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节点|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李迪在宁波

世纪节点|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李迪在宁波

编者按


原以为会逐渐消停的疫情反而诡异的愈演愈烈,向着难以想象的方向发展。2022年以来大家看到、听到太多现实到超现实的信息,积压了太多的情绪无处宣泄。在制作了多期针对海外华人艺术家的“世纪节点”系列专访之后,是时候让我们回头来关注下身处国内的艺术家们,看看他们在特殊时期中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听听他们真实的声音。




李迪

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毕业于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大师生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院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央美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研班导师。

Q:非具象研究中心

A:李迪


Q:2021-2022年,您主要在哪几个城市度过?有没有过做核酸和被隔离的经历?


A:从去年至今在国内主要是在宁波度过,2021年夏秋之际在德国近五个月的时间,因为去年八月底的回国航班被取消,一再改签仍然无法回国,最后十月份搞到一张高价票才从法兰克福飞到上海,落地后先在上海隔离酒店隔离三天,之后闭环送到浙江嘉兴的隔离酒店十一天,之后点对点回到宁波居家隔离七天,然后再观察七天,被称为:14+7+7。

2021年夏在德国旧书店买的《艺术论坛》杂志

去年春天在宁波接种了两针科兴疫苗,返回德国后,由于欧洲不承认中国疫苗,为了出行方便,又接种了两针辉瑞。两年来我做核酸的次数已经多到不记得了,特别是今年国内管控升级,有时连续天天核酸检测。


2021年10月浙江嘉兴隔离酒店窗外的日落

Q:国内这一段时间的疫情反复,管控加强,目前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A:因为我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学校里的专家公寓,吃在学校食堂,工作室也在学校里,生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唯一的变化是无法像之前那样行动自由,到处飞,一转眼半年多没有回北京了,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好多事情看得到,却做不到。


2021年12月北京798艺术家毛栗子工作室小聚

Q:现在你的生活与工作节奏是怎样的,用于创作的时间多吗?


A:正如上面说到的,我目前大部分时间校区里生活工作,生活节奏一如既往,没什么大的变化,每天的时间很多,作息很规律。

亮灯的是李迪的工作室

Q:作品中是否有哪些令人兴奋的新的变化?


A:尽管生活状态如旧,但今年以来的作品还是有一些变化,这说明我的大脑和思考没有停下来。

李迪作品

波动Wave2022

156×134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李迪作品

波动Wave2022

156×1340cm

布面丙烯

2022年

Q:这两年来展览参加的多吗?哪个展览让你感觉最有意思?


A:相比两年前,展览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一方面是疫情的原因,有些展览计划被搁置与推迟,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最近思考的艺术问题有了一些变化,需要时间来过滤,沉淀和呈现出来,这需要时间,需要慢一点。


2021年12月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馆当代抽象艺术八人展现场


当然,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也参加了一些联展,比如“北京抽象”的展览,除了北京天津的展览,也包括其他一些城市如沈阳,郑州,深圳等地方的一些联展和主题展。今年初也在宁波的出入空间做了个展,因为我2012年在宁波美术馆曾经做个一次个展,这次是十年之后的再次做,展览起名为“重见”。

2022年1月宁波出入艺术“重见-李迪”个展布展现场


2022年1月宁波出入艺术“重见-李迪”个展开幕式

2022年1月宁波出入艺术“重见-李迪”个展开幕式现场


四月份由于疫情严重起来,管控也加强了,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在学院的美术馆相约了六位教师做了名为“学院尺度”的联展,这个展览邀请了黄笃作为策展人,其中展出了我今年最新的作品《波动Wave2022》,这是一件与空间互动延展的作品,也能代表我近期创作的动向。


2022年“学院尺度”展览现场

Q:目前上海的疫情、俄乌战争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和注意力,这些有没有让你对于未来有所担忧?


A:我对现实担忧,对今年以来发生的事情感到无奈和压抑。祈求世界能尽快能走出疫情与战争的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状态。

2022年宁波大学科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之夜

Q:最近看过的哪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去年夏天在德国看了几个展览,如在汉堡Deichtorhallen美术馆看了威廉•肯特里奇的展览“我为什么要犹豫不决”,在柏林看了约瑟夫•博伊斯,宝琳•柯尼尔•贾丁的展览,在沃尔夫斯堡美术馆看了米斯卡•库巴尔的多媒体展,都是很喜欢也有收获的展览。


2021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宝琳•柯尼尔•贾丁展览现场

2021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博伊斯展览现场

因为现实比电影更骨感吧,所以不怎么看电影。但我最近看了中国历史上现象级的文化名人的系列纪录片,感慨他们的人生不同的轨迹,遭遇,情感与他们作品的关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焦,会在历史的语境里更清晰的看到一个个完整的人生案例,而受到启发。

2021德国汉堡威廉•肯特里奇展览现场一

2021德国汉堡威廉•肯特里奇展览现场二

Q:令人不安的氛围中,有没有让你感到欣慰或惊喜的事情发生?


A:也许父母的健康与家人的平安就是目前最大的欣慰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已经不能期待还有更好的惊喜了.....

2021德国沃尔夫斯堡美术馆

Q:在一个如此混乱和充满未知的时刻,艺术可以做什么?


A:作为艺术家无论怎样,都要用艺术去表达你的思考与判断,把真实的感受通过艺术传递出来,哪怕是微弱的生命信息,也是有力的。

Q:请用一句话概括对2022的感受。


A:浴火重生。

2021年夏德国家中的后窗外

往期回顾:

世纪节点 |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乔加在北京

世纪节点 |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孙策在北京

世纪节点 | 疫情下的追踪采访:王衍成在法国巴黎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奚建军在英国伦敦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盛奇在英国伦敦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吴少湘在奥地利克拉根福/德国柏林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朱其在美国纽约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倪军在纽约/北京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盛天泓在德国杜塞尔多夫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林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张爽在美国旧金山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徐赫在德国柏林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袁佐在美国波士顿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方振宁在日本横滨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第二期“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已经于4月2日正式开课。因为疫情等方面原因,高研班目前采用线上授课,冯良鸿、孟禄丁、谭平、方振宁等导师将先后带来线上专题讲座。高研班也将视疫情发展和学校相关规定,适时转入线下现场教学。如欲了解下期招生情况,请关注以下信息并电话咨询。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1/81221322.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