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真实的关系——关键的问题

摄影与真实的关系——关键的问题

“我们以摄影的未来为目标,而选择生活的当下来拍摄。”





编者按:本文为《摄影美学-遗失与留存》一书序章部分内容,作为始终围绕摄影的问题,摄影与真实的关系,或是说摄影的客观性问题,我们始终存疑。而本文很清晰地分析了摄影的真实性在某些特定领域中突显的功能性,从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摄影专业学生阅读并引发思考。


©Robert Frank

本文节选自《摄影美学》,作者:弗朗索瓦·苏拉热(François Soulages),译者:陈庆 张慧。

 

 摄影与真实的关系——关键的问题

 

 摄影能够向我们交付摄影客体吗?摄影确实是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存在的证明吗?更准确地说,摄影难道不首先都是“编排式呈现”(mise en scène)的吗?某些人会回应:“照片是某一事件确然存在的证明,甚至是其映像(reflet),在这一重意义上,它与客观性相关。”这种观点是与摄影相关的主要偏见的其中一项,并指明了摄影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摄影具有代表性的五个领域中,我们可以识别这一偏见及其功用。



©Robert Capa


 一、新闻报道摄影。该观点是新闻报道摄影,所谓(报业、商业与新闻)价值的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可能条件。该摄影被认为是,向我们呈现,因此向我们报道那些“真正”发生的事,如同我们当时就在现场一样。它让我们分身有术,让我们置身于我们并不在场、却“真正”存在过的这种他时、他地。摄影让自身变成一个媒介,以此,我们立刻对过去与别处变得在场。如同那些能够与神灵进行沟通的人.摄影是“通灵者”,而非一种“媒介”,这便是它能够制造富于魔力的幻象之由。



©Robert Capa



©Robert Capa


二、家庭摄影。即我们多少少地会在家庭内部家中、和家人在一起、假期中、和朋友一起——进行的摄影活动。它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尤其是向我们证明,我们所经历的过去,要优于正在体验的当下。它保证了摄影真实的、双重性的“我思”(cogito)。首先,我以这样的方式被拍摄,我便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其次,我被拍摄过,因此我存在过。拍立得的神奇功能似乎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目击者,更是我们生命的一个证明:它将我们平庸的、无名的生活提升为值得一过的生活,给予它所并不具备的价值,且赋予荒诞以意义——仅仅“因为”这种生活成了“客观”再现的对象。



©奥山由之



©奥山由之


摄影的窥视(scopique )功能奠定了摄影 “我思”的最高形式:我被拍摄,所以我存在。于是,摄影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述行性(performative)的行为:摄影让我处于 当下,使我摆脱了唯我论的诱惑。在镜子中,图像不停地在变化,而摄影的自恋-本体论的功能比镜子更为强大,摄影让我再次看到 “为了永生”(ad vitam æternam,原文为拉丁语)而存在的一张图像,一张必然战胜了虚无的自我的稳固图像,一种被拍摄的表象的存在……因此,某些人能够借摄影机,通过“代理”(procuration)而间接着地生活:他们能够拍摄他们的假期,他们的爱情照片,以便在之后(有时是几秒钟之后)能够彼此诉说,并告诉他人自己曾经体验过这些时刻——他们不再生活在此刻,而是为了曾经经历过这些时刻。



©奥山由之



©奥山由之


我们需要在生活的当下与摄影的未来之间做出选择吗?“不,”这些摄影师答道,“我们以摄影的未来为目标,而选择生活的当下来拍摄。”这是帕斯卡尔关于时间的言论的全新版本:“我们几乎不去想现在,我们如果去思考当下的话,不过是从中获得启蒙,以便为未来服务。当下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木来是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从未在生活,然而,我们却盼望着生活。”



©Larry Sultan



©Larry Sultan


三、 情色摄影或色情摄影。它的功能在于,从对某一被视作已经发生,或者某种意义上在我们眼前展开的场景的再现出发,建立一个幻想的过程。色情摄影的双重性,表现为当下性与胡塞尔意义下的“全时性”。这类摄影声称是对一种值得观看的真实行为的见证。这些照片之所以可以用来买卖,是因为买主相信,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讲,与扮演见证者角色,且为窥探者们服务的这类摄影相比,他自身的想象力或记忆力要略逊一筹。当情色或色情摄影同时也是家庭摄影之时,照片的观看者同时也是摄影师,(或/也)是被摄影行为的主导者之时,对摄影与真实之间关系的偏见又得到加深。同时,拍立得的运用固化了这种偏见。暴露狂和窥探狂相互结合并且得以久存于世,其效果要优于镜子与记忆,也要优于某一侦探、警察或超我(surmoi)所提供的证据。

 


©Nan Goldin



©Nan Goldin



©Nan Goldin


 四、广告摄影。它的功能是向我们证明所摄事物即是真实本身,所摄事物因此是真正存在的:“真实正如您想象的那般存在着,我不是一张图像的图像,而是一张关于真实的图像”,照片如是告诉我们,“真实因此是有理由让人渴求的,因此也是有理由用于消费和购买的。”摄影捕捉的是表象,却让自身作为真实的化身而呈现。因此,我们不能再说 “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根据我们最初的判断,只有当真实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时,我们才会对此深信不疑。广告图像正如宗教图像,它比我们为此做广告的真实来得更加高效,因为真实不能让人产生幻想,而只会让我们发出“也不过如此嘛”的感叹。在这里,费尔巴哈⑥对宗教的分析可以用来理解摄影图像以及这种偏见所造成的影响。



