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在夜晚的街道,你害怕吗?
作为女生,从小到大我被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上下学。高三晚自习上到10点钟,大概一半的男生结伴回家,女生基本由家长护送。前段时间路过校门口发现,如今接送男生的家长也变多了。
成年人行走江湖,哪有没走过夜路的。
自从我离家工作后下班和我妈语音通话,最常被叮嘱的一句话是“早点回家,太晚一个人走不安全。”
不过没有一个打工人会用“害怕走夜路”这个理由拒绝加班。前司项目提案的一周里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同事们拼车搭伴回家,好心的男同事最后一个下车,目送女生先撤。
为了省钱我经常会坐半夜落地的航班。一次飞机凌晨3点降落,在路边等车时我借助又高又膀的身材优势伪装成男生,穿着过膝黑色羽绒服、把腰带撒开、尽量不说话、眼神要凌厉,安能辨我是雄雌。
生活经验告诉我即使在夜晚人多也要小心谨慎,吃饭避开人多嘴杂的大排档,尤其要避开喝嗨喝大、啤酒瓶子满地轱辘的那桌。
2022年6月唐山一家烧烤店的普通夜晚,店内监控记录了一位女孩因拒绝性骚扰后被几个男人暴力殴打的残忍画面。在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女孩子就不要那么晚出去吃饭了,还有恶意的揣测:正经女孩这么晚还不回家?但这位女生已经做得很好了:结伴出行、没有醉酒、没有衣着暴露。
错的是女孩不应该放松警惕,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本可以更有安全感?
9点之后,不宜出门?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编辑们就有太多想说的:为什么小区楼下的灯光这么昏暗、为什么老式火车站/汽车站的光线还不如点蜡烛(新修的高铁站好很多)、最怕公共厕所里的声控灯熄灭、害怕小区里比人还高的灌木丛突然冲出来一个人......
被提及最多的是“独自走夜路”时的莫名的恐惧与担忧。一谈起这个话题,朋友本想撂下电话又拿起来了,“晚上9点下班从地铁站走出来,我就会狂奔着找到自行车狂骑到家。”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女生都胆战心惊,但不害怕的被视为“勇士”。朋友提到有位同事,因为居住地离公司间隔大半个城市,经常半夜还独行在回家的路上,“不害怕,习惯了。”
汤森路透基金和民调公司YouGov曾对全球前15大的首都城和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的6550个女性进行调查,询问她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归纳出5个要点:
1、女性在夜间独自出行时的安全感
2、遭受言语或身体骚扰的风险
3、其他人来帮助她们的可能性
4、相信当局会调查有关骚扰或暴力的事件
5、安全的公共交通
脱口秀演员惠特尼讲过一个段子,简明扼要地展现男女在独自走在夜晚的停车场,分别害怕的什么。女人在公共空间里更容易充满不安,灯光昏暗的夜路更是把恐惧感拉满。
当然这不仅是治安的问题,更是城市规划问题。纽约的一项对照研究表明,充足的照明可以将夜间犯罪率降低39%。
夜跑遇害可以引起全球女性普遍共鸣。三星最近一条出现女性凌晨夜跑场景的广告被唾沫星子淹没,“有没有常识啊,谁会凌晨2点去跑步?”
