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长恒
01.
写生基地的艺术圪塔
李圪塔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董封乡,晋豫两省交界处。村庄地处云蒙山脚,山南水北,建筑群落在浅山地区沿东西向道路展开。建筑风貌极具山西传统地域特色且保存较好。
▲李圪塔村改造后鸟瞰 © 战长恒
历史感的古建石雕、浓厚的风土人情与独特的风景地貌,使李圪塔村成为众多艺术家与艺术系学生的采风之地,每年已形成5000人次的写生规模,画家、艺术生的到来,为村里带来人气与活力,为此村里成立了艺术写生基地,形成了村庄内宝贵的第三产业。
但是,能结合文化艺术以及旅游的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街道环境有待提升,历史旧院、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有待充分利用。
▲更新前艺术写生盛景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新修建的太行1号旅游公路沿村南侧通过,使交通便利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成为村庄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由此拉开了针对在地性产业资源配套和旅游资源配套为双重目标的乡村改造。
▲村庄西侧入口空间 © 战长恒
02.
克制性设计干预
乡村改造更新是容错度很低的脆弱地区。历史遗留的乡村格局和功能用途,其长久存在的心理影响力和习惯化的物质活动的合理性犹存。
李圪塔村一街(Main Street)两带的村内格局清晰,街边一层皮为公共建筑,第二层为四合院私宅,功能板块明确,仍旧合理。所以,对于规划适合最大程度保留格局,以最低的动作达成靶向改善,是产生出克制性规划的出发点。
▲公共设施沿主街分布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03.
针灸式刺激,新与旧的交融
克制性设计干预的理念,不是整体刷新,甚至也不是建筑单体的面貌刷新。不论外来观察者的审美情趣如何,刷新总是容易倾向于干预过大。
▲剧院魅影改造前后对比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战长恒
对于格局保留,就比较容易选择对建筑选点的“针灸式”刺激;不大拆大建,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的改造更新;街道风貌不大量刷新也不大量做旧,新与旧交融呼应,建立熟悉而陌生的感觉;乡土的环境、材料、风貌特色与现代的技术、工艺、设计手法相结合。
▲村庄西侧入口空间 © 战长恒
04.
精准性有机微更新系统
针灸式刺激倡导使用小规模的精准干预,以少量重要节点——剧院魅影、美术馆等——带动周边更大范围,以至促进整体系统的改善;是在一个协同的视角下,分步提升的改造策略。所以节点的重要性首先是产业与经济的提升能力打造,其次是建筑设计对于产业建立和提升路径的承载合理性,再次是使用人群及传播受众的精神共鸣度。
▲重要节点针灸式刺激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村西侧入口节点空间更新 © 战长恒
目前村庄一产薄弱,二产缺乏历史传统和“无中生有”的资源,但是当下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美术写生基地,人流稳定充沛,大多数为在校学生及青年教师;由此发展出少量成熟艺术家定期来此采风,交流办展。衍生出少量建立在这个传播面之上的观光旅游。
▲总体设计草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更新设计沿村庄原有主街展开,于主轴线中选择 “起·承·焦·展·借·联”的节点,在保留街道空间尺度与风貌的前提下,合理衔接有节奏的落地化再造,对不同要素、主体的带动与统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性操作,形成有效精准性干预,建立有机微更新系统。
▲村庄整体功能序列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系统节点起于村庄一头一尾,结合已有建筑建立村庄门户标志;村口广场与农田景观承接门户,留住乡愁记忆;剧院魅影(影剧院)形成公共核心区;沿1号公路沿线打造民居风貌,展示乡村新风貌;砌坝蓄河,建立亲水平台,借水打造滨水活动区;联系河流北部的山岭村落与河流南部的自然山体,跨河登山。并沿带状的主轴两侧布置主要产业功能区,包括艺术写生区、艺术工作区、艺术教育核心区、公共核心区、艺术康养区,形成空间与形态、功能耦合的功能序列。
▲美术馆空间 © 战长恒
05.
