而有心理压力,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去感染别人。

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反对防疫政策(当然这种防疫政策在我看来和我大中华的防疫政策不能比)以及反对疫苗的人出来上街youxing,柏林最大规模的一次有将近20万来自全国各地反对疫情政策的民众汇集在柏林,事后,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报道,似乎感染人数并无明显上升,也许在室外病毒散逸的比较快,很难被感染的缘故吧。


一个警察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协会门口尾随一个准备参加庆祝活动的小丑

Q:疫情下的生活是否改变了你的某些认知?

A:是,事情的发生过于突然而迅猛,尤其在疫情初期,每天心情像坐过山车,真真假假的信息让人无从分辨,紧张恐惧愤怒忧虑,太魔幻了……生活承平已久,以前总觉得,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大势所趋,一天会比一天好,但瞬间仿佛巨浪倒卷,个人的力量那么渺小,整个人充斥着无能的焦虑感。


柏林建筑上的涂鸦


两年间往返中德,对比两国之间的国情人情,更叫人五味杂陈,不同的人性,不同的人文,不同的方式方向;但也有相似的传统,相似的人情,相似的撕裂,五味杂陈……


“我们在哪里”是前几天奥地利驻中使馆人员在艺术家何伟以及Bianca工作室还有艺术家马轲他们座谈时的主题,我想,这恐怕是每个人正在思考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吧!


徐赫作品 手机备忘录画的画《皇后大道》

Q:现在听说很多地方都完全放开了,你会有担心吗?

A:德国的制度和我们不一样,所以每个州的规定也很不同,我只能说,柏林市的市长在这次德国大选前后一直在强调,绝不会实行严苛的隔离政策,但是基本的措施如上所述还是有的。

担心不担心怎么说呢?肯定不如在国内的时候担心,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在国内,像个惊弓之鸟,去个超市像打仗一样恨不得穿上防弹衣速战速决,吓的不行;在这儿该干啥干啥,柏林每天几百人被传染,群众表示情绪很稳定。我常开玩笑说,如果按国内的搞法,每个柏林人都是密接,定义不一样,德国是在一个封闭空间与阳性患者有过直接接触的才叫密接,如果发现自己密接了,自己去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核酸检测中心检测,十五分钟出结果,当然检验效果更准确的是去家庭医生那里做PCR检测,两天出结果,这期间你可以请假在家直至报告出来,再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大多数人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因此,不得不说我的心态也很放松,只要个人卫生消毒工作做好,不参加多人聚会,很难感染上病毒,另外一方面消息公开透明,对病毒,疫情和相应政府措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基本祛除了恐慌心理。


参观柏林艺术家工作室

Q:这一年用于创作的时间多吗?画了多少画?


A:大部分时间待家里,毕竟不是国内大一些的画室,刚开始画了一些纸上作品,中间因为家庭有一些变故导致情绪不太稳定没怎么动笔,稳定下来之后用手机勾画了一批手机画,算是把路途上奔波的时间填充实了,然后画了一批小画,最近尺幅开始大起来,从数量上来讲,比以前多多了,当然大尺幅不多,我以前每年的产出率也不高,画的慢。


徐赫作品 纸上色粉 29cm×21cm


徐赫作品 纸上色粉 37.5cm×26cm


Q:自我感觉作品中有哪些令人兴奋的变化?作品的变化与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有关吗?


A:肯定会有变化,我这人画画一直在变化当中,所以对我来讲不算意外,希望明年个展上新作品集体亮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惊喜。

作品的变化与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我觉得有很大关系,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预先设想。

徐赫作品 纸上色粉、胶贴 37.5cm×26cm


Q:这一年参加的哪个展览让你感觉最有意思?


A:能参加王鹏杰策展夏炎组织的在贵阳上空间的展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贵阳这几年艺术活动很活跃,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能在更多的城市开花结果,而不是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文化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可缺失。

在贵阳上空间参加王鹏杰策展《不加速方式》现场

Q:这一年看过的哪一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今年在莱比锡美术馆偶然看到古斯基的个展,超出想象的好。

莱比锡美术馆看古斯基的个展

Q:这一年来生活中最大的惊喜是什么?


A:我竟然学会用手机画画了。

徐赫作品 用手机备忘录画的画

Q: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你对2021年的感受或2022年的寄望


A:希望我们不被别人驯化,也不被自己驯化。


徐赫作品 应朋友邀请用手机备忘录画了一张虎年画虎

柏林街头柏林人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第二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目前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将于寒假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燕郊校区)正式开课,具体开课时间待定 。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1/81221322.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