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推演:硅谷湾区的4种未来以及实现路径

沙盘推演:硅谷湾区的4种未来以及实现路径


原报告 | Four Future Scenarios for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 SPUR

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该报告

欢迎后台回复SPUR下载报告原文,

或者下拉到文末扫描二维码加入TOP读者群,获取报告文件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湾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是全球创新经济的动力源泉,有着进步(progessive)的政治倾向,同时该地区生活成本以及房价高,贫富差距大。
没有一个地区能够永久地繁荣下去,没有一座城能永久的站在浪潮之巅,湾区的顶层规划者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想做的就是把这种繁荣的趋势尽量延长,尽量把衰退往后推迟一点。
基于此,它使用情景规划过程来分析研究自己未来 50 年内将应对的四个不确定性:经济、住房、交通和空间形态/城市肌理,并由此产生的四种湾区的未来情景(封闭式乌托邦、邦克湾区、锈带西部、新的社会契约),进而来研究当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当然,情景规划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一套沙盘推演,需要在理解一系列的事件,以及事件链条的相互关系与底层逻辑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四种想象情景。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聚集人们的共识,理解湾区现在面临的不确定性。
有一类不确定性是完全无法预知,也超过人力所及;但是有一类不确定性是可以通过现有的行为去进行“对冲” -- risk跟uncertainty的区别。
也就是说,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在所有人的共同选择。

SPUR的这份报告就是把4种可能的未来情境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期形成共识,推动变革的发展,鼓励积极的行动。
报告体现出来的成熟的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对我们TOP研究院很有启发,同时报告通过开放的工作坊方式集思广益的形式凝聚的智慧结晶的过程也很值得大家学习。

介绍一下SPUR,她不是旧金山或者是某一个郡县的行政机构,而是一个非营利组织。1906 年旧金山大地震和火灾后,一群领导人联合起来为灾后重建提供建议,给民众提供相关的教育与宣传,这就是SPUR。现在,SPUR 将来自不同政治领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湾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有点相当于是一个都市圈的顶层设计的智库机构。
这个报告就是SPUR的战略产品,参与人包含100多位来自各行业的公民领袖。

经济维度
湾区作为世界创新经济的中心,是人才和高科技公司最为集中地,知识经济引领着湾区的发展,现存最成功的公司总部聚集于此,为湾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移民。但同时,湾区也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地方,这里有数量庞大的无家可归者。巨大的不平等对地区长期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威胁。
怎么推演经济维度的未来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假设前提”。SPUR在报告里也列出来了一些公认的前提:
  • 1:大学、人才和公司的聚集,将继续使湾区地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

  • 2:高昂的住房/生活成本和拥堵的交通是一个负面影响

  • 3:全球其他大都市圈的创新集群将会与湾区激烈的竞争

  • 4:经济不平等的现象需要干预

  • 5:自动化全球化取代现有的工作岗位,需要有新的工作形式来提供就业机会

有了前提,在经济板块又可以分为两个关键的不确定性——
  • 1 - 湾区经济会继续增长吗(growth)?

  • 2 - 以及湾区经济不平等的现象能否缓解(equality)?

首先来看Growth。在经济增长方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地区的发展以及发展方式呢?这或许可以逆向问一个问题:什么可能会导致湾区经济的衰退?
答案是,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可能是没能为就业增长提供足够的住房、基础设施交通跟不上、政治倾向以及移民政策对移民不友好——因为湾区的创新力根植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人才将流向其他的创新中心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还存在的威胁是,一部分高利润的公司推高了在此地生活的成本,不成比例的抢占人才份额,挤压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如底特律跟匹兹堡一般,大公司抢占了所有资源,但不料环境改变,公司适应不了变化,城市也随之衰落。
湾区还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领域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创新机会在哪里?湾区将会继续引领技术前沿吗?新技术将会如何改变全球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工作方式?湾区现有的人才/技能是否能适应未来的产业变革?远程工作变成主流,如果现有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湾区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就业机会是否将顺势转移到其他地方?

