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费,是个战略问题

设计费,是个战略问题



玖雅只做个性化私人定制设计,

设计师会结合屋主的生活习惯,定制家居设计方案,

并将方案完美落地。

用设计改变生活,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通过设计让家能兼具实用和美观,

不仅如此,设计过的家,

还能丰盈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身心。



       节气近十月初一,祭祀的日子,夜幕下道路旁,三三两两的分散着为逝者送寒衣的人们,围拢了点着火将应用之物燃起,似乎就此沟通了另一个世界。蓝烟冲天而上,在青白的灯光下缭绕,久久不能散去。

       时光总是快到决绝,上次落笔还是暮春,再提笔已是深秋。一丝寒秋意,思绪愁万千。不是诗兴大发,实在是创业之路再遇挫折。连续的会议让人头晕脑胀,公司管理层对此也各执己见,各有说辞,争执不休:设计费,涨与不涨,它是个问题。

       当我静心坐在灯下,反而心生意念,好,让我们来聊聊设计费。





       做设计,要收费。行业里越来越被认可的准则。还在坚持和认为应该免费设计的,可以划过。


       费用怎么收?收多少?

       之前,我们一直以设计师工作量、设计师综合能力以及设计师月均大致收入作为定价的基础,此外还要参考市场上客户对设计费的认可度。那么基本的原则就是,收费的盈利状况,基本匹配设计师相对应的工作量,匹配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匹配设计师月均大致收入期望值,同时也能满足客户对价格的认可度,那这个设计费的定价就相对还算合适。

       这样的原则我们坚持了很久,哪怕在几次价格小幅度上调时,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则。这样的定价策略,整体上来说,给人以亲民实惠的感觉,再加上我们的设计多以贴近家居生活要求为要义,我们很少做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设计,所以客户量及口碑还算比较理想。

       就在今年夏天,我们还坚持认为我们的定价仍是相对合理的,加之三年疫情影响,人们对家装这种大宗消费的想法都更加谨慎,那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我们应该坚持目前的定价,给客户以实惠。但残酷的现实又结结实实的给我们上了一课,单量居然下滑,而且有些严重。

       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以为生活静好,就此可以天下太平时,无边的波涛不知会从何处汹涌,转瞬将你吞没。

       抛开公司团队内部一些需要优化的因素以外,要说市场上同行们都如此,那恐怕是市场环境所致,但实际情况就是同行们很多都还比较滋润,好像唯独我们下滑。而且比较滋润的,要么本身就是行业大佬,底盘在那儿,我们确实比不了,要么是定价居然比我们高的设计工作室。

       我做的东西还算不差,我收费很亲民,为啥客户反而减少了呢?

       为啥呢?

       思考、调研、讨论,再思考、再调研、再讨论……定价有问题,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价格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要说说成本。经济学说的成本,是为之放弃的最大代价。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进货10块的成本价”中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这个10块的成本只是货币成本,是沉没成本,是向后看的,经济学的成本是向前看的。

       通常我们认为,货币成本决定价格,所以小商贩的盈利模式就是:货币成本+合理利润=价格(售价)。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成本决定论”。

       比如:


       成本10块,利润20块,售价30块。

       买方心理预期价格25块。

       反复议价后20块成交。

       买方以比预期低5块的价格买到,卖方以比预期利润少10块的价格卖出。

       理论上,11块的售价卖方也是愿意出售的,因为仍然有利可图,只是利润少一点而已。

 ———至此已阅1/4

       按照这个思路再来看我们的经营,成本(沉没成本),主要是设计师的人力成本加上公司场地、硬件资源耗损以及其他部门人力成本这个总成本,加合理营业利润那么就等于市场定价。当然在实操过程中设计是不议价的。

       这种经营模式貌似没什么毛病,但它的前提是供需关系基本不变。供需关系不变,10块的商品,卖30有人买,卖20更有人买,全部以15卖出,还薄利多销,市场占有率更大。但当供需关系变为供大于需时,原价30的商品以成本价10块出售也会无人问津,因为没有需求。

       那么市场的供需关系变了吗?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购房业主需要设计装修,就算是因为国家的一些调控政策,总体交易量有所下滑,但设计机构的量还是远远不足以匹配房地产的交易量的,应该是供不应求才对,怎么会变呢?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大的市场环境,而不是真正的需求,作为供给方,我们更应该关注并研究业主方有着怎样的需求。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将情况简单化处理,那么如果笼统的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划分的话,基本可以概括为设计高需求、设计中需求和设计低需求。

       设计高需求业主需要品质很好的设计,有意愿、有要求也有较为充足的预算将设计1:1高品质落地呈现。

       设计中需求业主基本有这样的意愿,但意愿的强度相对会弱,预算也不足以支撑,只好退而求其次。

       设计低需求业主并不愿意大费周折的请设计师设计,简单规划、装修即可,有时也确实是没有请设计师的额外预算。

       当然如果要细致分析的话,这里面的各种需求状况又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还会出现更多的划分,不一而足。

       那么面对设计低需求人群,那么我们的定价是无效的,因为他不需要你,除非你无偿赠予。

       对于设计中需求人群,我们的定价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但不得不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项目的完成品质降低。

       而对于第一类人群,你以为你的价格更有优势,他会主动选择你,你会炙手可热,但实际上又错了,你根本不会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出现。
 ———至此已阅1/2