场所再生&文化振兴
在传承中创新,传统的文化、时代的象征、集体的记忆,通过在建筑艺术中传承文化内涵的传承性设计,实现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再生。
公共空间,曾是乡村交流建立感情枢纽的主要载体。通过“场所再生”公共空间,提供可睹之物,显山露水,房前屋后;重塑村庄的凝聚力、文化特质、故乡惆怅,实现外来者与当地居民的情感共鸣,达到“文化振兴”的目的。
▲剧院魅影院落夜景 © 战长恒
邻近村庄西侧入口区域原本就是村内担负镇一级公共功能的重点公共空间,沿着村内的主街,在北侧有曾经的村委会、商铺,南侧有旧日的剧场影院、粮站供销社。显然这里是曾经的村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中心。
设计中,建设可供今人重走故人之路的那些街头巷尾,建立还能够让现在村民与外来艺术家一起共存,继续发生交流的公共空间,如保留整顿沿街古老商铺门面房及门前晒太阳平台,在其对面改造咖啡厅、酒吧、艺术沙龙等。
主街北侧的旧有门面房,稍作整饬,门窗构件评估,应不换尽不换,门前平台保持旧貌,不做更改,不追求不需要的精致。
▲更新后的艺术家商店 © 战长恒
06.
空间承载,产业提升
6.1 废旧影剧院改造的艺术沙龙
主街南侧原有电影院已经大半都坍塌,唯余街边放映和办公的三层小砖楼,对此街面建筑也是加以修缮,立面不做重新构筑,不刷新其建筑气质。
坍塌的观众厅仅保留其外墙现状,将观众厅视为内院广场改造,在其中设置架高于地面的数个椭圆形层层叠上的艺术沙龙空间,交付给来此的艺术学生与教师的日常教学讨论。原舞台也坍塌了一半,进行了安全加固改造为四个舞台民宿,对内面向观众厅艺术沙龙,对外面向南侧河道与山景。
▲剧院魅影设计示意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剧院魅影 © 战长恒
▲剧院魅影-椭圆形艺术沙龙 © 战长恒
弃的山村影院,旧貌犹存,功能全变,外貌仍是当年外貌,内里变为彩色椭圆层叠的玻璃沙龙,在朝阳和落日下,旧砖包裹着院中若隐若现一角的彩色椭圆玻璃梯田,在晚上,舞台民宿将此地变为了一个小型酒店。使得公共区域的使用从单纯的白天时间延伸到夜晚,提供了全天候业态服务。
▲艺术沙龙室内舞台 © 战长恒
6.2 改造原有粮站,提供产业支撑
紧邻旧影院东侧是一座条形废弃供销社粮站。当地艺术培训机构需要一处大空间展览与艺术生集中上课培训与集体作画和测试空间,故结合剧院的艺术沙龙功能将此粮站改造为美术展览与多功能厅。
▲粮站美术馆主入口 © 战长恒
保留了粮站原有条形旧有建筑,并且按照这个旧有建筑条形范式母体重复其肌理,进行加建,形成连跨双坡屋顶大空间展厅。原油粮站立面以及门洞造型保留成为展厅内部隔墙,外墙材料延续红砖风貌,在建筑入口位置用少量大尺度钢结构金属网的新语言加强双坡形式,贯彻熟悉与陌生新旧共存。打造“粮站艺术培训基地”。
▲改造后的粮站美术馆 © 战长恒
▲美术馆室内 © 战长恒
旧影院与美术馆的改造按照设计的气质表达命名为“剧院魅影”,成为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的视觉昭示中心。保留老格局老立面,加强新局部,植入新业态,在原基础上重建乡村公共交流,重拾乡村记忆、留住“乡愁”。
▲剧院魅影鸟瞰 © 战长恒
6.3多功能活动工坊
▲艺术家交流多功能空间 © 战长恒
07.
先锋乡村,创作修行
建成使用后的一年多来,本地自发依照此项的针灸小节点提升策略,继续延伸街道其他部分节点的景观改造。功能的植入,空间的改造提升得到了艺术培训机构与其学生群体、到访艺术家的欢迎,热度逐步提高,写生人数逐步上升。同时,新增的民宿餐饮等功能,既满足了写生人群的需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在此改造美术馆、展览馆中,举办了多次艺术家展览和集会。助力推动了地方的文化内核传承与产业、人口、经济重新聚集的协调。
▲举办艺术展览 © 战长恒
项目图纸
▲剧院魅影首层平面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剧院魅影西立面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剧院魅影剖面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粮站美术馆首层平面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粮站美术馆南立面图 © 北京水木清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