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 19 /
IAF锋建筑节
主题:《 寻找“未建成”》
嘉宾: 沈康 SHEN KANG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沈康陪你一起脑力激荡
以下为演讲文本👇
△ 第三国际纪念碑,Vladimin Tatlin
未来主义有未来主义运动、未来主义绘画、未来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建筑。
今天的我们都比较随意地运用未来建筑、未来主义这些词,但在建筑历史上,未来主义建筑是一件确定的事情,它的核心在于表达运动感。
△ 光明城市,Le Corbusier
而对于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明城市”和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曼哈顿主义”,这些设计更多注重于观念层面,所以它们都是没有建成或者说是不可能建成的。
我们都非常熟悉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因为他的作品都非常了不起,所以会误以为他有很多作品或者说有很多已建成的作品。
事实上并不如此。他的作品全集收录了83个作品,其中“未建成”有50个。所以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建筑师来说,“未建成”是他的大部分。
在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那里“建筑的90%是计算,剩下的10%是感觉”,但是,密斯极不情愿谈论这个抽象的部分。前者大多被人所关注,而后者“10%”的抽象部分恰恰是建筑思想中最为重要的。
从图片可以揭示出,我们所看到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薄片其实是虚假的,他们的真实厚度是很厚的。实际上,下方这个小型博物馆是对建筑的最直接的解读。
拼贴图中间有一条白线,它代表着巴塞罗那德国馆里面的柱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建筑落地之后,它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但它过程中的90%是商务、施工、功能等等,这无关于它是一个建筑本身。
从设计的角度而言,这10%是建筑出发的起点、思考的焦点、试验与探索的路径,如果它最终没有建成,这10%也是现实的阻力与错位。我们能够把握的东西恰恰就是这10%,也是建筑最为核心、重要的东西。
当我们谈及“未建成”这个议题,一定会想到著名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先生。他说: “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这和我以上所讲的10%相呼应。
他还说: “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这10%可以任意解释,它所包含的东西就像胚胎的最初始,是最珍贵、最有意义、最精华的。
他的下一段话是: 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我认为矶崎新想表达的依然是那10%,就像以上讲的这个建筑经历各种商务、谈判和工程,它最终可能会垮掉。但是我们说精神不灭,建筑是为建筑的那一部分在哪里呢?
即使这个建筑已经坍塌或者不存在了,但是如果以史料得以传承,就像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和库哈斯的“曼哈顿主义”,它们从来没有建成过,但是都得以传世了,那么在数百年后人们仍然可以重新回顾这段历史。
△《宫娥》,Velazquez
矶崎新在讲筑波中心的时候经常引用这幅画,它非常有意思。画中后方有一面影射出国王的镜子,所有人都看向国王,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出现。所以这幅画的核心在于中心的不在场、视觉的空间关系的颠倒等方面。
从充满隐喻的“筑波中心”中,可以看出矶崎新希望以一种跨越时间的空间语言来表达他多维的时空观念。
千万年后,筑波中心不再是屹立高耸的当代建筑,而一如概念图表现的 “废墟”,是一处破碎的历史遗迹,就像以上所讲的垮掉的房子,但它的精神还在,相当于那10%还在。
△ 电脑城市,矶崎新
矶崎新在70年代提出“电脑城市”这个概念,他认为计算机网络会被全面渗透到城市的各种活动中。他说:“建筑的可视化的制度被相互交融,即代表各个建筑物的正立面都消失了。”
当我们的房子被广告所包裹时,其实立面就已经消失了,从而形成“看不见的城市”。其实,在很多时候立面已经不重要了,而人在空间的体验才是首位的。
矶崎新在80年代提出“虚体城市”这个概念,东京新都厅舍是其典型代表作之一,而现实中的模样是由丹下健三设计的。
矶崎新做了一个城市综合体,类似于之前的“空中城市”,将联系紧密的功能空间在空中联接在一起,采用体量防风、绿化、空中花园等手法使该地块成为一个微型城市。
以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今天的视角来看,矶崎新真的很了不起,他的预言性来自于他对“未建成”的一种执着。事实上从那个时期开始,他就已经放弃了职业建筑师不断工作的状态。
我们从矶崎新身上可以解读出“未建成”跟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包括IAF锋建筑节也一再提到“未来”这个词。
△ 前卫的建筑组织: Archigram
△ Plug-in City Max Pressure Area
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思考插入城市(Plug-in City)、行走城市(Walking City)、立即城市(Instant City)等概念。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些构想都在今天发生了。可以说在那时期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建筑团体能如此前卫且颠覆。
△ 格拉茨美术馆,Peter Cook
彼得·库克的建成作品非常少,比如2000年初在奥地利建成的格拉茨美术馆,其造型非常夸张。
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它被视为一项健康且友好的介入,贡献了新鲜的城市活力。
我认为他不是在设计一个房子,而是一个没有藏品、没有永久性展览,没有任何永久性仓库、没有研究机构的艺术中心,实际目的是提供一个公共场所。
还有一类“未建成”是乌托邦式的建筑思考,是关于理想社会和事物的终极思考。
