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双林寺这尊拧成麻花的明代彩塑,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陀菩萨”,“明代彩塑的巅峰之作”,获得雕塑大师罗丹盛誉,载入《中国美术大全》。
而它,只是山西平遥双林寺2052尊彩塑中的一员。
自在观音、最美罗汉、韦陀菩萨……它们美得如此纯粹,仿佛造物对双林寺给予了毫不吝啬的纵容。
山西彩塑为全国之最,而双林寺独占五分之一。
它与镇国寺通常被塞进平遥古城一日游,成为匆匆旅人的猎奇之旅。
但喜爱文物的人,可以在这里待上半天,在落日余晖中与诸佛像对话。
.
天下第一韦陀菩萨
寺庙中的韦陀菩萨,常塑以为实用,而少有艺术气息。
但双林寺千佛殿中这尊显然不同,柔中带刚的身姿、双重性格的冲突与“不动之动”的气韵,使得它超脱于呆板的塑像而跃入艺术的殿堂。
海内外学者赞誉它,“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之略。
这尊彩塑最大的特点,被概括为“不动之动”。
韦陀下身站立稳定,重心立于左足,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符合佛教立像的特点的,但也极易显得呆板。
为了在这样静态的基础上营造出动势,明代匠人下足了奇思淫巧。
首先,与下半身的呆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身夸张的转动幅度,且左手(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向上伸出,右臂握拳向下,腹部突起的兽面纹向前伸出,均使得整尊塑像上半身造型异化扭曲,这种艺术夸张带来了极强的动感;
其次,韦陀头部转向右侧,可眼神却不合常理地望向左侧,这种夸张的对比,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故事感,似乎菩萨遇到了突发状况,正看向什么运动之物,意欲呵斥制止;
再者,塑像整体由左手、右臂、足部构成一个倒三角形结构,这种形态在结构上是极不稳定的,却进一步增加了整尊塑像的动感与流势;
此外,繁复的锁子、坚硬的铠甲、冷峻的兽面等刚毅勇武的元素,与顺滑飘逸的缎带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立于像前,似已瞥见因微风拂过而飘飞的衣褶。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对这座彩塑的动势给予了生动而贴切的评价:
“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
关于这千佛殿,还有个隐藏的小秘密。
有人说,千佛殿彩塑只有五百余尊,名不副实。
然而仔细观看,千佛殿北壁下方两侧开有小门,还有佛正源源不断地“走”进来。
还未得进入的佛有多少,谁知晓呢!叫它千佛殿,不为过吧?
.
好的彩塑,常会令人惊叹叫绝。
而罗汉殿内这一尊,竟让我愣了神,只是呆呆地望着,相对无言,却似有千言万语。
这十八罗汉神态之生动,完全摆脱了大部分寺院塑像平实呆板的风格,似为每一尊罗汉赋予了特殊而隐秘的人格。
他们有的生得胖,有的虚弱病态,有的似醉非醉。
而最传神的是左边的第三尊,阿氏多尊者。
圆润的僧帽、圆润的“双下巴”、圆润的肚子,这尊几无棱角的罗汉本该充满喜感,却以略显犀利的眼神为这份圆滑补上了一角隐蔽的刚劲。
这样的对比,为他赋予了浓厚的神秘感。
他在隐藏什么秘密吗,亦或是发现了什么而在思索是否该对佛祖如实禀告?
袍袖与膝盖处的云气纹与龙纹,灵动飘逸,使得原本岿然静坐的罗汉富有灵动的生气。
这样的动静结合之势,堪称精妙绝伦。
.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有一座渡海观音,这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静中有动,暗波汹涌。
大雄宝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色泽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东侧千佛殿,悬山七开间。
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除韦陀菩萨外,主像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
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
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
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
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这众多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构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
.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
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
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
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
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
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
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以文字温暖心灵,以色彩阅读世界。
《龙门石窟|我看到坠落1500年的繁星亮起》
《西子湖|一汪水,一汪岁月》
感谢你的阅读。
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1月14日晚上18点开奖,一共188元,18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