《戈勒姆银器公司广告》(Gorham Sterling Advertisement),1930年,明胶银盐印相工艺,爱德华·斯泰肯


 五、某些关于摄影的理论,尤其是罗兰•巴特的“此曾在”言论。对于这位思想家来说,摄影是一个事件存在的证明。就巴特而言,摄影以一种必然的、最为显而易见的方式证实了这个事件。摄影的功用在于,它让我们实现了“真实(‘此曾在’)与真相(‘就是如此’)两者之间不可思议的混淆”。就好像都灵的联尸布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一样!在自传《来日方长》(L’avenir dure longtemps)中,阿尔都塞也提到了同样的偏见:“我对自己在小男孩儿时期所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瘦小而软弱的形象。……甚至都不是个男孩子,而是个柔弱姑娘。这种形象盘踞我心头很久,在这之后,我才发现它所产生的影响,它清晰得如同一个隐蔽性记忆 ( souvenir-éoran )。在我父亲去世后,在他收集的纸堆中的一张小照片上,我奇迹般地发现了这个形象具化的痕迹。这正是我,我在这里。”在这段范式文字中,我们找到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元素:自我、性别差异、父亲、死亡、困扰、图像、隐蔽性记忆、痕迹、纸张……但是,这种相信证据、目击者以及存在的需求,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种对于“真相”(Vérité)笃信的需求意味着什么呢?



Believed to be Mlle. Amelina Petit, Talbot family governess circa 1840-1841, 2008.©杉本博司



Louisa Gallwey and Horatia Feilding, at Lacock Abbey, August 29, 1842, 2009.©杉本博司


注释:

① 指在戏剧舞台上对剧本作者构想的情节与人物进行排演的艺术,又可译为场面调度。作者使用这一概念,旨在强调:摄影中的固定图像,似乎是对世界真实的忠实复制,实则为一种人为编排与导演的结果。归根结底,摄影并不具备捕捉真实、还原摄影客体的能力。在此,我们将”mise en scène” 译作“编排式呈现”,在某些情境下,这一词也可译作“摆拍”——译者注

② 原文为médium,该词在法语中有着“媒介”与“通灵者”的双重含义。——译者注

③ 一个语言学概念,指说话人不是在描述事实状态,而是在立即实施一种真实的行为。——译者注

④ Pascal, Pensées, n°47(édition Lafuma).

⑤ Edmund Husserl,L’Origine de la géométrie,Paris,PUF,1975.

⑥ Ludwig Feuerbach, L’Essence du christianisme,Paris,Maspero,1975.

⑦ La Chambre claire,op.cit,p.120 sqq.,p.148 et p.161.

⑧ 一块长4.42 米、宽1.13 米的亚麻布。据说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之后是被这块布包裹着入葬的。布上面印下了受难耶稣头戴荆冠的图像。它被一些信徒视作圣物。——译者注

⑨ 精神分析词汇。1896年,弗洛伊德(Freud)在父亲去世后,通过自我分析时发现了这种隐藏和被压抑的记忆。——译者注

⑩ 同⑧,p.176.

本文配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仅为学术探讨举例所用,无商业目的。






往期摄影作品: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4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3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2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1 / 沪杭札记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0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9 / 始于东宝山下 / 在鼓楼 /  常 的 鏡 頭 Vol.8 / 良夜 NIGHTSCAPE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7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6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5 / 拍 了 一 些 1 2 0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4 / 天府札记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3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2 / 日 常 的 鏡 頭 Vol.1 / 2020庚子年图录 / 闽南杂记 / 霜降日前后记事 / 獨事(2016-2020) / 城市日落剧场 / 荆门,春,2020 / 类似温柔 Pt.1 / 类似温柔 Pt.2 / 人造光象 / 家的模样


观展志系列推送:

观展志 || 中国摄影白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

观展志 || 辛迪·舍曼:亮相

观展志 || 弗朗西斯卡·伍德曼

观展志 ||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观展志 ||「境界·境外」——中国艺术家看世界影像艺术展

观展志 || 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2)

观展志 || 沪杭展览归档

观展志 || 重要的不是摄影

观展志 || 徘徊久——具本昌摄影(1990-2021)

观展志 || 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

观展志 || 观展一年之所思

观展志 || 平遥国际摄影展-院校展

观展志 || 安托万·达加塔:生命原相 / LA VIE NUE

觀展志 || 坂本龍一:觀音·聽時

观展志 || 图像超市 THE SUPERMARKET OF IMAGES

观展志 || 成为安迪·沃霍尔(Becoming Andy Warhol)

观展志 || 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选集/类比:电影及摄影作品”

观展志 || 专业余·出现代:骆伯年与同代影人1930-1940s

观展志 || “自然与爱” 荣荣&映里摄影展

观展志 || 杨达:库尔德人

观展志 || “Dizygotic Intergrowth”异卵共生-禁闭室

观展志 ||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

观展志 || 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

观展志 || 贝尔纳·弗孔 BERNARD FAUCON

观展志 || 刘珂&晃晃:庆祝生活的方法

观展志 ||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Odyssey and Homecoming)

观展志 || 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观展志 || 怎样看待一场摄影展览

观展志 || 2020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概述)

观展志 || 南·戈尔丁中国首次同名个展 NAN·GOLDIN : A SOLO EXHIBITION

观展志 || 康迪达·赫弗:明境

观展志 || 归去来兮 | Somewhere in the Past

观展志 ||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 Alec Soth

观展志 || 日本摄影大师-写真黄金一代五人展


影像杂文:

摄影作为艺术品的12大特征 / 为什么摄影? / 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 从TOP20新锐摄影展看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 影像杂说 Vol.3 / 影像杂说 Vol.2 / 影像杂说 Vol.1 / 五月听听五月天 / 致我生命中最倔强的老头 / 关于《明室》的38条所思 / 王浩瑀:持续 / 旅行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ongsArts”(ID:gongsarts)。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