这些建筑师被称为纸上建筑师(Paper Architects),他们的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建成,但并不妨碍它们被称为“建筑”(Architectures),他们成为“建筑师”(Architects)这个角色。
△ Brodsky & Utkin s’works
Alexander Brodsky与Ilya Utkin是两位闻名于俄罗斯艺术界的“纸上建筑师”。他们用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手法揭示社会现实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复的方法。
△ 广州美术学院学术论坛
2015年,广州美术学院邀请Brodsky来做讲座,当时论坛的核心议题是: 什么是建筑? 建筑师能做什么?这跟“我与我的未建成”这个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要追问“未建成”,你首先要知道建筑到底是什么,建筑师又能为此贡献什么。
我认为“未建成”与想象力、批判和勇气有关,想象力代表着对未来的探索,它不是停留于形式的张力。
△ CopenHill / Amager Bakke,BIG&SLA
相较于扎哈的极具强烈形式张力的建筑,我认为CopenHill新型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个项目更能体现对于未来的探索。
它是一个带有滑雪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且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建筑的呈现。
△ Toyota Woven City,BIG
最近,BIG建筑事务所与丰田汽车集团一同揭晓了“丰田编织城市”(Toyota Woven City),是一个全球首个致力于全面提高交通的城市孵化器。
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它们都会成为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半个世纪之前,彼得·库克、矶崎新等前沿建筑师就已经给出“未来”这件事情的答案: 持续的勇气,而当代的我们也需要给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 左: 空中城市,矶崎新 右: 新陈代谢派的乌托邦
一方面,你要拥抱和畅想“未来”;另一方面,你也要怀疑和批判“未来”。新陈代谢派梦想着更新,矶崎新却谈到废墟。
他说:“我对新陈代谢派的唯一怀疑是:这些建筑师对他们创造的乌托邦没有任何怀疑,他们太乐观了......”
矶崎新认为他们只代表了一种进步主义,过于相信技术和批量生产,过于相信系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增长。所以,他才会去思考废墟、“电脑城市”、“虚体城市”,这就是他的勇气。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矶崎新
我个人最欣赏的是矶崎新的勇气。一位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家的标志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当一个建筑设计师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它来表达世间万物时,他就是成功的。
但是,有趣在于矶崎新的作品跨度非常大,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他的语言是不断实验的。这说明他有相当的勇气和足够独立的批判精神,所以他才能在1960—1980年代间提出富有远见的建筑思想。
所以,“未建成”意味着如何以最大的勇气、独立的批判精神,洞悉生活,探索未来。那么,当今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可以较自负地说,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这个团队、这个集体一直在探索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因为我们处在剧烈变化的年代,并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广州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恰恰就是“未建成”的实验。
这里有两个维度。第一是要深刻理解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我们面临许多关于中国的新问题,如老龄化、新社交、可持续,我们如何从文化、创意的智慧与力量中寻找答案,包括城市化与现代性、文化遗产设计、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等等。
第二是要直面科技变革带来的变化。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等,我们所处理的人居环境如何与数字媒体、物流交通、医疗健康、能源环保,以及新的生活模式等议题发生关系。
虽然我是传统建筑训练培养出来的,但我认为今天的建筑学不能仅仅是单一面貌,因为我们无法回避这些已经摆在面前的议题。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跟矶崎新当年对新陈代谢派的怀疑是类似的。当然,新陈代谢派有独特的历史贡献,而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新的东西? 我们的建筑设计教育行业是否关注了这些议题?每一个议题都意味着“机会”,因为它都是一个新的可能。
这两年,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设立了一个荣誉毕业设计奖,邀请了来自行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设计师参与评奖。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两年的优秀毕业作品。
简介: 以广州小北作为研究基础,探讨日益增长的移民趋势下广州非洲族裔经济区中新社会空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即将来到了全球化的中心,中国在未来开放移民后外国人聚居区的可行性,广州即将面临的机会与困境。解决如今对于非洲人悬浮于中国于非洲之间的困境问题使得他们复位。
