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林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林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编者按


疫情尚未过去,“奥密克戎”仍在肆虐。两年间,世界格局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深远改变——疫情——毫无疑问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在虎年开春之际,我们采访了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请他们就疫情、艺术、生活等个人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来聊聊各自的看法;或许从处在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下的艺术家们的反馈之中,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少偏见和猜忌的疫情之下的世界图景,并以此来反观我们今日真实的生存状态。


林菁

1974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1997-200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

1994-1996 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Q: 非具象研究中心

A:林菁

Q:2021年您主要在哪个城市度过?走访过几个城市?旅行要核酸吗?有没有被隔离的经历?

 

A:北京、布鲁塞尔、B-L-C、根特……欧洲跨境出入超过48小时需自我隔离7天三次核酸,不超过48小时来回核酸。自我隔离若干次,除了从中国来的时候,整个圣诞节也在工作室中隔离,因有接触者曾阳性。

oostende的白天与黑夜

Q:当地人对疫情的认知和防范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政府管控强行的,理解和配合度如何?

 

A:欧洲都是靠自觉,两周前十几万人在布鲁塞尔不带口罩游行抗议疫苗、核酸检测……在欧洲同时实现和实验了疫苗及全民免疫的一切可能性。事实上我有邻居没有打过一针疫苗,也欧洲行了几次,家里孩子在学校也染上了,父母亲都没得上。

网球课,这里孩子们都不用带口罩,所以感染的不少

Q:疫情下的生活是否改变了你的某些认知?

A:从科学和政治层面上都是人为干预,而这种干预并不能解决和完全解释所有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疫情,战争,天灾人祸,政治,经济的波动从没有离开过我们,干预自然改变自然还是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从个体的角度我越来越拒绝媒体批发的焦虑,留出更多的时间做运动和冥想。

Q:听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完全放开了,你会有担心吗?

A:不担心。比利时,布鲁塞尔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种齐全的村子,这里有各种生态下生存法则生存着的人,人道主义、官撩主义,自由与限制,人文关怀,平等都一直根深地固的在这片巴掌大的地面上。

Q:这一年用于创作的时间多吗?画了多少画?

A:多,画了多少没算过,一如既往的专注和推动着。我很幸运的是回到这里就有原来皇家美院的老师给我推鉴的工作室和与他们合作的画廊,可以说是无接缝式的开展我的工作,我甚至觉得跟在北京的生活差不多,工作室的邻居是我25年前的姐们、哥们,如今他们都是各美院的教授,这个院区无所不能,还有音乐人,电影布景车间,戏剧表演人和二十个独立工作室……乐在其中滋养了我一批还没见光的新作品。


林菁作品

林菁作品


林菁作品

Q:自我感觉作品中有哪些令人兴奋的变化?作品的变化与疫情下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有什么关系?

A:在绘画中我实现了自己的冒险,变化于我而言是很自然的状态。疫情下让我们少了些应酬多了些专注,心情都靠自己调整,到了我这个不惑的年龄,还童心未泯,这点我幸运有周围的伴随和滋养。

尽可能以感恩之心面对可以遇见的事物,会越来越放下,回到自己的原本。

林菁作品

林菁作品

Q:这一年参加的哪个展览让你感觉最有意思?

 

A:Ying空间在朝阳图书馆的北京抽象群展,Ying空间作为一个画廊,有很好的团队梳理每位艺术家的背景,并进一步深入每个个体展开针对性的策展,这是显视了新一代的远见及专业水准。

国家大剧院的《光色音韵-当代抽象绘画八人展》,还有我在比利时策了一个“神话”三人展,其中包括两位背景及作品材质都不一样的同行,和我在这里的一部分绘画。

我参加了Gallery Nardone 的 “20x22” 群展,集中了现今比利时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2021代表比利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也引发了我进一步开拓,深挖另一种可能性。


“20x22” 展览现场

Q:这一年看过的哪一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根特当代美术馆展(忘了名字);比利时国家美术馆:十九世纪艺术 ,其中 James Ensor 的绘画触动了我生活在比利时的神经,后来跑到海边去看海,顺道走到那里的小教堂后面他的坟前“对话”了一会儿。皇家美术馆大卫·霍克尼的展是朋友买了票约去的,很快的转了二十分钟,特别想离开回自己工作室……


根特当代美术馆展览作品

恩索尔作品

恩索尔 作品局部

恩索尔 作品局部

位于oostende的詹姆斯·恩索尔墓地

oostende 某大地艺术节作品

《局外人》,《动物庄园》画完了一个系列后补看,画了另一个台风系列,姐姐推荐我看:《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翻了一下;接着是还没看的《火的精神分析》,每天在比利时工作室里点火取暖,看着生起来的火愣神,估计也不一定能看进去哪本书……总之感受先行,行动在所难免,理论都在,不至于被台风海吹走卷入漩涡或被山顶洞人的取暖方式而至于祸害,如今俺居然成了火妇。


画室的炭火

Q:这一年来生活中最大的惊喜是什么?

 

A:能回比利时生活一整段时间,有在这里的工作室,与25年前的朋友一起并肩工作。好些年没见面的朋友,大老远跑来见面,各自生活都有不同的变迁,友情能把一些支离破碎记忆串成一条特别的项链,感恩生命中遇到的友情和事物还原我们之间的幽默与默契。


要坐火车去工作室,有点象去上班

坐火车去工作室的站台

沿途风光1

沿途风光2


工作室

工作室

在工作室


“Mario 意大利人,当年我在皇家美院雕塑系助教,杰出的艺术家。目前已成为皇家美院的校宝,在校35年,明智的让出系主任之位专注于自身作为。‘一切皆有可能’是他的口头禅,如同达分奇再世,无所不能,自己做的暖气系统加炉子,常给大家做好吃的,他主办过24年的大地艺术,每两年一次,大家森林里住两周做作品,他给3百多号人做饭。”


给工作室大伙儿做饭,所以现在楼下有个意大利餐厅,楼上有个中国餐厅,都是免费

Q: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你对2021年的感受或2022年的寄望。


A:充实着。


林菁

大年初一的晚霞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第二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目前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将于寒假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燕郊校区)正式开课,具体开课时间待定 。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1/81221322.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