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育读本·大咖说丨李力加:审美感知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少儿美育读本·大咖说丨李力加:审美感知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专访

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近年来,国家对于美育日益重视,尤其是“双减”政策和艺术新课标的颁布。您刚刚出版了《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一书,您认为“新课标”颁布后,美术课堂将有哪些改变?如何用“双减”带动“双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李力加:新艺术课标美术课,围绕核心素养本位主题单元教学目标,探寻美术课如何落实学生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大改变,超越了原有“一课一练”、以及“单课时教授某个美术知识点”的目标站位,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实践,走向由“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构成的整体目标体系,从以往低阶位美术知识内容取向,走向高阶位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立意取向。


“新艺术课标”立足培育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价值旨趣,追求美术课堂体验性学科实践,学习目标结果锚定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新课标教材尚未推出之前,教师要参照新艺术课程学段目标与学业质量,对老教材内容加以筛选,明确“做中学”艺术实践体验活动。如,整合某教材单课时美术课内容,确立单元主题:“稻花香里说丰年”,从艺术课程美术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出发,确立每一阶段教学目标。主题一:稻田里的秘密,主题二:米粒变身记,主题三:粒粒皆辛苦。大任务:水稻的生命生长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为什么说水稻的生命生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统筹“新艺术课标”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思考主题单元的美术知识内容到底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也就是能够应用美术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主题单元推进时,在跨学科迁移过程中,增加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参加社会调研、考察活动、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自然实现“双减”到“双增”的转变。



 


张丽雅 8岁 儿童画童谣《下雨哩》
李力加辅导(中国美术馆藏儿童画)


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应持怎样的理念?艺术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李力加:艺术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契合。艺术史本身就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史。儿童艺术教育不能单纯依据学院美术学科体系的国、油、版、雕、以及设计等来架构课程内容,儿童艺术教育需要回归艺术发生的本源,来思考和构建艺术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因为,艺术作为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情感方式、文化习俗得以传承的基础,它是贯穿人类生命生长的一种社会存在。从远古时代工具、陶器的产生,围绕原初人的生存需求发生的造物活动,创造出早期的艺术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艺术更多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艺术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明传统。在儿童的艺术教育中,并非是低水平“模仿性操作”行为,更重要的是培育儿童个体情感体验与思维感悟的深度水平。对艺术课程美术课学习过程儿童个体视觉感知水平的差异性内涵进行综合评价,考量艺术课程美术课的育人效度,这是长期以往儿童艺术教育所忽视的本质。艺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以审美感知激活每位儿童个体的创造性潜能,启迪儿童身心整体感知觉发展,陶冶和提升儿童的审美情操。


儿童期的美术体验活动,是每位儿童视觉思维发展、审美感知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在小孩子的童年和少年阶段,以美术的方式启发引导其感受大自然生活世界,关注植物、动物、人类等生命活动,观察身边细微事物现象,儿童期的艺术启蒙与美术实践体验活动,直接影响小孩子对大自然万物和生活的感受力水平,影响其潜在创造力、自主表现与表达能力,同时,美术活动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美术陶冶儿童身心整体的感知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所形成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在多元文化发展下,儿童艺术发展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李力加: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下,儿童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其一,套路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用成人美术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表达,这是抑制儿童身心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潜能释放的根源。其二,利用艺术教育对儿童进行商业化、功利化的过度技术训练。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其形态语言的建立与构成,依赖于儿童个人主观意志。儿童心理、生理、意识、认识、思考等一系的形象化思维与表达,促使儿童在这种形象化思考中,并不只是对生活物象客观的思考,也不是对自然物态“简单的摹仿”与“再现”,更多是带有主观意念的自我表现。因而,儿童的美术表达是儿童内在情感通过形象化思考所形成的外在反应,这包括儿童在所谓“转型期”年段所画出的某些“写实”作品。注意,儿童在写生时所表述的形态与成人美术的“写实”表现有着本质区别。