去年英国一个叫莎拉·埃夫拉德的女孩在晚上9点左右步行回家时遇害引起全国悲痛,不少女性开始分享自己在夜跑、工作回家的时遭遇的恐怖经历。同样在去年,湖北一个女孩在城市公园晨跑时在监控盲点遇害。跑步圈子建议女生在晨跑夜跑时选择结伴而行、注意安全。
还有更多声音认为,与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不如在街道和公园特别是拐角和盲点增加监控、提高亮度。虽然无法根除城市里的暴力和犯罪问题,但至少可以形成震慑让试图犯罪的人有所忌惮。
如何赋予一座城市以安全感的考量被逐渐重视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想生活得安心。在这方面的先行者是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作为公认的女性友好城市,维也纳的城市设计理念满足了三个需求:安全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怎样实现安全?在2000年设计团队对维也纳6个新公园进行测试,解决公共空间里的女性视角不安:保证道路光线充足,而且小道尽可能笔直,路边的灌木丛不要离道路太近,造成压迫感和未知感。
2013年出现了一款城市安全版“大众点评”SafetiPin,这是两位印度德里女性社会学博士开发的手机app,主要功能是用户可以基于照明、开放性、能见度、人口密度、安全指数(是否有警察或者安保人员)、性别多样性9个指标,对街道和公共区域进行打分,特别是在社区设施不完善的地方。
根据用户反馈的建议,德里政府修复了破损的路灯,在死角增加新的照明设备、在指定位置增加警卫巡逻,2018年政府还由此更新当地的地图。除了德里,SafetiPin这款程序还被应用在全球60多个城市,在用户反馈的暗巷里安装缺失的监控摄像头,或许就能让走夜路的人增加一点点安全感。
用户也能根据自己的出行经验评分,帮助人们选择比较安全的路线。SafetiPin还包含导航、定位追踪、一键报警和查询安全庇护所等功能。
SafetiPin页面
伦敦本土也有针对本地人的app:Safe & The City (SatC),通过定位技术联网警察局,app可以提供安全导航服务和求助点,防止公共空间里发生的性骚扰。
在日本的本土app Digi Police还因地制宜推出了“痴汉击退”功能,一方面app可以呈现东京不同地区的犯罪报告、庇护站点,另一方面,一旦用户遇到性骚扰,打开痴汉击退功能,手机立刻用最大声量发出制止的声音。
除了夜路担忧,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也被提上议程。在一个关于拉美地区城市女性出行状况的报告里,一个中年妇女跟丈夫说想外出打工,对方这样劝她:打工意味着通勤,你要面对被男人尾随等各种骚扰情况。因为她的丈夫想开家快餐店,希望妻子留下来在店里帮忙。
想要有收入就必须外出工作,外出工作意味着需要搭乘公共交通,公交和城铁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都关乎着女性的安全与否甚至有没有机会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墨西哥曾发起过城市交通项目,来预防车内性骚扰和性别暴力问题,方便更多工薪女性能一路无忧。在交通项目里进行了三个步骤:
首先在社区要培养团结一致对抗性骚扰和性暴力的氛围,让这种意识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
第二步是技术支持,比如每个人手里都有能及时反馈性骚扰的app;
第三步是培养强有力的外部支援,比如培训公交司机和保安,学习如何对抗制伏犯罪者,他们伸出援手就相当于受害者的救命稻草。
墨西哥公交运营商接受骚扰应对培训
如果连最敏感、最缺乏安全感的女性都感觉舒服,那么这个空间应该对每个人都更友善。
就像维也纳主导女性友好的城市规划师Eva Kail说的:
“一个运作良好的公共空间不会特别突出某种性别特质,而是让所有的群体都愿意出现在这里。”
除了安全,还可以更友好
安全是底线,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还能变得更友好。
“女性友好城市”的概念刚被提出时很多人是费解的。规划师Eva Kail回忆很多同事刚听到“女性友好城市”后觉得“太荒谬了”:“难不成我们应该把马路涂成粉色吗?”
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可笑,所以什么叫友好?
