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一生的修行。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中国人对美,总有着无尽的推崇。儒家追求思无邪的雅正之美,道家崇尚平淡天真的朴素之美;以墨当色、计白当黑的国画里,藏着中国特有的含蓄之美。
审美,听起来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有更直观的诠释,诉说着审美的意趣。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多传承于自然哲学思维。
师法自然、平衡阴阳,不仅是对世间万物的态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
中国人对美的向往,总是体现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深埋在人的记忆之中。
或许只是匆匆掠过时,瞥见的婆娑树影,抑或是缭绕在鼻端清新淡雅、若有似无的茶香。若生活中再无美学,人这一生是否太过潦草。
生活不一定要鲜艳,但要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只有懂得了审美,才能重塑自我,不枉来人间一趟。
一个人有了审美之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看似无用之物、无心之作,却让我们永葆善睐明眸。
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许是骨子里的天性。
陶渊明就曾感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苏东坡也在《赤壁赋》中写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自然之美,亦属文人之雅致,自古便是中国人不可放弃的生活哲学,也正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这些耳熟能详的田园诗词,写尽了中国人的一生所愿,有时虽不能至,亦是心向往之。
山水之间总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古往今来却是少有人实现,因此,这念想便寄托于庭院。
植几株时令花草,随季节盛放、随时间衰败,满眼都是自然风光。让人虽身居喧嚣闹市,心却生出山林之想。
青山绿水、幽林美舍,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美学,这些山水田园、林泉胜境,浸润着中国人的内心。
最能直观体现审美的,总逃不过着装上的搭配。
一个审美好的人,有着自己的风格与气质,穿衣上会展现独特的韵味。不需要锦上添花的点缀,本身就能散发迷人的魅力。
即使风雨如晦,身处卑微,依旧能保持自己的态度,将美融入生活,度过最阴暗的日子。
审美体现在衣着上,更重要的是得体。
能在对的场合穿对的衣服,而不是一味追求时髦或造型,注重细节上的个性化,无声中透露着内心的喜好。
穿衣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浅显,它经由你的审美浸润着,体现着对事物的领悟与驾驭。着装简单得体、不刻意,便是审美最好的表达。
元代赵显宏《满庭芳》词云: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
烟火气,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
有句话说,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人间最深入人心、最难舍难分的,是烟火气。
烟火气,人间最绵长的滋味。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最平凡的生活,也是最有诗意的生活……
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
烟火气,离不开三餐一宿、琐细繁乱、烟熏火燎,更离不开安安分分、知足常乐、寒来暑往。
但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也最终会皈依的真实吗?
一个人有吃的念头,就有活的欲望;爱美食的人,必定热爱生活。认真对待每一餐烟火,用心感悟每一个朝夕,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诗人顾城说得好: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
审美,是一生的修行。它流淌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希望在你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以美为信仰,活出一生明媚光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