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烟火气,藏在城中村!

生活的烟火气,藏在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最被人忽视的聚居“飞地”,它曾是许多外来人口的落脚点,记述着迁徙中的普通人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安身之所。如果我们要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寻找最有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地方,非城中村莫属。

但随着中国大城市产业升级,城中村也将不可避免地“士绅化”,在可预见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将会不可避免地消失。许多人开始怀念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城中村。


本文整理了近两年对城中村改造具有推进意义的实际项目,感受生活场所的转变。



01
低碳社造空间新模式-屋顶共建花园“南园绿云”
一十一建筑

开敞的屋顶与城市交通网络分离,可以获得一个时间缓慢流动的放松空间,但与地面的隔离也使在屋顶“创建人们自然聚集的社区空间”变得困难。如何让这个屋顶成为人们愿意聚集的新的社区活动场所,以及如何实现它成为主要问题。


设计师通过将“屋顶绿化”和“共建花园”两个概念相乘,得出了一个新的屋顶空间类型,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线索。最终实现了一个450m的屋顶花园,包括一个局部有遮阳棚的活动广场,和周围布置的花坛和农场。


为了易于将来在其他屋顶上复制,设计师提出了用基本单元模块创造空间的设计策略。通过灵活排列单元模块来应对不同条件的场地。


设计师还组织了前期工作坊,将遮阳棚单元按1:20的比例缩小制成框架模型,并邀请住在附近并对项目有兴趣的年轻人,通过搭建自己心目中的活动交流装置一起探索屋顶社区空间的可能性。


创建的出租农场,每个社区居民可以租下由4个种植箱组成的约1㎡的“责任田”,人们可以经常上来照顾自家的农作物,还可以在遮阳棚下的长桌边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赏花看菜,还可以带孩子来认识不同的植物,散步游玩。


在像深圳这样高密度的大都市中,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屋顶空间具有多种潜在价值。如果设计得当,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散步和活动空间,同时也将是一个培育社区的地方。


该个项目正是通过结合“屋顶绿化(低碳)”和“共建花园(社造)”两种理念打造的新型,社区空间,回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的城市空间上的实验性尝试。


02
深空间: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一十一建筑



位于深圳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南头古城经过大规模更新,引入了更多时尚的商业元素。数字展厅位于南北主街的中间;它是一座公共建筑,具有文化和社区属性。


与深圳的大多城中村不同,南头古城多一些历史文脉,不同时期的建筑并存。这个小型博物馆由6栋分属不同业主的村屋的一楼和部分二楼组成,并且将以租赁的形式进行改造和运营,租赁期满后将返还给业主。


这个小型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影像展示了南头古城的历史风貌。包括沉浸式数字展厅、陈列展厅、花园、小型商业租赁等。该项目距离古城标志性建筑物老城门不远。人们穿过老城门,沿着主街步入这座博物馆,获得一种连续的历史感的体验。



博物馆楼上是青年长租公寓。为了营造社区氛围,在底层公寓入口处设置了一个小型公共空间和一个啤酒吧,在博物馆附近形成了一个小型公共节点。



拆除存在结构隐患的旧房和临时棚屋,在场地中部新建了沉浸式数字展厅盒子,北侧现有建筑内布置了一个线性陈列展厅。


场地南侧的入口大厅、狭窄的通廊和后花园呈线性排列,连接前方的商业主街和后方的当地居民生活巷道,向游客展示了南头生活的全貌。






03
重构单体生活单元,北京微院 H
D.D.T Studio



微院H是一个多场景住宅改造项目。建设地点皇木厂离北京环球影城(UBR)仅有7分钟车程。皇木厂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有逾百年历史,也是北京环影附近仅存的历史保留村。


时至今日,环球影城建设带来的是周边二次的城市化扩张。而皇木厂中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微院落,随着外来游客文化的进入带来村落与城市共生的课题,也因而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空间乐趣。


