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常态化抗疫的后疫情时代,设计师张书源将一套闲置公寓改造为居家办公的住所。这个家诠释了「整屋尽一事」的核心理念:在54㎡空间里,不仅能舒适地生活,更能有秩序地办公。家具无相化、可移动柜体、多功能卧室、复合功能墙、树下起居间......张书源通过设计的手法,将有限的空间开发出多种使用模式,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变化勾勒出二人生活的丰富形态。
这个54㎡小家用设计实践展现出空间的潜力,也传递出一种值得思考的设计观:私宅没规矩,设计无边界。
面积 54㎡
花费 20万
位置 江苏,南京
设计背景
我和妻子希望自己的家能够达到“居家办公”的生活状态,工作与居住两个属性可以自由转换,达到互不干扰的使用效果。
这个家需要足以承载两个不同状态的储物能力,可以供家人或来访的亲朋一同围坐的树下花园、可承载所有爱好及生活方式(CD、杂志、工具)的功能墙、真正的社交式餐厨区、可工作,有独立的咖啡角、超大的书墙等。后疫情时代,还需要满足入户自清洁、收发快递等活动的玄关。
户 型 图
2. 原户型是小两室的设计,每个房间面积都很小,且采光窗户、入口动线的安排不合理,无论储物还是功能活动都很不舒适;
3. 面积原因,原户型没有安排公共活动空间(客厅类),餐厅和厨房共用一块有限面积,各自局促;
4. 主下水管设置在干区以外,压缩了玄关区域面积,放置鞋柜等储物结构后需要侧身才能通过,更达不到后疫情时代入户后的自我清洁所需的空间要求。
原户型优势:
1. 拥有一个超大的东南向全景阳台,由于周边有文化保护建筑,周围楼群层数较低,保证了优良的视野和采光 ;
2. 由于总面积比较小,承重墙体不多,格局可改动。
改造后户型图
1. 「一个会生长变换的空间」是本次设计的起点:随着使用者、使用时间、使用内容不同这个空间也会自由切换出不同状态,对当时的居家生活或工作双重模式提供不同的配套与氛围;
2. 「整屋尽一事」的逻辑:我们提倡小面积“整屋尽一事”的逻辑,多状态模式的隔断,让各个节点空间尽可能彼此联动起来,空间内人居活动交互性也有所增强;
3. 保持对自我的诚恳:考虑自己真正所需后去除不必要的设计与装饰逻辑,尽可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同时空间的“生长“性也作用于具体细节,在软装和家具上也留有了一定的日后的“成长”空间。
空间示意图
我们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后重新定义了空间,拆除原本不必要的非承重隔断,运用可移动柜体隔断,通过隔断的不同组合状态梳理出全新甚至多变动线。功能的叠加,不仅是对空间,也作用于某一单品物件。
「完全体」
使用场景示意图
当空间一定时,以时间作为设计的锚点。所以,我们在空间内创造各个使用模式,每个模式可独立运作,又可以共融联动一个大型的“居家灰空间”。
整个空间所有“使用模式”联动后,我们称之为“完全体”,也就是改造后空间的全貌视角。拆除原本不合理或非必要的隔断后让整个空间更加开阔,更具交互性。
多组可运动的隔断保证相应的隐私性同时,最大程度采光。
移动隔断柜
隔断示意图
首先,创造一组可自由运动分合的柜体隔断,依托这组可分合隔断划分出了相对的公共与隐私区域。通过这组运动隔断,取消室内所有门与墙,架构了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
通过调整组合隔断的位置,对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提供不同的隐私保证,同时也调整不同时间的光线摄取量以及视野配套。
可以“动”,是整个空间的基调,不论空间模式还是空间内物品,甚至人在这个空间的不同状态。
餐厨+社交
在移动隔断柜所划分出的外侧,以这一张自制的多功能长桌为中心,设置了一个整体区域:社交餐厨(工作)区。这个共融的复合空间,不同时间兼具着:烹饪、就餐、会客、工作、手工等功能。
