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总院40年 | 先行逐梦:助力特区建设(1982-1991)

深总院40年 | 先行逐梦:助力特区建设(1982-1991)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总院”)走过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40年历程。它的诞生、成长、发展,始终围绕时代的主题,响应特区的号召,紧跟先行的步伐,既是时代的弄潮儿、特区建设的追梦人,也是深圳高快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圳 ©图源网络

△ 20世纪80年代罗湖火车站 ©图源网络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吹响了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号角。特区发展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撑、特区形象需要新建筑来塑造,这样的情境下,1982年,深总院勇担使命,应运而生。在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深总院历届领导带领总院人,以拓荒牛的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艰苦创业、努力拼搏,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设计室发展到目前拥有将近4000名从业人员的国家大型甲级设计院。现在,深总院有第一、二、三分公司,院士团队、湾区一院、湾区二院,环境院、筑景院、筑塬院、城誉院、规划院、博森院,在北京、合肥、成都、东莞、海南、江西、昆明、南京、天津、武汉和重庆等城市设立分院,投资成立深圳市总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微空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总院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发展规模、业务数量、竞争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民用建筑设计行业前列。

40年来,深总院站在时代的前沿探索先行。例如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勘察设计单位;率先在国内建筑行业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总建筑师孟建民当选为深圳勘察设计行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住建部首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荣获华南地区首家3A级证书等。正是无数个“率先”“首次”“试点”,深总院一步一个脚印,塑造了体系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创新格局,获得建筑行业、城乡规划编制、工程咨询等多个领域的甲级资质,优势业务涉及混凝土技术、绿色建筑、医疗建筑、全过程咨询、微空间、建筑产业化等传统建筑领域和高科技数字化领域。


40年来,深总院以“建设美好人居,引领城乡未来”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乡建设集成服务提供商,为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建筑工程服务超过10000项,荣获国家、省、市等各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200余项,覆盖文博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工业园区、市政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各种类型。许多项目成为所在地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为改革开放新建筑的探索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中国十大建筑设计院”“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中国优秀企业”“中国十佳建筑设计机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先进单位”等一系列殊荣,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设计的理念和力量输送到全国各地。


回顾深总院的发展史,站在新的节点遥望过去,那些往事如同珠琏,熠熠生辉、璨若明灯。然而对于每一个亲历者来说,那些往事又无一不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千磨万击,才能九转功成。40年,深总院经历了从初次创业、二次创业、高速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与国家的政策走向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铭刻着时代的烙印和奋斗者的基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新生代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突破进取的重要样本。


先行逐梦:助力特区建设
|
(1982-1991)
1980年8月26日,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诞生,被赋予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中央给了政策,路还要靠自己去闯。建筑业是各行各业的基础,一时间,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建设人才短缺、城市形象亟需树立等困难摆在了早期特区谋划者们的面前。


当时,深圳的本土建筑设计部门只有一个宝安县建筑设计室,员工仅30余人;深圳建市后,改为深圳市建筑设计室,员工也不过80余人。为了迎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1982年3月12日,深圳市在原建筑设计室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了深圳市建筑设计院。



△ 深圳市建筑设计院投标组讨论工作方案

△ 深圳市建筑设计院第二设计室

△ 1989年二院年轻设计师合影

△ 1989年二院二所男同事集体合影

短短一年过去,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形势已经日新月异。1983年,特区的建筑业产值GDP占比高达25%,形成了城市基本建设的第一个高峰。为了理顺建筑工程流程、进一步提升效率,深圳市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负责基础建设的设计和工程实施,这个机构就是12月19日诞生的深圳市工程设计咨询顾问公司(后调整为深总院第三分公司)。随着深圳基本建设的迅速扩张,该公司到1985年时,拥有设计、地盘开发、园林绿化、室内装修设计、雕塑及建筑艺术等六家下属公司。1987年,咨询顾问公司更名为深圳市建筑设计公司。另一边,深圳市建筑设计院也迅速壮大,到1985年员工规模达到300余人;10月9日,该院分为设计一院和设计二院,设计一院沿用原有名称:深圳市建筑设计院。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城市基础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呼之欲出。如何统筹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深圳下一轮的发展;如何打破体制限制,释放生产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1年12月24日,根据主管部门部署,原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中心、深圳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二院和深圳市建筑设计公司合并,重新组建深圳市建筑设计院,开启了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先河。



△ 原深圳市建筑设计院办公大楼




△ 原二院办公楼统建楼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1982至1991年这个阶段,深总院各前身单位积极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了首批民生工程项目,例如滨河小区、下步庙小区、华新小区、通新岭菜市场、深圳艺术学校、桂园中学、怡景中学、圆岭中学、福田中学等;首批园林项目,例如荔枝公园、儿童公园、人民公园、仙湖植物园、洪湖公园等。



△ 1986-滨河小区

△ 通新岭菜市场

△ 1989-艺术学校
这些项目使得深总院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1986年,滨河小区获国家建设部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优质工程奖;1987年,北斗小学获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向西小学获城乡建设杯及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三等奖;1988年,京鹏大厦获广东省优秀设计表扬奖;1989年,金碧酒店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艺术学校获深圳市优秀设计二等奖;1990年,邮政大厦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1991年,深圳宝丰大厦获建设部优秀设计表扬奖,深圳书画廊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深圳信托大厦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 1987-北斗小学

△ 1988-京鹏大厦


△ 邮政大厦

△ 1991-深圳宝丰大厦

△ 信托大厦


△ 1983-深圳中学

△ 1985-深圳华强医院


△ 滨河幼儿园


△ 红岭大厦

△ 红十字会医院

△ 华侨城芳华苑住宅

△ 交通指挥中心

△ 罗湖宾馆

△ 罗湖幼儿园

△ 荔枝公园

△ 儿童公园

△ 人民公园

△ 洪湖公园
“谁有能力就让他干”,艺高人胆大的总院人,勇敢面对挑战,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完成了技术的积累、管理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在公共建筑、住宅、园林等业务板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未来把握更大的机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品牌发展部汇编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总院”(ID:SZ_SAD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