38号、66号两栋楼所在的老一区,被别墅、中式城楼、院墙、废竹、红砖等琐碎空间填充。院落和建筑的改造力求保留其中原生元素,且根据现代功能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与丰富。


两个立方单体被重新补完了形体,并明确了起居、打卡、会客、聚餐、服务等不同单元。中间通过内院、外缘、楼梯联通。重建保留了原来不规律的开窗、同时也插入了大体块玻璃窗。让原本闭塞的单体块向庭院开放。使得同一院落集合居住的人,有相互的交流。


乡村的空间源于自然生长,而城市的空间基于秩序。城中村展现的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生活态度, 粗糙但生命力十足。建筑师在微院H中,希望通过重构单体生活单元,由点到面的激活、扩张到整个街区,完成新生态的蜕变。



04

镶嵌工坊:城中村工业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Studio10


深圳上围村周边有许多工坊,村口这座废弃的两层电脑音箱厂也曾是其中一员。随着上围改造的推进,厂房被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


项目希望以工厂为案例,通过记录、提炼并再现城中村工业建筑的典型元素,探索如何以”镶嵌“的策略和手法对其加以创造性地修复、再利用,呈现出这些材料和元素既现代又怀旧的独特美学,同时解决其作为展场及未来作为学堂的功能需求。


设计打通并开放了首层中央主通道,在首层大空间嵌入带卷闸门的绿色波纹钢板盒子;盒子可根据功能和运营需求独立、灵活选择开放时间,而首层大空间也因此可以24小时对外开放,除展览、学堂功能外,也提供部分日常社区配套、服务设施。



05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如恩设计研究室

拥有近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位于深圳的城市中心,从昔日的富庶古都演变为如今拥挤喧闹的城中村。当地居民、街头小贩、嬉闹孩童和流动人口亦在此栖居。如恩将位于南头古城的一栋居民住宅,改造成为设有十一间客房的精品酒店。


如恩并非简单地模仿过去事物的表象,而是试图发掘隐匿于过去的各种可能,并赋予当代文化更多的活力。以两种不同的建筑语言,应对城市复杂的肌理与碎片化的形态:建筑的立面由轻盈的屏罩包裹,而顶层则以厚重、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为古城的天际留下一道别致的轮廓。


如恩在顶层设计中采用了平屋顶的形式,并加盖了金属结构。对于空间局促的城中村而言,这一向上伸展的空间,将当地巷道生活的画幅延伸至屋顶,为公共空间带来了新的诠释。


建筑入口及公共区域有意地串联并入当地的街道小巷之中,融入南头古城独特的城市肌理之中。沿着小巷可直接抵达,随后步入建筑中心,如同邀请邻里朋友来自己家中做客一般。


穿过巷道步入酒店后,访客站立于公共空间,视线随着轴线不断移至向上。原本将各楼层连接起来的楼梯井,被切割、扩宽,创造出全新的垂直庭院。
切割开的建筑立面及上方的采光井,将自然光及建筑外的街景引入至建筑内部。全新的金属楼梯悬置于垂直庭院之中,访客由此到达各层客房及屋顶平台。新与旧在建筑内并存融合。


切割并非仅仅意味着破坏,它同时也是空间与意义的创造。设计融入了城市特征,扎根于城市的兴衰,使私人化的生活历史变得清晰可辨,追随着城市不断向前的步伐,须臾不停。



结语

这些设计也许不会给城中村带来彻底的变化,但足以成为生活的一抹亮色。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城市的改变也变得温柔、有温度。


如何在改造城中村的同时保持其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有机联结,保留这份草根社会的烟火气,考验着每一位设计师和管理者的智慧。


参考资料:

1.https://www.archdaily.cn/

2.https://www.gooood.cn/

3.https://mp.weixin.qq.com/s/HVqoBqGf0Ui08daEPAzsFA


编辑  杨昕蕊

责编  肖江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