我们根据一款中古款桌案,根据自己实用需求,改版并自制了一款桌子。桌腿被内部引入强弱电线,无论就餐时的电热锅具或是工作时的电脑、投影仪都很方便使用。将插座设置在夹层处,便于收纳电线,保持桌面整洁。
同时,调整桌体承重方式,取消宽边处伸出的立板,以扩大围坐人数。
以中央桌案为中心,环绕安置:咖啡角、烹饪台面、杂志墙。每个相关功能再次汇聚,丰富了这个空间的更多场景可能,让每个“职住”活动更为有趣。
支持多模式状态,家具也会有对应状态。橱柜的灶具与水槽都具有“隐藏模式”,通过定制的盖板,让橱柜转换为一个适合站立使用高度的台面。
不同使用模式时,中心桌案也扮演着不同的配套:工作案、备餐台、操作台等。
多个空间的交互,往往会带来意外惊喜,比如一个拥有花园配套的咖啡办公(就餐)区。
复合功能墙
复合功能墙,一条承载我和妻子爱好及生活方式(CD、杂志、工具、收纳)的整体功能带。通过与移动隔断柜配合,贯穿这个空间东西方向,贯穿玄关到树下起居间(花园阳台)一线,联动线上所有功能区。
依托功能墙上的功能区,家庭成员也有了“独处”与“合作”不同状态。
功能墙中立面收纳体系的衣柜移门,也是可以移动幕布。联动左侧的移动隔断控制光线,社交餐厅也变成了影音室。
不同区域活动由于功能墙的串联,彼此也有了交集。思考家具的“无相”化,能坐下的不一定是椅子,矮柜、踏步、台面似乎也可以。家具组件的联动,原本功能墙的矮柜,加上万向轮,变成了餐厅补充座位。
树下起居间
全景景观+下沉式座位+植物=树下起居间,我们与朋友最爱待得区域之一。
对于现今“去客厅化“设计理论,我的理解:也许并不真正去掉,而是以另一种更加美好更加适合使用者功能的形式重组在空间。
这个区域也是妻子的晨间咖啡,与下午茶的最佳位置。
通过移开隔断柜,将“树下”的绿意与窗景引入其他功能区,同时,各个功能区也变为了“树下会客间”配套。
分时睡眠区
在移动隔断柜内侧,设置了一个多功能平台,按使用时间不同,分为三种模式:“灰空间”模式,睡眠模式,工作间模式。
“灰空间”,一个模糊化定位空间,可作为树下会客间或外部的社交区域的联动空间。在地台上席“地”而坐,棋牌游戏,坐卧谈天。
睡眠模式:夜晚,通过隔断打开,俨然成为了一个套间式的卧房。家具们(床头柜,壁灯,投影幕...)突破区域桎梏的“咬合”创造出新的功能可能。
可移动隔断柜的背面,此时也成了睡前观影的投影幕。
工作间模式:定制床垫分组收纳于地柜内后,配合可完全打开插入的柜门与无腿靠背旋转椅,这个区域也变成我另一个工作区,应对我和妻子需要分区工作的场景,4米的长案可以任意铺图纸和资料。
没规矩空间
我想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都有着“自由、自在”的向往,那么这种自由、自在是否开启着私宅“没规矩”的思考?
原本的飘窗区域加上柜体深度,形成新的独处空间。
整组的平台并没有定义固定的坐卧方式,好友相聚,直接趴下,一起开黑玩游戏。
玄关+卫浴
本案玄关与清洁干区联动,玄关区域面积扩容,围绕管道做了一组"L"双向收纳柜,用于鞋包收纳,释放面积足以完成收发快递、外卖功能,在后疫情时代所有人或物在入户后第一时间得到清洁。
用常见的蜂巢帘,将洗衣机、脏衣篮,清洁用品完美收纳于台面以下。
通过隐藏门,将盥洗区与如厕淋浴区分卫处理
结语
这个项目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对于两人居私宅的定义,甚至某些角度看有些“离经叛道”。面对与“经”“道”规矩,我们是否也应该抱有反思,对设计的空间与自己都能保持“诚恳”,去重新理解空间、家具以及我们真正所需?最后,私宅“没规矩”。是否没了规矩后,我们更容易听到真正所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营造家”(ID:NicelivingDesign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