“新艺术课标”美术第一学段确立“造型·美术”,关注儿童期小孩子身心发展心理、生理特征,倡导以游戏性美术活动的幼小衔接,改变以往用成人美术知识技能的单一训练,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制约。在游戏性美术活动中,儿童最为动人的地方,在于他们切身体验了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身心投入的热情、持续的耐心,独有的表达方式,是最为珍贵的。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年龄阶段,都应该淡化直接传递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灌输式教学,要以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美术的发生和创造,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潜能。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伴随每一个人生命自然生长的精神活动。儿童的美术表达,是每一个人生命发展中的阶段性成果。“形”,是普通国民认识理解儿童美术,评价儿童美术的一个关键概念。围绕着儿童自主造“形”所引发的思考和问题探寻,涉及到如何落实以美育人目标。美术活动中,教师需要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实现自己梦想和愿望的机会。唯有强化运用视觉感知方式改变学生既定思维的美术实践活动,才能给儿童带来成功的快乐,想象、探寻未知领域的痴迷。


 


薛金炜(江苏省小学美术教材副主编)


请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和引导儿童绘画。

李力加:绘画活动中,尊重儿童,保持儿童的天性,不被成人美术的学科知识技能体系所抑制和禁锢心灵,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否保持创造力的认识、思维基础。唯有充分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释放出的潜在能量,不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中强行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不在儿童期的几年中过度地消费儿童,方可以让儿童从思维的禁锢中走出来,拥有自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儿童自发的造“形”表现,是由“图像识读”(感知),引发“自由手绘”(表达),涂画的某图或塑造的某物,由本源的“发想(创想),构成“塑造”(造型)的“主体表达”,这一整合性活动,实现儿童的人格涵养、生命本体感悟、文化理解的目标。一个孩子,在经历了9-12年的基础美术课学习之后,能否还保持着符合他们年龄的天真烂漫,或是保有童心的生命状态,是一个国家国民素养能否应对未来时代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纯真(单纯)、质朴、真实、意志力、专注力、坚忍不拔、趋异性思维……这些品质经由美术教育是能够形成的。


理想的、终极的艺术教育活动,是以感受与体验过程性评价,作为儿童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监测点,不能被学校少部分学生的美术社团活动及作业展示成果所遮蔽。



 


重庆童心小学“校园的水稻”单元课程


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

李力加:当下及未来,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儿童的眼睛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儿童艺术教育,需要强化对儿童视觉感知习惯、视觉观看价值判断力的培养。“学会感受”,是实施难度最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培养儿童的视觉感受力,构建儿童视觉文化价值观,是实现面向人人美育目标的本质要求。儿童具备何种视觉感受力,决定了其在感受生活世界的时候,能够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眼睛(思维)特别关注什么、又会自然忽视哪些?以美培元的润泽,体现在儿童把握视觉符号语言系统时,所呈现出的特点和程度水平,这是难以综合评价的儿童内在审美素养。作为未来公民,儿童面对千变万化的视觉传达信息化世界,自己生活周围“视觉图像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儿童个体视觉感受、认知、体验、理解、想象、联想、决定、行动关系与方向,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美术课学习中,所给予儿童的视觉符号语言系统把握水平密切相关。


唯有那些懂得视觉审美道理、获得审美感知素养的儿童,永远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后人工智能时代,唯有独特的人性光辉是难以被数字科技估算的,唯有儿童个人的思维方法和独特创造力是无法被智能技术所复制的。视觉审美感知体验令儿童精神自由,令儿童人性圆满,能引领儿童创造性地看待生活世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孩子,你凭什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替代”? 在持续的美术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视觉思维!当儿童在美术文化滋养下,在面对生活世界独特的视觉感知觉激发下,心中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它的美会展露出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当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此时的儿童会变得特别坚强、同时也会变得非常温柔,这就是美术文化、万物及生活世界给予儿童内心积淀的力量。

 编丨lis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