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聚焦】恐怖谷效应:大阪世博会吉祥物为什么恐怖?

【设计聚焦】恐怖谷效应:大阪世博会吉祥物为什么恐怖?


想必大家在最近一段时间都刷到了关于大阪世博会的吉祥物设计吧,不论是中文媒体还是外文媒体都产生了广泛的讨论。3月2日,日本官方带着大阪世博会的3个吉祥物重回大众视野。根据官方的说法:这是从189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的3个最终候选作品,希望日本网民票选出最终的吉祥物。当然,投票结果众所周知,C方案获得了胜利。

“神奇的”大阪世博会




方案C在卡通化的时候与千年古城大阪的另一个称号——水之都进行融合,候选C没有任何形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形态改变。

尽管它将成为大阪世博会吉祥物,但是它可能并不那么“吉祥”。有人将吉祥物做成实物后,恐怖程度有增无减,网友表示会吓到小孩子,长得非常像怪物….不仅是中文互联网,在日本民众社交媒体中,大部分声音都表示并没有非常认同这次大阪世博会的吉祥物。

尽管如此,世博会吉祥物引起了巨量的关注,于是脑洞大开的日本网民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吉祥物的“同人”创意。

“哥斯拉”形象的吉祥物

“蚊香蛙”形象的吉祥物

萌系形象的吉祥物

街头风格的吉祥物

微博形象的吉祥物

各式各样的吉祥物

也有网友指出:“设计师的本来用意竟然是大阪的地铁大环线?”

“大阪世博会吉祥物”已经成为社交互联网上一个热搜。但无论如何,大量的吐槽与热闹的讨论也掩盖不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网友对本次的吉祥物不买账、可以做得更好。

经过笔者几经调查发现其实这个“不受欢迎”的吉祥物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故事还需要从源头说起。


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设计的同学看到这个名单,可能已经开始开始内心深深的怀疑。没错,这便是大阪世博会的视觉方案的评委席成员。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普利兹克奖得主安藤忠雄、无印良品主要创始人原研哉、知名漫画家荒木飞吕彦….在众多知名设计评委的加持下,没有理由让一个“差”的设计登上这么重要的场合。那么大阪世博会的本次设计究竟想表达什么深层含义呢?

在确定某个会议或者是某个赛事的视觉识别主体时,设计团队一般最先确定最简单、最核心的视觉符号。然后在确定了视觉符号后,继续设计。在东京奥运会时,首先就是确定了主要的符号——格纹(与日本家纹文化息息相关)。之后衍生出了吉祥物、各个运动项目的标识、场馆内的视觉导览等等。而在大阪世博会的主要视觉识别符号决策中,评委做出了非常大胆的选择:

一圈红色不规则圆形图案与望向不同方向的眼睛,让人联想到:观察、生命、好奇、童趣、自由…并且该视觉符号和大阪1970的世博会符号具有传承、发展的关系。单看起来并没有感觉十分的恐怖反而有一种生命特有的生机。

候补作品

“大眼睛”在候补作品中也确实显得更加优越:候补作品中有五颜六色的墨水斑点、放射状丝带和混合颜料的渐变。乍一看他们都很漂亮,但有一个显然属于一个类别:没有生气的,尽管其设计内涵也具有一定的寓意,但有一种放在任何一个会议或者活动都可的感觉。

为什么在符号中运用得不错的“眼睛形式”到了吉祥物设计上就会“变了味”?这一切,其实日本的学者森昌弘早在50年前就有所研究——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




根据森政弘的理论,随着类人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好感度亦随之改变。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程度的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的范围。会活动的类人体比静止类人体变动的幅度更大。恐怖谷现象可以用以下想法解释,如果一个实体充分地“不够拟人”,那它的类人特征就会显眼并且容易辨认,产生移情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是一个实体“非常拟人”,那它的非类人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在人类观察者眼中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

原因来源有几个,一是源于高仿真形态下真假的不确定带来的不安。仿真度很低,人们不怕,仿真度高到一定程度,人们有时候就不确定真假,把真人当假人,把假人当真人,都会吓到人。另外,源于一种威胁感。和人类如此相似却非人类,会让人觉得会遭到潜在的威胁。

另一个可能性是,病患者与尸体跟一些类人机器人有很多视觉上的畸形相似,引出观察者同样的惊慌和情绪剧变。这种反应在机器人的情况上比尸体会更糟,因为人们能轻易明白自己对尸体厌恶感觉的原因,但却无法清楚了解自己为何对机器人产生这种厌恶。行为上的畸形包括疾病的行为特征、神经学上的状态甚或精神上的机能障碍,再次唤起观察者严重的负面情绪。

《超能陆战队》中,大白是一个人形机器人,设计师用简洁概括的手法将大白的外形与真实人类外形进行“疏离”,进而让观众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的“同类”,从而不引起“恐怖谷效应”。

《卑鄙的我》中,小黄人同样具有“大眼睛”的设计成分,也是采用高度概括的方式避免了“恐怖谷效应”的出现。

在《闪灵》中,尽管两个小女孩是“人类”。但是双胞胎、阴影下的眼眶、完全一样的头发和服饰、完全一样的姿态…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小概率事件”组合在一起之后隐隐让人感到不安。

小丑恐惧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恐惧症,通常出现在儿童中。夸张的妆容、发型、行为让小丑与周围世界显得“并不正常”。一部分人受到了“恐怖谷”效应的影响,而一部分人没有。约翰尼·德普表示:“由于小丑脸上用油彩画的微笑,我不知道他们是感到幸福还是要咬我的脸。

针对本次大阪世博会的设计,恐怖谷图表可能大致如上图所示:在二维的主体视觉部分,因为其高度概括的表达普通民众并不是特别难以接受;但是到了实在的吉祥物实体上,“大眼睛”的设计元素有了实体并且是“类人”实体之后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它已经接近绝大部分人的“恐怖谷”,民众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不安和恐惧。


总 结




  • 关于视觉主题符号

对于主体视觉识别符号,这次的尝试是大胆且前卫的,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在形式上是简洁的,用了圆形和椭圆表达细胞的生长;在构图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规则的圆环大胆而有生机;在表达上,它能够传达出大阪世博会想要给世人传达的意向和精神的;在设计新意上,它具有传承也具有创新。总体来说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识别符号。它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

  • 关于吉祥物

吉祥物的出现具有它的原因,吉祥物能传达出会议、活动、赛事的立意、主题、期望,能反映出精神面貌,通过拟人化的手段将这些内涵的东西显性地传播给普罗大众。吉祥物往往与标志设计、整体视觉设计息息相关。客观来讲,大阪世博会的吉祥物有比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但是在外形上唤起了普通民众的恐惧。最终导致本次吉祥物毁誉参半,甚至极端地说是批评大于赞赏。

吉祥物一般是作为主题视觉符号的生动化表达衍生出来的,有更加亲近民众、更加具象的特点、更容易理解。但是在这一次设计中却有点“翻车”。其主要原因是主题视觉符号已经“足够生动”,过分的追求吉祥物的拟人可能进入“恐怖谷”陷阱。面对该种情况设计师可以采用更加抽象、更加解构的方式处理,而不是直接直接生硬地拟人化。


往期精彩

【设计聚焦】那些有趣的游戏周边

【设计聚焦-视觉设计】黄海电影海报设计赏析

【设计聚焦-视觉设计】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设计赏析

【设计聚焦-艺术设计】光的空间艺术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雷火UX用户体验中心”(ID:Leihuo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