公交地铁的拉环可以调节高度,对儿童和矮个子人群更友好;室内中央空调温度可以高一点,对经期女生比较友好;人行道可以宽一点、平一点、阶梯少一点,对坐轮椅和推婴儿车的人更友好。
友好并非特殊对待,而是一座现代化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关注到不同群体差异化需求。
城市设计里经常被诟病的典型代表是女厕所数量问题,众所周知男厕所经常门可罗雀,女厕所则一眼望不到头。不是一句“女生磨磨唧唧”的抱怨就能掩复杂性,经期、如厕频率等生理差异造成的现实困扰。
建筑师曾在知乎上回答过为什么男女厕所坑位非得数量一致:男女厕所左右对称排布符合建筑师的习惯,也方便水管排布。不过它忽略了男厕还多出一排小便池。
直到女性视角介入建筑设计领域、不绝于耳的吐槽“动辄排队2小时的景区女厕所”,让“人性化需求,不应该为了施工便利就被忽视”的声音终于落地了,“确保女性厕位多于男性厕位”被纳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
众建筑_PAO 设计的位于北京的性别友善公共卫生间“花墙如厕”
虽然普及还需要更多时间,故宫博物院已经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将女厕增加至男厕的2.6倍,有效减少女厕排队现象。
深圳已连续三年将母婴室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到2021年底全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已从200多间上升到1124间。
从家庭走出来的女性正在逐渐感受到由男性主导设计的城市里的“出行不友好”。一本探讨女性与空间关系的书籍Making Space封面,正是一个刚下地铁、正艰难地把婴儿车抬上楼梯的妇女。
2015年的伦敦交通调查报告发现,在步行了一段距离之后,女性对人行道的满意度很可能远低于男性。因为在城市坑坑洼洼的人行道上推着婴儿车前行,往往要花上比原计划多上两三倍的时间。
其实早在上世纪80 年代,一些女性因为受够了这种不便,组成 Matrix Feminist Design Co-operative,开始尝试推动城市设计的改造。90年代Eva Kail和一群城市规划者在维也纳举办了一次名为《谁拥有公共空间——城市中妇女的日常生活》的摄影展览,展示了普通女性外出的一天,在城市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和路线。
比起习惯开车上下班和基本两点一线的男性打工人,女性的动线就复杂多了:她们更频繁地乘坐公共交通,穿梭于家庭、超市、学校、医院、公园等各个场所,她们的路线千奇百怪“有时候早上我要带孩子看医生,然后送他们去上学之后我再去上班。晚上我去超市买菜,再带孩子坐地铁回家。”
Eva Kail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女性,特别是家庭工作两头跑的女性,是公共运输工具的重度使用者,但公共交通的主要设计者和想像的使用者,仍然是两点一线的上班族。
根据这个观察,维也纳城市着手公共交通便利的改造:比如拓宽了人行道,方便遛娃人群和年长者能无后顾之忧地散步;把陡峭的楼梯变成之字形并设置斜坡;在路边或者休闲区增加长椅,方便老弱病残随时休息。
维也纳宽阔的人行道,方便父母推婴儿车,也方便孩童在城市里穿梭。图片来源:Luiza Puiu
一场由女性参与的社区治理,会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2019年巴塞罗那迎来了一位女性市长,城市环境随之也发生改变。这位市长开始推行更适合行人的街区规划,将街道的使用主权从车辆手中夺回,规划出9个街区作为车辆禁行区。从此,以公园、长椅、绿地、游戏场地为主,街道的使用主权,交回至步行者和骑行者。这不止对推着婴儿车、手里大包小包的女行人更友好,而是有益于所有行人。
再比如听取了女性对于“公园长椅”的需求,巴塞罗那增加了休憩和停歇的空间。它们不仅是社交据点,更是公共空间中流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位扎根北京清河6年的社会工作者乐璇在接受瞭望东方采访时谈到了她从业多年的观察:女性总是优先考虑家庭其他成员的需求。
比如当他们在征集改造社区广场需求的时候,女性会首先关心运动器材材料对儿童的舒适度,甚至细致到座椅的形状,以及老人活动是否便利。多数时候是女性在提出意见。
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主张“日常生活转向”,乐璇觉得应用到现实语境来看,是用普通全职主妇式的细腻与关怀眼光了解城市与社区。
“很大程度上,女性友好社区的逻辑是:以女性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平台,最终实现全龄友好。”
你有什么女性友好城市的建议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