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职场4大坑,我花了9年才摸清

设计职场4大坑,我花了9年才摸清

我刚作为一个新人刚入行时,是 2012 年的产品设计实习。


刚开始的几年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迷茫,向公司的领导前辈们求教,大多听到的都是些套话,翻来覆去的理想价值观,都大同小异。


那些冠冕堂皇的言辞,我不敢全信但又不知道该相信哪些。



by George Vald @ Dribbble
现在 2021 年了,再次回想以前听到的这些话,我才终于一定程度上能够分辨里面的真伪。



我作为同行博主,我跟各位没什么利益关系,所以今天才不介意讲一讲真心话。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观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的情况。


如果你的想法和我有不同之处,欢迎以开放友好的态度评论交流。


1. 
选对行业领域
比选对公司更重要
很多新人喜欢以公司为目标,例如:“我想去字节/阿里/腾讯……”
我当年就是这样,觉得自己能力、经验和学历都不差,一心想去名字响亮的大厂。


至于做什么业务,只要是正常一点的产品,都 OK。


现在想来,这种想法真是太傻 X 了。


工作多年后我才发现,换公司很容易,换行业才是最难的。


凡是社招,别人第一看工作经验、其次看项目经验,最后才看履历学历那些……


如果第一年选错了公司,把手上作品集做好、简历包装一下、平时练一练演讲沟通,还是很有希望换个更好的公司。


但如果第一年选错了行业,后面要换就麻烦了,例如:


  • B 端 vs C 端

  • 硬件 vs 软件

  • 乙方 vs 甲方

  • 工具类产品 vs 娱乐类产品

  • ……



平时都是做的 A 类项目,作品集就很难搞出 B 类的感觉,而且还要跟别人解释为什么想要转行,自己虽然没有经验也能胜任……




2.
别一心想做好产品
争取自己的利益更重要
很多新人会非常纯粹地想做好产品,我以前也有这种想法。


因为我是个认真负责的人,且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热诚。


然而后来渐渐发现,做好产品,并不是能通过我的努力做到的。


产品能不能做好,并不是某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不同的人或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会把事情弄得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更何况,一款产品需不需要做好都是不一定的,有些公司业务多,资源倾斜是有明确选择的。


如果不巧被分到了一个没有资源的业务线,什么想法都是白搭。



就算真的在不懈努力下把产品做好了,绝大多数功劳都会算在领导头上,自己未必捡得到多少好处。


与其于纠结这些可遇而不渴求的机会,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在现有环境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例如:


  • 升职加薪的筹码

  • 学习提升

  • 换工作的准备

  • 跟领导打好关系

  • ……





3.
公司不会帮你学习提升
不设置障碍算不错了


每个有点规模的公司都喜欢说自己很重视人才培养,领导在分配新工作的时候,也经常说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以前也真的信了,跟其他新人一样热衷于参加公司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


后来发现,公司嘴上说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但实际上绝不愿意让员工为了学习少加点班。


如果真遇到业务挑战了,宁愿高薪外聘都不会想要培养自己人。


要不怎么说,跳槽才是最快的涨薪方式呢?




4.
能力到位却没机会

就要换地方了


想要升职加薪,就先看看自己的能力在团队里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如果能力没有达到前几名,也没有什么个人特色,那么就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提升上。


好好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站到那个位置再说。


占不到那个位置,工作再认真努力也就那样,好机会依旧没份。
等自己有能力够到那个位置了,再努力工作,争取表现一下就可能脱颖而出。


但如果该做的都都做了,可就是看不到升职加薪,就说明该换个地方了。


没有上升空间留给你时,再努力也白搭。


总结
虽然我自己曾经也被这些套话耍得团团转,可仔细想想自己如果坐在那个位置,也不可能什么都实话实说。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不是什么都能共赢,总有利益冲突的地方。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多接触一些公司之外的同行和圈子,信息来源多了,才更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质。




谷歌的 Material Desgin 设计系统今年更新了一版,有了很大变化,你知道吗?
这个月我们有一个阅读编译计划,集众人之力整理出一版最新的中文资料免费发放,欢迎查看报名(星球成员优先):
知识星球的往期活动都有网站和视频回顾,加入后都可以免费观看,并且提供作品集点评和内推:




如果你只是想要多认识一些同行,也可以加入我们无广告的纯粹体验研讨微信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ID:Advanced_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