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成长方式

设计师的成长方式


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的经济下行趋势短期内应该还会持续。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快速发展时追求规模,经营困难时则会退而求其次的确保利润,作为企业经营要素的利润、营收与成本之中,营收已然受到影响。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都将会是存量资源存量岗位的博弈。这样的背景下,谈一下设计师的成长。

底层动力

设计师的工作是要创造性的解决用户的问题,设计师的成长是要自驱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自驱的前提在于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想做成什么样的事儿。


先讲个朋友的故事

某电商公司视觉设计师,工作一直比较认真,擅于店铺视觉和营销活动的设计,过去谈工作都是围绕方案讨论技法。最近聚会,变了很多,开始和其他朋友讨论文案撰写、SKU优化、流量获取、效果测算、数据分析、渠道变现这些她从前毫不感兴趣的领域,问了才知道,她未来有通过直播电商运营独立品牌的计划。她说现在在公司做项目关注的环节更多了,想学的也更多了,更会积极的从商家的视角不断思考怎样使项目更成功。只有公司的项目做成功了,明白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未来自己做才有可能成功。

手里的项目,只看眼前,都是一件件以交付为终点的任务。跳出当下看未来,提前计划,把自我索求的锚点,贯穿到项目的实践中,不断从反馈中校准方向,才有可能把职场变成自我训练的靶场。离开时,留下了靶子,却已技能满满。

把成长看成一场持续借假修真向内索取的过程,才会有持久的驱动力。

外在表现

从以下不同的视角,看职场中设计成长的外在表现。

会尝试不同的方法

譬如同样的营销视觉方案,有的同学用扁平化素材拼接完成后,还会考虑采用2.5D插画或C4D建模的实现形式来对比效果。比如正式交互方案交付时,除了常规文档,还会有Principle动效文件、Curves属性参数以及可供提取公共组件的UI Kit,用来向产研展示设计意图和技术细节。不同方法的背后是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工具运用。

有更极致的追求

譬如在交互评审之前,有的同学就会对可能发生争议的模块提前储备好abc至少三套不同倾向的方案,随时备选。比如复盘项目的数据变化,对DS中粗颗粒度的数据段,会深挖数据源并对模糊点位手动细拆,定位设计变量带来的具体变化。譬如方案上线视觉还原,会对文案、间距、色值分别定义并整体标注,并结合多机型适配、多屏幕像素差与FE同学配置生产工具,建立模块化规范形成长效验收机制。
有肉眼可见的突破
譬如原本英语基础薄弱读写都比较困难的同学,在国际化的业务中,已经能够不再依赖同传协助,实时的与海外同学线上沟通。譬如原本性格腼腆逻辑能力欠佳,已经不再羞于表达,可以在行业会议中申报主持自己的设计工作坊。所谓破茧成蝶,突破自我外化结果是个体成长的典型表现。

检验标准
相较于与相似背景相同环境下的同事同学对比,一直认为:与行业对比是最为客观的成长衡量方式。无论是否真的想换工作,每隔两年都要去市场面一面,其中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很好的反映个体能力和行业位置,从而帮助自己更为客观的认识自我。如果十面九不过,那就感恩公司踏实下来有的放矢补齐短板。如果各类offer唾手可得,那就对比下眼前的环境职位老板薪酬氛围,再做权衡下一步的打算。
更重要的是,与行业对齐,能够及时地感受时代变化、政策导向、技术趋势、人才要求以及专业能力模型发生的偏重。过于稳定的环境,很容易陷入固步自封,多了钝感少了判断。一直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是这个道理。
小结几句
疫情叠加政策影响,未来行业很大程度会从横向流量扩张转向纵向流量变现,对利润的追求也间接向从业者包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以行业标准作为参考系,持续地自我驱动和严格要求,未来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才有机会跨越周期,获得个体突破。


以上

谢谢阅读
相关话题:提升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1-“设计约束”应用拆解
2-“默认设定”体验再思考
3-“安慰剂”体验探究

4-“逆向导航”体验探究
5-设计等待的多维度考量
6-产品创新思维-分离与替换
------------------------------------------

“点赞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鲁设计思考”(ID:yehlo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