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聚焦-建筑设计】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

【设计聚焦-建筑设计】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


本文通过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让大家了解建筑设计中体育场馆的建设设计过程,通过介绍区位、周边现状、运动曲线设计以及设计概念等部分,来展现冬奥体育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诞生。

首钢滑雪大跳台夜景

2022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第一个新建比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已于2019年11月正式建设完成。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将进行单板滑雪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男子、女子)比赛。


首钢滑雪大跳台选址位于群明湖西岸,冷却塔东南侧。安保区划定为环绕群明湖,北侧至群明湖北路以北,东侧至群明湖大街以西,南侧至群明湖南路以南,西侧则包含冷却塔地块,向西沿至丰沙线铁路以东。安保区占地约13.2公顷(不含水面),其中前院区为34900平方米,后院区为97800平方米,跳台占地面积(含结束区)约为5500平方米。

首钢滑雪大跳台区位

周边现状


黄昏下的首钢滑雪大跳台

跳台起点距离冷却塔30米,距离丰沙线铁路保护距离25米,考虑到日照、风向以及尽量少占用群明湖水面等因素,跳台布局方向为东偏南10度。跳台总长度约160米,出发区高度47.5米,起跳点18.9米,结束区为负4米,总落差51米,跳台造型最高点61米。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及配套项目总平面图


场馆前区

结束区南侧为运动员通道与混合区,东南侧为计时计分点,正东面为评论员席,东北方向为颁奖区。跳台为构筑物,跳台下方布置少量临时设施,供竞赛办公与竞赛管理使用。 


后院区人群由群明湖北侧进入安保区,冷却塔周边地块搭建临时设施,并利用酒店大空间为各业务口提供所需面积。前院区位于氧气厂改造地块,赛时容纳观众入口、集散广场、观众服务设施、票务、餐饮、医疗服务、纪念品销售、赞助商展厅等功能。其中制氧厂主厂房与冷却泵站为改造建筑,分别为观众服务中心和检票大厅,而空分塔则考虑为OBS转播提供高空机位使用。前院区赛后作为奥运遗产可打造特色体育休闲设施。


项目作为单板大跳台项目的全球第一座永久竞赛设施,采用了最新的单板大跳台赛道曲线,集成了与单板大跳台项目相关的最新竞技体育研究成果,包括出发区构成、助滑道配置、起跳区配置、裁判塔设计等。

跳台曲线设计

设计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紧密结合。项目选址于首钢工业遗产园,除跳台本体以外,赛事的配套设施全部来自首钢冷却塔区域的工业遗产改造。


项目通过单板大跳台这项人气极高的青年运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点,实现了冬奥历史上竞赛场馆、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首次完整结合。项目受到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际雪联秘书长莎拉在内的肯定,巴赫称其为“对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的理想诠释”。


设计考虑了可变剖面赛道的能力。在冬奥会后,借助临时构件的可实现剖面具备一定近似性的单板大跳台项目,与空中技巧项目的相互转换,为训练与赛事举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最新的赛道剖面设计与集成技术,特别是与空中技巧共享赛道的可能性,代表了此冬季竞技体育领域的最新水平。

跳台侧边穿孔板设计

跳台本身在设计中被赋予了飞天概念,是敦煌壁画中被大量表现的形象,突出了飘逸感。一方面,飞天曲线与单板大跳台本身曲线较为契合;而另一方面,飞天汉字中的含义与英文Big Air一词,都有向空中腾跃、向空中飞翔的意象。


与赛道形状密切结合的敦煌“飞天”彩带形像,为当代体育项目增加了可识别的中国文化元素。滑雪大跳台及其附属区域重新定义了北京西部永定河沿岸天际线与公共空间,为赛后规划的一系列体育休闲功能,或将激活北京城市活力。

北京测试赛现场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以敦煌壁画飞天为概念,将其运用在场馆设计之中,将飞天的曲线与大跳台完美的结合,周边彩色又显示出“飞天”彩带的意向,这样的设计,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设计概念,弘扬中国文化,增加了高技术难度的最新水平,体现出二者的契合,将其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同时该场馆设计又在首钢工业园区重新建设,让首钢园区也重现光彩。这也让我们在设计中要时刻注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更加丰富、精彩的作品。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首钢滑雪大跳台竞赛设施本体及观众席
投资建设:北京首奥置业有限公司
规划与方案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与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筑境设计、首钢国际工程公司、戈建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照明设计: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团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育帆工作室
首钢滑雪大跳台本体设计团队
建筑:张利、窦光璐、戈建(戈建筑)、江曦瑞、孟繁星(筑境)等
专业:王向荣等(结构 | 筑境)、于明松等(电气 | 筑境)、孙岳等(暖通 | 筑境)、李颖等(给排水 | 筑境)
竞赛场馆配套设计及制氧主厂房改造设计团队
建筑:张利、窦光璐、白雪、胡珀、聂仕兵、Michele Bonino(都灵理工大学)等
专业:李果、潘安平等(结构)、徐青、翟莎莎等(给排水)、贾昭凯、刘慧丽等(暖通)、王磊、钟新等(电气)

往期精彩

【设计聚焦-建筑设计】北京冬季奥运会建筑设计赏析

【设计聚焦-服装设计】俄罗斯(ROC)冬奥代表团队服赏析
【设计聚焦-视觉设计】2022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最美中国色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雷火UX用户体验中心”(ID:Leihuo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