从1990年,湾区工作机会的变迁


在不平等Equality一议题上,同样有这几个因素的关系很大:
由于全球化与去工业化:据以往的调查发现,湾区中等收入人群一直在降低,整个美国的情况都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化与去工业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替代了低端就业岗位,全球化让低端就业机会转移到了海外。
与此同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让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机会,从而从事高端岗位的工作。
全球化与自动化的大势不可挡,那未来湾区是否能发展新的产业机会,为中产提供工作机会?是否能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工作技能的人,才能胜任这类型的工作?

最富有的1%的人群财富占全社会财富的百分百

接下来就是分析行动,这包括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以及可控的因素:
不可控的因素包括:美国的移民政策——会更宽松,还是更严格?贸易方面美国会往更加保守,还是继续拥抱全球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将会如何?政府将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来帮助失业的人们?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新产业,新机会取代现有产业?
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行动而塑造的改变,包括:
建设足够的住宅;能让公司用负担得起的合理的价格增加就业机会;升级学校系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去拥有未来所需要的工作技能;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制定更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台干预措施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投资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上;为新经济所出现的零工工作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安全保障措施。
这两大关键性不确定因素放在横轴与纵轴,加上分析出来的行动,便也形成了以下4种情境:

另外三个不确定性:住房、交通、物理空间形态也是同样的分析思路。我们简要说一下。

住房维度


住房可能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没有之一。住房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以及文化价值观。假设住房的需求一直维持在高位,且联邦政府又不会启动大规模的住房补贴资金。

各大都市圈的房价中位数
于是,在住房这一大的不确定中,又可以分为两个不确定性子项——
住房供应与住房补贴。
关于住房供应是否能满足需求这个问题的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是政策,湾区对住宅的建造方式与地点的规定非常严格,很多城市现有的政策吸引不了住房开发商,加州的环境法规让住宅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而且,现有房产的居民希望供应量维持不足的状态,这样能够稳定住自己的资产价值。
另外,建造技术的发展是否能降低成本?人们的的住房偏好/文化是否能改变——比如住在多层,而不是大house里。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影响供应量。
很多发达国家政府都会出台补贴。因为人人都有低谷期,如何为陷入困境的人建立安全网?住房补贴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政府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补贴,以及出台怎样的补贴计划。
这两大关键性不确定因素放在横轴与纵轴,便也形成了4种情境。

交通维度

公共交通是湾区是弱项——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湾区的“郊区特征”非常明显,低密度、低连接、服务商分散等愿意导致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有非常多不便。加之多年来,湾区并没有“用心”投资道路网络,问题日积月累,导致现在需要的维护费高达10亿美元计。
SPUR认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拥堵问题以及交通效率的问题,那么随着其他城市创新热点(比如波士顿、西雅图、深圳等地)的发展,湾区将会丢失掉部分竞争力,在吸引产业与人才上显露劣势。
面对交通领域,也有几个假设前提:自动驾驶将会大规模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继续改变出行方式;在城市内使用汽车的需求量将会比郊区要低,以及公共交通依然是最高效运输的方式。
同时,交通板块的不确定性将分为两个关键的不确定子项:
第一,城市规划是否将会更紧凑,适合步行,还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第二,在投资建设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力度是会加大还是降低?
一项非常重大的影响因素是技术:
虽然不能确定自动驾驶会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得到普及,但毫无疑问的是自动驾驶将会改变城市规划,就像百年之前汽车的普及对城市的影响一样。
一种假设是,如果出行变成了公司提供的服务,就像滴滴打车一样,这将大大的解放城市当中的土地,用于建造更多的人行街道、商业区域、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所。但如果自动驾驶还是以私家车的形式存在,人们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车内,往更宽阔、舒适的乘坐体验上走,那么对道路的需求将增大,城市的蔓延将会更为普遍,可能的拥堵也会越来越严重。
接下来是分析可以采取的行动的领域,以及不可控对此板块的影响,进而形成4大情境:

城市肌理维度

二战之后的政策导向让湾区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郊区蔓延式”的城市形态——交通不便、住房不足,密度极低,新的开发极难;即使现在湾区的人口规模只不过区区600万,但由于开发形态等原因,区域的人口的承载力也接近其极限。如果一个地区不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不能解决“增长”问题,对持续繁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假设湾区将继续增加人口,假设大家都更愿意住在地段好的位置。
如果未来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及产业,那势必要扩大城市的规模。那如何做?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向外扩张,要么向高密度进发。
向外扩张已经在发生了,很多湾区新入在九县之内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发展空间,正在向边缘外溢。
而高密度需要政策工具,需要长时间的多方政治诉求的博弈。
这两大因素也造就了四种不同的情境:

在分析这4大不确定后,该报告还提到了两个更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与联邦政府政策——这一部分不做赘述。毕竟国情不同,对于我们来说,政府政策是首先会重点研究的领域,方法框架已经积累地足够多了。
在所有的分析完成后,SPUR构建了4种情景:
四种未来情境是由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坐标轴中的四个象限,分别被命名为“西部锈带”、“碉堡湾区”、“封闭式乌托邦”和“新公民愿景”。

情境1

封闭式的乌托邦Gated Utopia

经济繁荣+社会排斥

2070年的湾区继续保持其创新中心的地位,美好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但只适合那些能负担得起的人。

到达情境1封闭式的乌托邦的路径
最重要的一个决策是实行“强者生存”策略,同时湾区碰巧仍然引领着技术前沿,经济继续繁荣。
富人在湾区的生活相当美好:这里的住房价格非常高,住房数量长期维持不变,但如果你不是富有到一定的境界,你是没有办法负担起在这里的生活的。由于很多工作都已经自动化,所以服务员比以前少了很多,能生活在湾区的都是精英。公共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因为富人不需要。


境2

碉堡湾区 Bunker Bay Area

经济衰退+社会排斥

最富有与最贫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当中。湾区分裂成以极端不平等和社会隔离为标志的不同派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极低,资源稀缺,使得所有人生活在高压力、低满意度的状态中。

如何到达情境2碉堡湾区 Bunker Bay Area
当经济增长的时候,一切将会被繁荣所掩盖掉,但是当经济找不到新增长点而开始衰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到位。这时候,所有的矛盾都会暴露出来。首先暴露出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无家可归者,富人将会死守自己已有财富,利用技术将各个阶层物理分开,湾区将慢慢的失去生命力,变成一个充满憎恨,歧视的地方。


境3

西部锈带 Rust Belt West

经济衰退+社会融合

反商业的情绪在2070年的湾区占主导地位,导致企业撤离,经济停滞。那些仍然留在湾区的居民使用替代性经济体系生活,但难以满足基本需求。

情境3西部锈带 Rust Belt West的到达路径
湾区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激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让企业的运作成本变得极高,比如最低工资,雇佣条款等,初创公司在这里难以生存,必须到其他的地方才能活下去。公共财政的负担越来越重,对在这里生活的人的征税也越来越重,这也让人才不断的流失。
虽然湾区更包容了,但人才与公司的流失让地区失去活力,经济陷入停滞。

境4

新公民愿景 A New Civic Vision 

经济繁荣+社会融合

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加上对我们解决共同挑战的能力的信心,极大地推动了2070年的湾区发展成为所有人的机遇之地。

如何达成新公民愿景 A New Civic Vision  New Civic Vision:
通过改变相应的(土地、住房、交通等)政策法规,湾区能够容纳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公共财政能够负担得起更高质量的交通体系助医疗跟教育系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顶尖教育资源。
同时,那些硅谷的富人们能作为慈善家们反哺到社区。
企业在效率跟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与高工资,并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形式跟生活方式,诞生更多世界级的创新。

好的,报告我们就带大家看到这里。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说到,硅谷是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样板,公民社会外在的表现有这么几条:“经济繁荣、政治自由、文化昌盛”。因为硅谷繁荣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才的聚集,因为资金会跟着人走,技术也是人创造的。大家愿意到硅谷去,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钱、环境好,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文社会的环境。

任何地区有需要对未来有所想象,打造共同的愿景——未来都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取决于当下的行动与选择,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会更美好,而是要今天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TOP读者群成立啦
欢迎扫码加入






更多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
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
人才招聘 - 柯女士:1381793388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