这个作品思考移民、非洲主义的问题,问题背后是中国即将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在未来的开放移民上的机会和困境,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蕴含社会学思考的设计。
简介: 旨在探讨疫情的影响下,承担检测以及隔离的防疫隔离点在一个城市的尺度下如何设置规划选点,本次研究的方式是用HUFF模型对广州越秀区的综合医院的服务区域进行在空间上的分布,使隔离点可设置在社区和所属医院之间的相近合理位置上,确保出现超过容纳量的病人时能及时送往所属医院进行治疗。完成隔离点设置后针对具体的场地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人群、分析环境,依照场地条件生成隔离点形态,完全以一套流程化的设计方法进行,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能快速地完成选点和搭建。甚至在疫情过后,其留下的设施可以应对日常的休闲生活,但在自然灾害再度袭来时又可以作为应急设施,以此增强了城市的韧性。
这是一套系统的设计,其核心问题是: 如何在最小化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完成检疫防控隔离工作。作品答辩恰逢广州疫情反复的时期,这个作品尝试利用一套程序去降低疫情的影响度,特别契合现实中的社会事件。
△ 覞-以人造自然奇观为主体的交往空间系统,林家玉
简介: 以人造自然现象奇观为主体的太古仓交往空间系统,明线是以向来者重现码头过去外来物种入侵景象的方式诠释码头历史;其暗线实际上是通过“地下彩虹”、“云间冰晕”等一系列人造自然现象奇观,将在当代“液态性”社会语境下产生的孤独者,以及各类想象共同体与外界群体的角色进行交换叙述,彼此间在码头获得“共感”,如同乘船般,寄予三者今后的生活能够步入新的篇章的期望。
这个作品探究了新型人类的交往方式,因为我们的社交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我们更愿意把“文和友”当做一个社交空间,而不是餐饮空间。
△ 校外村内——村校边缘下的多元学生社区,王贵弘
简介: 学生通过调研采访村落人群,深度分析村落内学生公寓体量关系及利益关系,以校外学生公寓为切入点,挖掘傍校村内发展现状、村校间缺补关系、村校承担角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社区空间与人的关系研究;作品关注城市尺度、校园空间与村落空间的肌理、学生与村民间互动关系及不同人群的生活边界问题、管理等问题,对比展现规范的校内生活与村落内自由散漫的状态,表达不同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营造不同的生活场景及村落关系。
广州美术学院的附近有一个城中村,村民和学生如何形成有趣的互动关系,以及怎么样建立生活的边界和相关管理问题是这个作品的研究重点。
我们可以看出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已经开始关注现实化、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议题。
简介: 城市在不断更新迭代,菜市场相关产业在不断升级,百达市场处于长洲岛的核心区域,是金州北路景观规划带上的重要节点,受互联网大环境以及长洲岛政策的影响,应对长洲岛未来规划的旅游慢岛将旅游驿站与菜市场进行结合升级改造传统百达农贸市场,使得菜市场在满足当地市民选购的刚需同时去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对当地周边环境起到联系作用,此外,菜市场自身现在也存在交通卫生管理等问题,对菜市场自身烟火气进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菜市场街道的组织架构特点,融入驿站空间与之结合,而核心功能运作又互不影响却存在视线交流上的相互联系,最终升级成为新的驿站菜市场——百达驿。
这位同学设计了一个菜市场,他认为这不应该只是一个脏乱差的空间,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个体间能形成交往枢纽的社区公共空间。
简介: 东山老城集合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覆盖全年龄段的学区资源,但封闭式学校,灌输式教学,各年龄层的教育局限于教室与书本。设计将尝试以情境式学习的方式弥补学校教育与真实情境生活之间的差距。设计以粤式传统甜品的代表“双皮奶”为切入点,通过儿童、家长、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双皮奶的诞生过程等一系列情境式学习(包括原料、制作、衍生),激发全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力与创造力,并有助于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老城传统产业的活化更新。
这个同学以“双皮奶”作为设计的引子,从日常生活的经历出发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一条街的记忆的一系列故事,最后创造它们之间的连接。
这是近两年广美建筑学院同学们的最新锐、年轻、活力、新鲜的作品,它们是不成熟的,但这也是他们的“未建成”。
矶崎新曾说“建筑史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未建成’意味着朝着时间的建筑构想,在召唤远古建筑的同时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这又回归到那10%,它与生活、健康等最基本的核心问题是相关的,同时它也是超越时间的,远古至今一直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
我们既要想象和拥抱这些从远古而来的的内核和未来的可能性,还要具备勇气。这是我非常敬佩矶崎新的地方,也是他的“未建成”给我的启发,谢谢大家!
以下为嘉宾专访👇
更多内容,欢迎了解
2022「21天,脑力经停站」第二季特别策划
2021广州设计周已圆满结束
想回顾更多精彩现场?
请点击以下照片,带你穿越青春!
青春×大咖 | 群星闪耀,直击2021广州设计周超强干货!
青春×有品 | 有颜有料,广州设计周大型好物真香现场!
青春X破圈|2021广州设计周40+主题策展,怎么这么好看
青春×开幕 | 谁是2021广州设计周最美展位?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21广州设计周照片直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