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摄影,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马格南图片社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在他的画册中,留下这么一句话作为篇首语:“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因为这种情感,使得他冒着各种危险,甚至不惜一切地到世界各个地方去拍摄。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1967年,马克·吕布在美国华盛顿的一次反战游行当中,拍摄的画面。

一位年轻的女子,穿着印花的上衣,留着齐耳的短发,手里拿着一个朵象征生命的鲜花,放在鼻前,大胆地面对着闪闪的发着寒光的刺刀。



一个人,用生命构筑了一道墙。

她是那么的柔弱,又是那么的坚强;她是那么的弱小,又是那么的勇敢;她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又是那么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这就是马克·吕布代表作品《枪炮与鲜花》。其成为一代人争取和平、非暴力抵抗的象征。

马克·吕布凭着这种着魔的情感,多次到中国来拍摄。


这一张照片,是1965 年,马克·吕布到北京采访周恩来时拍摄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笑得是多么开心。

周恩来一见面,就问他从上一次访问到现在中国,有没有什么变化?

周恩来跟他们谈了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和平谈判时的情况,以及对印度支那分成柬埔寨、老挝、越南北方几块的看法。采访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


1971年, 马克·吕布再次来到中国,这是给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者拍摄的照片。

在舞者前方的桌子上,放着红宝书,“文化大革命”中严格执行的简朴生活方式,没有消减这位女生的优雅。

按当时的规定,‘小红书’是唯一可以阅读的材料,毛主席像章是唯一可以佩戴的饰品。辫子也要尽量剪短,而且25岁之前不许结婚。

马克·吕布说:“我喜欢离家出走,摆脱一切束缚,尽可能近地去观察,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些事件。

但这种观察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启发我灵感的东西后,被激发出的热情。”


1923年6月,马克·吕布生于法国里昂,是家中第5个孩子。马克说,“在家里,我哥哥姐姐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只在一边悄悄听、默默看。或许是这个原因,我的双眼逐渐学会自己找乐子,形成了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

他说,“直到今天我还觉得,时常用孩子的眼光观看这个世界,发现那些只有孩子才能发现的奇形怪景,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马克30岁,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

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为摄影界津津乐道。马克·吕布用玩笑的语气形容说,对他而言,卡特·布列松就是一个“暴君”,常常会“蛮横”地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和技巧。

马克·吕布擅长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生活的意蕴。每一张照片,都践行了他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

马克·吕布说:·“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 。”

在玛格南的信条支持下,马克用了五十多年时间,行走、拍摄,记录这个世界和各种人生的真实面貌。

我们每个摄影人,都应该记住马克的这句话,“ 如果我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欣赏力,那我的照片也会随之黯淡。因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个百分之一秒的瞬间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摄影大师的秘密”作者:Kkk刘凯(ID:wfyk63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