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全国教育工作者的打卡热潮。
▲
新沙小学
▲
红岭实验小学
责编:陈子文
▲
红岭实验小学放学时分
▲
红岭实验小学俯瞰及外立面
而且,主教学楼也并没有往高处增长,变成“高层”学校,还是控制在规范要求的24米,变成“高密度”学校。课室就分布在1至3层。
▲
教室外有开敞的半室外活动区,而不是以往学校那种长条形走廊。
▲
往上走,教学楼东侧的三层屋面,还有一圈抬升到半空的200米环形跑道,它也跟另一侧主教学楼连通,两边的学生都很方便抵达。
校园内的立体绿化
放眼整个校园,到处有立体绿化、盆栽绿植,都长得茂盛,人跟自然特别亲近。
▲
红岭实验小学放学时分
也许是因为,大量城中村的孩子,家里面是非常逼仄的,而到了学校这个空间,“获得了人性的解放”。
俯瞰处在高密度区的新沙小学
去年,新沙小学原址改建落成,也是一下子扩充到36个班,5个机动教室,同样是一所不折不扣的高密度学校。
入口处的树形柱和缓坡
被抬高的校园
教学楼明亮开敞,每间教室都拥有外阳台,窗台仅50cm高,不会像围笼一样,让小朋友有一种“被关着”的压抑感,哪怕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坐下来,视线依然能穿透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
操场一侧看校园
“红堡”文体综合楼室内外
“新校园设计,也是在回应新的教育理念,以前都是书本为中心,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在相对封闭的教室里,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现在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知识,探索周围,探索世界。这样一来,我们需要打开‘封闭的盒子’。”主创建筑师谢菁说。
各层平台的互动装置
最特别的是50来件互动装置,建筑师运用市政管道成品,通过切割、拼装、上色,特意做出抽象的设计,为的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与小伙伴们的交流中,创造出游戏的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粉色山丘的各种玩法
“幼年的孩子,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成长的,感觉坡道、摩擦力,观察球从高处滚落的时候的重力。我们鼓励探索和创造式的新玩法。”
新沙小学小森林上空的浮桥
“校方曾经问,为什么步道不做得更宽一点?只留一人通过,小朋友的步行速度就会慢下来,会感觉到自己正在穿过那些树,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静下心来观察,跟自然一对一对话。”
周红玫给我们打了个比方,以前的学校建筑,大多是“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工程结束,直接投入使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校方是不参与的。因而,来自师生员工一方的需求,和建筑师一方对空间的理想追求,常常都没有对上。
下方为建设中的福田中学
在深圳福田区,土地寸土寸金,人口密度极大,有大量急需改扩建的校园。“新校园行动计划”,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发起的,从2017年至今,举办三季,涉及29个学校。总策划周红玫,当时就任于福田区规划局。
▲
部分“新校园行动计划”案例
“我把’新校园行动计划’,看成是一次公共设计管理的精准创新实验。”
▲
尽管中途还是遇到不少挑战,室内和景观设计是与孩子们的空间体验最直接相关的,但做这两部分的预算非常缺乏,建筑师忍痛修改设计,才把预算降下来,有些为孩子设计的活动设施也因此被砍掉了,留下小遗憾。
▲
当教学楼建到9至10层,宿舍楼盖到了13层,楼与楼之间的交通联系,就成为了挑战。这个设计的一大亮点是,在校园的5至7层,插入了一个快捷通道,在空中连成一个400米长的环线,把三栋主要教学楼连接起来,又称为“空中社交圈”。
▲
右:福田中学方案中的鸟类栖息地、屋顶农场
▲
右下角为福田中学连接中心公园的天桥
在校长的倡导下,新学校几乎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放置在临街的这一个面,未来,学校就可以跟周边街区共享。
▲
景龙小学
也有非常知名的建筑师参与这项计划,以“非常建筑”而享有国际声誉的张永和为其中之一。他设计的景龙小学在今年秋天建成并投入使用。
最基本的教室单元是设计构思的起点,家具墙灵活可变,走廊宽敞,建筑师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交流空间。
为了体现建筑空间的本质,这所学校的外表材料采用非常朴素的混凝土。完工后,附近居民们路过时常常向门卫发问:这学校建完没有?怎么那么素?
身为校园建筑这样的公共设计的管理者,周红玫常被问起,很多小学看起来形式那么新颖,是不是在规范审核中给这些建筑“破例”了?
▲
建筑设计:直向建筑
▲
摄于2022年9月
福田人民小学的获选方案,校园中心是一片小树林。
在建设工地,我们看到,场地里的一片小榕树林被紧紧地圈住,原地保护,这是很少见的。关于如何保护这些树,会不会闹虫灾等等,周红玫和同事、建筑师团队与各个管理部门反复诠释规范、互相磨合,花去近2年。
▲
原新沙小学沿街一侧街景
▲
而且,校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时,校园空间,是可以跟城市共享的。
新沙小学西面沿街一侧,退了3米,做了南方城市常有的骑楼,城市人行道就变得很宽,与社区居民共享,接送孩子的家长也有了一片风雨连廊,作为临时等候区。
建筑设计:阿科米星
建筑设计:博风建筑
有时,校园空间也要与城市拉开距离。
家长和孩子一同参观新校园建筑联展
这些创新的校园设计,从建筑设计评比开始,就在不断面向公众,展览、论坛都陆续举办。周红玫跟我们回忆起,有不少年轻家长,带着10岁上下的孩子来看联展。
随着校园落成,平常埋头于工作室的建筑师们,也欣然加入针对公众的建筑导览,走进建筑内部,去讲解设计的巧思,各种材料、做法的细节。
本身就是建筑学背景出身的周红玫也经常带导览。导览到放学后,看到有的孩子不着急回家,还是喜欢在校园里再留一小会儿,和小伙伴坐在水磨石上玩击鼓传花,在地景装置上跳来跳去,家长也不着急,拿着书包在边上看,“很感动”。
▲
部分“百校焕新”完成案例
今年起,“新校园行动”又有了新的分支,南山区的“百校焕新计划”。针对那些暂时没有改扩建、新建机会的老旧校园,做微小的改造,包括校门口那些装了倒刺的学校围墙。
谢菁也参与其中,曾经在新沙小学实验过的屋顶“责任田”,因为校方和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也搬到老旧小学的屋顶来实践。
改造的动作都不大,就放在寒暑假进行,学生们过完假期一开学,立马就能感到校园变新变美了。
▲
站在新沙小学的操场上,迎面就是联排住宅楼,密密麻麻,时刻提醒我们正身处高密度中心。
部分图片由周红玫、一十一建筑、reMIX临界工作室提供
点击图片进入一条小程序查看:
建筑、景观、室内、艺术领域精彩视频 ![]()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tv)
![]()
![]()
点击标题图片报名:2022年11月17-18日 第二届城市生态廊道及绿道规划与景观环境国际研讨会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观周”(ID:Landscape-zho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