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境——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山之境——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展览讯息

主办单位:宁波美术馆(宁波画院) 北京画馆

学术主持:李宝林 薛永年

策展人:于效祥 周建平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

参展艺术家:李宝林 刘曦林 郜宗远 徐义生 程大利 龙瑞 李庚 许钦松 周尊圣 张彦 王海鲲 陈映欣 王世利 方向 朱卫新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4日—12月11日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东钱湖馆区(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环路南路555号) 

展览咨询:15510442853

  李宝林 灵光 65×68cm 1995年


文/薛永年

本次举办的当代中国山水专题展,是作为之前成功举办的“花之魂——当代中国花鸟邀请展”的一个姊妹展。 

  刘曦林 天山情 54×60cm

  郜宗远 秋 36×34cm  2019年

  徐义生 佛光普照 68×45cm 2021年

中国艺术从两晋开始探索一条表达心灵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作为人的语言是重大发现。魏晋时期的宗炳虽是从哲学的超越上确立自然山水的审美观念,但是士人与山水文化的结合,从此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主脉。宗炳的“卧游”一说,以山水画替代山水,使人获得心灵的安顿,在明清时期影响巨大,几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代名词。宋元文人山水,将魏晋士人山水觉醒的审美意识进一步深化,呈现出人面对宇宙表达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从魏晋到宋元,是中国文人山水规范意义确立的时期,静寂成为传统文人山水标准的审美特征。到了明清,文人们在山水中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识,个性化是此期文人山水的特征。中国文人山水静寂的传统,不是断裂,而是重生。因为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普遍明白,传统一味的重复,只能是衰落,因而在传统文人山水静寂传统的发展中,明清山水以多元的面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程大利 山水之三 66×33cm 2018年

 龙瑞 山乡霞起 136×68cm 2020年

  李庚 山水三 68×68cm 2022年

  许钦松 秋林雾初开 83×76cm 2013年

  周尊圣 大美天山 97×60cm 2021年

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审视和反思。境界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标准,从魏晋到明清,每一时代独具敏感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反思,推进着中国山水画观念的变革。当绘画还在讨论形似与不似问题的时候,五代的荆浩第一次提出“图真”说,将中国山水引向了追求艺术真实的根本路径上来,之后的每一代画家的创造都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化。北宋郭熙和苏轼提出的“诗画境界”,元代倪黄代表的“静寂境界”,让中国山水画境界思想得以全面的确立。笔墨简淡,意蕴深微的山水画,以简淡之中的真意探求,让中国山水在境界创造的道路上,几乎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清山水对真性问题的自觉反思,让山水传统展现出新的创造力。而承继明清而来的当代山水,时代的变迁以及思想的震荡,呼唤新的创造成为新的使命。在山水画领域,有关意境传统的重新审视,甚至对我们民族意识的深入理解,都是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机遇。我们的这次山水展览即定位于此。

  张彦 不夜之港 138×34 2019年

以新的形、新的色来写我们的民族性,这是中国山水境界的灵魂,也是中国人感受世界独特的方式。只有读懂山水,才能读懂我们自己。基于此番思考,本次山水展览,希望在艺术之真的境界追求上,在艺术与心灵的感知上,将中国山水传统潜藏的艺术智慧揭示出来;以新的反思和发现,透露出当代山水画变革新的趋势。

  王海鲲 墨海家山系列二 136×68cm 2022年

  陈映欣 三 46×35cm 2022年

  王世利 春 136×68cm 2022年

  方向 云 247×123cm 2022年

朱卫新 夏地村 34×46cm 2022年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编丨hjx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浙江省政协系统书画作品展开幕
嘤其鸣矣求友声,20位书画印兼修同人80件作品汇聚西泠
少儿美育读本·大咖说丨“自然美育”+“野蛮生长”让我保持直觉和兴趣
抬高古琴身价的“鼻祖”竟是苏东坡?丨文人画背后的古琴逸事
拿起画笔,描绘最美“浙”里
纸上作品如何展示
鉴赏巨眼谢稚柳:窥探笔墨流变 修定画史脉络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