       为什么呢?举个例子。

       你要买一部手机,此时直接锁定某品牌,预算不够而为之卖肾的非正常人操作,咱就先不考虑了。那么正常的思路,首先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做初步筛选。比如预算5000左右,那基本是在这个价位选择,锁定几个目标后,再详细对比各个品牌的参数、性能,最终购买。而此时定价远远低于5000和远远高于5000的手机,就算再好,被选择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当然价格远远低于5000的,其性能品质通常也会比5000的差许多,这是我们的生活经验,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要知道从来都不是便宜的销量就最好。

       换句话说,你设计费定价200,心理预期设计费必须1000起的甲方从一开始就不会考虑你,从定价那一刻你就失去了机会。相应的,选择你的甲方则更多的是心理预期与你的定价相匹配的人群。不同的消费人群,又会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师最终案例呈现的状态,相应的案例又会进一步吸引同样的人群。毕竟设计实现是一个需要业主投入真金白银的事,不是谁都有实力为设计百分百买单的。

       此时此刻,价格决定了设计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走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独立设计机构设计收费相对较高,而且作品普遍较好,其实正是这个原因。他以较高的价格定位设计高需求人群,呈现较高品质案例,进一步吸引高需求人群,最终锁定相应的市场。而这样的高需求人群正需要这样高品质的设计团队,反过来又进一步决定了他的定价,乃至逐步走高。


       只想到这一层,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让我们继续转回到经济学视角。

       价格是什么?价格是一种真实的市场反馈。经济学是建立在“稀缺”的基础上,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是一个基本事实。薛兆丰老师告诉我们,供需决定价格。正如稀缺的学区房资源,加上对学区房的高需求,导致了学区房的高房价。在这里,稀缺什么?答案是优秀的设计师。如果我们姑且把设计师看作一种商品,优质的商品稀缺了,当需求量一直存在时,价格自然也就高了。


       高设计需求人群对设计有着高要求,而相匹配的优秀设计师是稀有的,真正优秀的设计师设计收费自然也就高了。但这只解释了收费价格的问题,还没有解释清楚经营策略的问题。


       来看需求第一定律,此定律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只要价格提高,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就会增加。张五常先生曾解释道:需求量是指需求者的意图之量,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换句话说:价格提高,意图之量减少;价格降低,意图之量增加。这里,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理解了这个定律,我们就不难明白,收费价格的提升,会降低需求量。降低谁的需求量?自然是降低那些除高设计需求人群以外的需求量,降低意图之量,这就等于提升了需求方的准入门槛,保证留下来的是自己的目标人群。此时再以自己较高的设计能力,相对较为匹配的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较高需求,结果通常是皆大欢喜的。所以一般这样的设计机构都不是以设计的量取胜,胜是胜在质。贝聿铭老先生早就讲过:数量和质量是两回事儿。

 ———至此已阅3/4

       当然,我清楚,这前提是你自己的功夫要过硬,功夫不到家,单纯提升价格杠杆,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会加速自己的衰亡。


       要量,还是要质?不得不说,定价,它是个策略问题。


       反观自己,我们试图以较低的定价来博得高需求人群的青睐,个例不是没有,但普遍的来说是失策的,我们一直自我定位为一家设计公司,要输出高品质的设计作品,但错误的定价却导致市场定位的偏差。再加上中设计需求的量的流失,公司的单量难怪下滑。


       细致的去分析,其实我们一直是以一种狭隘的认知来理解价格,以一种“成本决定论”的错误观念经营着公司,哎,读书少害死人啊。


       一个简单的市场道理,我们在创业的路上却摸索了近10年,一方面正如罗胖所说:创业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每个创业者都必须在其创业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才能积累那么一点点成熟的经验。另外一方面,不免发出一声喟叹:除了做设计,别的我们真的什么都不懂,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涨价。

       不带着资本家的利益熏心,不带着商人的唯利是图,不带着对其他中低设计需求人群的任何歧视,尊重创业之时的初衷:做好的设计,做高品质的设计呈现。此时此刻我不想讲什么情怀:难道好设计就是用钱砸出来的吗?不作答,相信无情的现实和过往种种已经说明了一切。至于,到底什么是好的设计,这是一个至今都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业主有不同的看法,也许将来我会有答案,嗯,留给时间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此而已。

       可能对于设计的理解我还是个俗人。

       但我深刻明白,设计师的因素不可忽视,好的设计一定是先需要好的设计师,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是这一切的前提,此外还包括团队素养,各方配合等等。这是我们的内功,是要一路修炼的内功。

       创业如同下一盘大棋,一招不慎,都可能全盘皆输,而与之博弈的并不是存在于哪里的什么竞争对手,只有你自己。

       下一步如何落子?

       窗外人们渐渐散去,火光慢慢熄灭,化为最后一缕青烟,盘旋而上。放下笔,我呆呆望着书桌前墙壁上台灯留下的孤独身影,想从中寻找一些答案,但这似乎又简直是一种妄念。

       看来话题仍未完成,我想抽时间进一步思考。



宏南

2022年10月24日


- End -

~版权归作者玖雅装饰所有

~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玖雅装饰”账号


查看往期热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玖雅装饰”(ID:jorya_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