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温之前,5月初的高雄,第11届放视大赏如期举行。今年主题响应近年大疫情升温之前,5月初的高雄,第11届放视大赏如期举行。今年主题响应近年大环境的原始野性,以「VISION GET WILD」鼓励设计创作新手从自身出发,扩展视野,探索未知及冒险精神。活动除了创意竞赛及展出,还有每年让人期盼的论坛阵容,今年邀来包含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Rhizomatiks共同创办人真锅大度、格式设计总监王耀邦、叁式总监曾炜杰、梦想动画视觉总监温兆铭、三页文创办人颜伯骏、「废弃之城」导演易智言、提提研执行长李昆霖、泥巴娱乐执行长Jean-Marc Morel等人分享。本文整理「格式叁式,式式如意」论坛精华,听格式设计总监王耀邦(格子)与叁式总监曾炜杰互相提问,分享各自工作及创业上对学生有帮助的经验谈。
01 如何确保展览或作品的「质量」?
格子从策展人角度,提出几个检视方式。首先是「完整性」,狭义来说,策展是在空间里灌注意念,其中的转化区分成视觉、空间感、意念以及支持这些东西的软件,像是论坛、演讲活动。在展览揭幕之前,展览的主题便会为参观者带来一种想像与期待,然后,展览的空间如何对应主题、主视觉如何对应主题、呈现方式是否成功沟通所欲传达的意念⋯⋯,方方面面都必须照顾到。
强而有力的感官吸引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不漂亮、不吸引人,很难让人再有兴趣去暸解后面的论述与表达。此外,所有不同元素必须一起思考,视觉、空间、企划、PR,这与最终的质量有关。在前置期,负责视觉、空间、行销、文案的人员要有足够的时间沟通,对最终要传达的信息跟主题先有共识,再以各自的专业去转化,避免各自为政,遗失了与主题的连接,或是最后一起呈现时显得尴尬。
「先有共识之后,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本分再琢磨地专业一点,不只是基本的技术性问题,还有所做的是否进入策展的脉络,让人感动。必须在自己心里不断地检视,方方面面地思考有无遗漏或破绽。」格子也建议,一开始就要对整体平均值的分数订出高标准,并且对最坏的情况有所掌握,确保就算突发状况、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能有高于只是过关而已的结果。
他以自己的经验分享,质量就跟习惯一样,是慢慢建立的。从日常生活里对食衣住行的要求,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到对作品的要求,不妨尝试平时就多投资一点在自己身上,拉高对所用、所选的质量要求。去看展览时,可以先在心里设下评判的方式,从展览尚未开展前给人的感受,到开展后空间如何描绘呈现,视觉是否彰显了欲传达的信息,后续活动会不会虎头蛇尾⋯⋯,试着全面性地去检视一个展览。
02 伙伴的多样性很重要,但做事方法不同如何共事?
被格子询问到对于「伙伴关系」的看法,叁式总监曾炜杰坦承,求学时总觉得伙伴就是大家都有满腔热血,愿意一起前进,进入真实世界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人生经历、家庭、喜好、价值观,有些事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他开始思考,或许在觉得伙伴不同路时,不应该是去质疑对方的向心力,或是讶异为什么居然想得不一样,因为人本来就有很多差异。
叁式在选择伙伴时,十分重视多样性。「如果公司是一艘船,我希望各种人都可以上船,船上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能性别、个性、做事方法。」他认为,伙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能「互补」。
但是这样一艘集结了各种多元性人才的船,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在差异很大的时候,让每个人可以互相理解。曾炜杰表示,叁式每半年会开一次「调频大会」,让每一个人敞开心房说出真实感受,过程中不是要去辩证什么或讨论对错,而是去听对方如何理解这件事,不下断定,尊重对方的想法,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思路与感受。「有些人会在过程中突然顿悟了什么,或是调频大会之后开始有了180度的转变。」这是叁式的机制,让以多元性为原则招募进来的伙伴更像伙伴。
叁式也会在项目里刻意框出某些部分与外部合作,从中可以看到别人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可能性,「很多人的观点、生命历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无法说这样对项目有没有帮助,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理解人生跟理解自己时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是只把叁式当成一份工作。」
03 如何想像未来?如何找到灵感?
「我一直觉得,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未来要干嘛,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要做的事。」格子说,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以试着想大一点,例如:看电影,可以稍微计较一下要欣赏哪一部片,让必须花费一两个小时的事,带回最大的感受或收获。
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变成你以后的样子,所以最好的投资报酬率,就是管好你下一件要做的事,无论是看一场电影、吃一顿饭或是在高雄住宿一晚。「我相信如果你对自己的每一天都愿意花点心思去在意的话,你的事业跟向往的未来都不会太差。」
投身设计产业,总会有个必须要被驱动的产出,也许是明天要提案、要说服哪个业主,先专注在手边的东西,有时候这个过程就变成你面对未来的答案。如何找到灵感?设定几个步骤,每个都处理好,把接下来要做的事尽力去做好,长此以往,自然会有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知道你做事的态度,就会有更多可能性在后面发生。
04 多媒体、新媒体、沈浸式体验让人混乱?检视本质,善用光谱的概念
数位时代下各式各样的新名词不断冒出,叁式做的到底属于新媒体、数位媒体、沈浸式体验还是什么?曾炜杰说,别用象限来分,那太无聊,不妨试试用「光谱」的概念吧。
他以「艺术」跟「设计」为例,可能一端是从自己出发,一端是从业主出发,但这中间可以细腻地移动,可能是带有设计思维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带有艺术感的设计。看事情时别急着一刀切开,那会失去很多可能性。
又比如沈浸式展览,当阅读一本很棒的书籍时,那样的体验也很沈浸,为什么要有投影才能算呢?不要从名词来判断,而是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这个事物带来哪些前所未有的特质?哪些事是没有数位之前做不到的?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然后更进一步地去想像如何诠释跟运用。
05 三个关键字谈人生至今的领悟
论坛尾声,格子被问到一个颇大的题目:人生的领悟。他笑说谈人生可能还有点早,就以自己目前的年纪与经历来分享几个想法吧。
第一个是「诚实」。如果对工作上的某件事有抱怨,认真想一下,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或是这个业主,你真的这么想合作吗?一边抱怨,一边又仿佛甘之如饴地任劳任怨是很矛盾的,而且设计其实是很消耗的产业,如果没有控制好,会很容易累,然后陷入循环。
如果对方真的有不对或合不来,请诚实面对,然后思考接下来可以怎么做。接受当下的局面,不再妄想别人可以如何改变,因为我们无法掌握他人,最有用的方式是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
做设计也是,不能骗自己,例如,为了在最后有个说法而后设情境,但其实心里面并不那么想,对外宣扬的信息跟内心是违背的。一开始这样做,或许侥幸或许投机,但讲久了,自己也会变得不相信设计。
第二个是「分享」。有时是前辈与后辈之间,有时是同侪之间,不是单方面的诉苦或是跟对方要东西,重点是交流,要找到让自己舒适的分享圈。
第三个是「余裕」。有余裕才有办法做很多事情,如果不为自己留余裕,可能会为了追求目标而追求到忘记许多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健康、朋友,慢慢地自己也失去热情,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好奇。
余裕需要培养,这可以练习,平时给自己一点沈淀的时间,有了余裕之后,为设计带来的启发会更多。
每日设计资讯
· 传递东方之美 ·
文章来源:visuelle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供大家欣赏,学习交流,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共同维护好网络创作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圭設計學社”(ID:qingguishej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