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Web浏览器编年史的方式简要地叙述这段历史,希望可以为网络工作者提供一些前车之鉴。
1994-2003年 低网速时代
在1994年,微软的IE浏览器出现了第一个版本,IE浏览器使用了Spyglass开发的Mosaic浏览器源代码,并对其进行“魔改”,与此同时Netscape浏览器已经稳稳占领绝大部分用户市场。
IE3.0采用了图形化设计,这降低了网页的屏占比。这是IE3.0这款产品第一次正式预先捆绑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IE浏览器开始击败Netscape浏览器,成为了当时用户使用占比最高的浏览器。
2004-2008年 图文年代
与此同时,Google的Chrome浏览器于2008年正式上线第一版,可以发现Chrome采用了非常轻量化的设计,基本按照普通用户的使用频次去设计功能入口的层级。而不是采用【低网速时代】专业化的设计路线。Chrome更注重的是用户浏览网页过程而不再注重前往网页的过程。
讨 论:
2008-2015年 “稳定”时代
IE9地址页面和新空白页愈合成一个模块,取消收藏夹页面后只剩下一层功能层级。
讨 论:
2015-2022年 多端同步时代
Chrome浏览器也在Windows和Android系统上适应性良好。
讨 论:
LOGO设计
早期的IE浏览器为了能够展示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权威性,直接采用了windowsLOGO+文字的方式。后来在IE浏览器逐渐广为人知后开始有了e+轨道的视觉识别符号。
从IE浏览器在1995-2001频繁更新LOGO可以看出:在推出产品初期,微软对于IE浏览器的维护和迭代速度极快。其中2001-2006版本是windowsXP系统中搭载的IE6.0,它已经成为90一代人的记忆。微软的设计理念是IE浏览器配合Windows系统的升级换代进行创新设计。
缺点:由于每次Windows系统不强制要求升级到最新版本,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安装多个版本的IE浏览器,也有可能是某些钓鱼网页伪装起来的LOGO。过大的变动总让用户产生一种不完全明确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符号的权威性。
总 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雷火UX用户体验中心”(ID:Leihuo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