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辞职了但又没辞”?

什么是“我辞职了但又没辞”?

“我辞职了但又没辞”什么意思?
最近tiktok上一条视频火了,一个叫Zaiad Khan的用户把打工人挤地铁的画面配上平缓的BGM,讲述自己的“工作观”:我还在上班工作,但我再也不会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并且提出了一个概念“quiet quitting”(安静地辞职),意思是:我没有放弃工作,而是放弃了在工作上超越自我的想法


 
随后视频点燃40多万人心里的小火苗,然后获得更多人共鸣,并被主流媒体频繁报道。8月24日《纽约时报》,“对于那些没准备好彻底辞职的人来说,假装辞职是种行之有效的方式。8月12日《华尔街日报》起的标题是”为啥你的同事纷纷选择‘安静地辞职’”。
 
《卫报》也写了篇文章呼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人选择只做职责范围内最低限度的工作量,然后悄悄地隐身,不带走一片云彩。
 
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数据,各代人的美国员工敬业度都在下降。其中Z 世代和 1989 年及之后出生的年轻千禧一代报告第一季度的敬业度最低为 31%。英国只有 9% 的工人从事或热衷于他们的工作。
 
同时盖洛普 2022 年全球工作场所报告显示,全球员工的压力比 2020 年(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还要大,全球接近50%的工人感到压力重负,中东北非(28%)和东亚(27%)地区就业机会最渺茫。
 
盖洛普用以衡量敬业度的一个因素是“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有目的”。数据显示,年轻员工表示他们没有这种感觉。
 

 
一些饱受工作之苦的人被“安静辞职”概念点醒,26 岁的亚历克斯·鲍尔 (Alex Bauer) 说她选择了一份朝九晚五有双休的工作,完全不想在工作上投入任何情感,虽然自己很擅长这份工作,但回家了就完全屏蔽。并且把更多精力和感情放到副业上:写奇幻短篇小说。
 
甚至有人表示一旦你不再那么努力了,反而会更轻松地投入,收到更积极地反馈。
 
这种隐身工作法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说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安静地辞职”,谁不想做那些有机会划水躺平的工作呢?
 
《纽约时报》里采访里一个在科技公司工作的25 岁的加布里埃尔·贾奇 (Gabrielle Judge) ,她表示“安静地辞职”太自私了,有人不努力,就得有其他同事和部门替你负重前行。
 
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人”觉得很荒谬,觉得做好本职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前提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像报道里一个做hr的女生说的:我会努力工作,但也要看工资情况,超出工资的部分我肯定不会承担太多。
 

 
《拐点:如何带着目标工作和生活》一书作者马特·斯皮尔曼评论“安静地辞职”现象,他觉得远程工作、各种电子设备的灵活运用,导致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越来越模糊。
 
“人们悄悄地辞职,以此来报复公司。”如果真的在一份工作里感到精疲力尽,适当地躺平有助于身心健康。
 
马特·斯皮尔曼同时表示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假装辞职没办法根除工作倦怠的问题。每天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工作里,不如全身心投入更让你兴奋的事情上。
 

 
每日豆瓣在8月23日发表的一篇《工作其实是长跑,七分力就好了》贴子里,豆瓣用户@momo 越松弛越长久、不求第一只求中上的工作方法也得到了很多共鸣。
 
评论区的第一个热评是:公司是我开的吗?不是。
 

你的工作观是什么?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