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横版全屏视频
90后夫妻王美超和宋帅
都是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长大的,
对山村生活很是怀念与喜爱。
2019年,他们意外继承了老家一处破败的小院,
拿出多年工作积蓄进行改造,
想为家人和朋友打造一个聚会场所。
和一个集影音、餐厨于一体的超大公共空间。
7月,一条探访王美超和宋帅的理想山居。
责编:陈子文
美超和宋帅在村中
王美超和宋帅是大学时相识的,两人都出生在北京西郊的小山村里,相似的成长经历让他们一拍即合。
“我们关于村子的记忆都特别美好:和小伙伴爬各种小山头、玩沙子、捉蜻蜓、河里玩水,每年山上果子熟了就去摘杏、采桑仁……心里一直很是怀念。”
小院原始的模样
宋帅家大约100m²,真正房子占地只有80m²左右,被压缩成一窄溜,剩下一块4m×5m的小院子。无论处于室内还是院中,都感觉拥挤闭塞。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门窗为木结构,窗户就是纸糊的,冬天漏风冻得睡不着觉。
2019年,宋帅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离开,小院空了出来。俩人便决定把几年来工作的积蓄都拿出来,拼拼凑凑出了100万改造费用。
成直在附近村设计的“台上之家”,夫妻俩去过后非常喜欢
2021年,夫妻俩找到了已经在京郊山村改造过多套老房的成直。两人尤其喜欢他设计的台上之家,反复嘱托自己最期待的就是能拥有一处类似的可以在高处看风景的平台。
只有让房子向上生长,人们才能与周边发生对话,感受到山野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
房子“长上去”的过程演示
最初,成直特别希望能保留砖木结构的旧有房舍,在西侧搭建一个两层加露台的新结构与老房子穿插在一起。但如此一来室内空间就被切得很细碎,好像在梁柱森林的夹缝中生活,只好作罢,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原来的石头做了院墙。
这样,外观上看好像是一个房子摞在另一个上面,两个坡屋顶互相搭接在一起,在高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
不过,房子在村中并不显得突兀。“坡屋顶,一是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式,二来也在表现一种向后退却的姿态,一抬头不会有一个庞然大物压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改造后的院子虽然面积、布局和原来一模一样,感受上却开阔了许多。
因此,在如此小的地块,成直做了一件反常规的事情:牺牲部分空间,设两条独立的楼梯——一条是常规的从一楼去往二楼,但只联通三个卧室,另一条则直接连接一楼客厅与三楼的露台。这样,公共与私密空间完全分隔开来。
两部楼梯构造示意
“最开始也有担心会不会太复杂了,但是真正使用起来才发现真的很方便。尤其是很多人来的时候,有的人想早点休息,剩下的人也不用担心打扰他们,可以继续玩闹,”美超说。
暴露在外的屋梁展现了西边房子原来的层高,除此之外空间内没有任何阻挡物
▲
房子的西侧和北侧之间本身有一个70公分的高差,成直灵机一动,将其化解为了三个大踏步,既可以当作一个下沉的客厅区域,也能变成电影院似的上下排座椅,夜晚大家可以在这儿看片、唱K。
▲
天花上,构造的缝隙都尽量做成透光的开口。不经意抬头,也能看到窗外的远山。
白天把天光引下来,夜晚屋里的光也能照出去,尤其是天暗下来的时候,屋顶的金属板泛着冷光,屋内的木板又将暖光透过开口反射出去,冷暖的对比别有一番味道。
逼近极限的尺度感是这个房子的另一个特征,体验十分有趣。
大的坡屋面将二层的卧室压得很小,只能又长出两个壁龛样的块体,把床对应的位置拓展出去。“好像睡老北京土炕一样。”
增加的体块,也给三楼的露台拓展出额外的面积,产生出自然的分区,一块做烧烤,一块泡茶,一块是观景台。
灶台旁的小门通向藏在旋转楼梯背后的储藏间
楼梯口的一小块空间被利用起来做成洗漱区,台面连成一个整体,门定制成L型,正好咬合台面:打开时宽敞、体面,关上后私密性也可以得到满足。
两坡的屋面加上村里限高的要求,造成了露台是一个三角形、被压得很低的空间。成直将风景不好的方向全封住,做出一长条沙发,只留下一面观景,更像是一个瞭望台。
“我们其实挺反对这个做法的,觉得压迫感会很强,视线也不开阔。但是完工之后这里反而是最惊喜的地方,它的包裹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好,一上来不自觉就会坐下来,望向远山和天空,”美超说。
宋帅带着母亲和朋友在露台烧烤
宋帅是一名火车司机,平时在城里上班,只要休息就会带着家人、朋友来山里的院子:在露台上烧烤喝酒,喝茶聊天;天气好的时候就去爬山,俯瞰整片谷地;周边的小溪都特别清澈,捉些小鱼小虾回来做着吃……
美超现在是自由职业,平日里和老公住在五环外64m²的小公寓内,没事就喜欢往村里跑,一周要回来三四天。一进村口,一会儿看见爷爷在种地,给她摘果子吃,一会儿碰上奶奶在遛弯,和她唠会儿嗑,特别热情地邀她去家里吃烤鱼。
夫妻俩回村,一路和每个碰见的村民都要聊上半天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去城里打工了,年轻的小两口回来之后老人们都特别高兴。“他们生活的圈子就是那村里,其实特别渴望能和年轻一代接触,听他们讲讲外面各种各样的事情,或者就是教他们用用手机也好。”
回村后的生活日常
“回村这半年,我发现其实农村很多宝贵的资源都被浪费掉了。每个人都守着个大院子,有好几亩地,但都年岁已长,也不知道怎么利用。很多都是种些蔬菜水果,多到吃不过来最后都烂在地里,很可惜。我现在就希望通过自己的网络知识,来帮助大家把这些资源向外推一推。”
谁料房子造好后,大家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谁来都觉得好看、舒服。
“我们的房子像是一个样本,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居住可能。现在每天就很多人过来找我支招,想把自己的院子也好好改造一番。”
点击图片进入一条小程序查看:
建筑、景观、室内、艺术领域精彩视频
![]()
本文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tv)
景观、建筑、庭园、文旅、规划等专业好书
点击海报查看:100位大咖分享、20门课程
海量视频在线观看,景观设计师充电必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观周”(ID:Landscape-zho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