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90年代厂房改造成IT科技园区 / 为至工作室

上海徐汇90年代厂房改造成IT科技园区 / 为至工作室

   
 
几年前在M.A.O.,我写过篇推文,讲述了漕河泾是码农的天下,如何在其中找寻不一样的空间氛围。这一次,与漕河泾更近了一步,直接深入到漕河泾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在高楼林立的开放式园区间穿梭,咖啡店很多,也很容易迷路,方盒子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体系识别性不高。车开进了办公区,居然有停车位,这不是偶然,后来每次开会都有车位停。这的问题在设计后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本次改造项目是一组厂房建筑,作为酒店使用了很多年后,被收回改造。三栋多层建筑围合而成,院落不大, 但在徐汇区这样的核心区,也算是相当稀缺的办公资源。外围道路绿化很好,以至于在街道上很难完整的识别出建筑的全貌。内部的道路比较狭窄,停车位也不多,加建的两座天桥联系了三栋建筑,使其成为一体。地面层也有一段风雨廊联系。建筑的外立面看的出还是投入了些成本,外包了装饰柱和框架立面,应该是典型的90年代风格,虽然建筑的建成的年代是千禧年后。
 
 
 


 
改造前现场情况
 
 
一谈改造就要说流程。基于之前的项目经验,第一次项目沟通会议上,没谈什么项目方案,主要介绍了改造项目流程上的各种艰辛。感觉再说严重点,项目要被自己搞黄。由于近两年上海的改造审批制度也做了相应的升级,流程更加规范,给甲方的空间更少,想有更大的设计突破,不光是要花费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上的投入更加突出。
 
 
 
基于《上海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许可证办事指南(试行)》文件的指导,项目无法回避地成为“特殊类装修工程”,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另外,坚决避免规划审批上的重新报审问题。在外立面问题上,坚持走原先的窗墙体系道路,减少“光评”、“安评”流程在时间上的投入。
 
 
 
反思:选择窗墙体系另一个原因也是造价问题。但后期造价控制阶段,构造上的简化处理,也直接导致了立面效果的折扣,这也算是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遗憾。
   
 
为了减少评审时间,项目外立面改造的方式确定为“窗体系”。而在这之前,项目的外立面幕墙方案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也推出了好几轮方案。
 


 


 
早期的幕墙体系立面方案
 
 
但当业主问我们,从设计角度看,幕墙体系和窗墙体系,你们会怎么选?也没多想,“窗体系更有挑战性”的回答脱口而出。虽没酿成大祸,但也确实挑战了团队的设计能力。
 
 
 

窗体系方案设计图
 
 
窗,还是那个窗,墙,我们用铝板包裹,组合成为体系化的立面风格。
 

 
立面模块
 

 
 
这种模块化处理,还巧妙地化解了三栋建筑“骨骼”上的巨大差距。有一段倔强的弧线,是原设计在庭院内部的“精巧布置”,但是这个时代化的语汇实在有点难以去除,经过多轮对比和讨论后,才有了目前看似“普通”的处理方案。
 
 
 

 


   
反思:铝板施工有两点遗憾,一个是铝板平整度的问题,涉及到龙骨间距和铝板工艺问题;另一个是连廊高度,在后期深化设计时,没有坚持原设计的思路,导致比例不够理想。
   


   
原建筑由于建设年代原因,只配建了约30辆停车。对于2万平米规模的办公建筑来说,200,是会蹦出来的数字。面对中间的庭院,我们不忍心下手,还是在周边找机会吧。沿用地边界,建筑边界,我们前前后后找了六、七处位置,最终还是要占中间的庭院。200辆是奢望,最终目标锁定在150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机非垂直停车、机械式车位都用上了,才勉强合格。
   
 
 

   
反思:后来和承租的网络游戏公司开需求会,得知 IT类企业员工年轻人为主,地铁还是主要交通工具,停车需求并不是很大,这才解释了我在漕河泾开会停车时遇到的困惑。
   
   
停车问题解决的代价是景观庭院的大幅压缩。留给景观的空间已经很少了,在排布了两轮方案后,始终觉得不满意。在确定了面向道路的开放式入口后,我们将原有的道路做了旋转,在增加的景观纵深后,也组合了链接三栋建筑间的连廊,也基本上实现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步行道路的轴线上用矮台作为对景,即屏蔽了停车区的视觉干扰,也界定了步行区的范围。景观改造也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完成空间品质的提升。
   


   

 
首次设想转动景观轴线
 

 
深化完善轴线景观
 

 
最终版景观建筑一体化模型
 
 



   
反思:由于网络游戏公司的保密性要求,对外的开放式入口被封闭了,这导致我们在施工阶段也调整了方案,景观最终没能按照预期的效果图呈现,水洗石换成的石材贴面,质感也下降了不少。
   


   

由于是改造项目,建设时期产生的误差都会在这个阶段放大。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现实总是让人惊喜。

 
建筑间距:最大误差有近2米,垂直停车位变成了45度停车。
 
一部电梯:现踏勘发现多了一部电梯,属于后期加建。
 
屋面水箱:水箱没有出在图纸里表达,调整立面处理方式。
 
市政管线:没有明确的图纸依据,现场边挖边调整。
 
施工遗漏:现场施工少开了窗,原因是拆旧太麻烦,后面由于工期原因也没有整改。
 

面对不断发现的意外,只有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设计周期被无限拉长,直至项目建设完成交付。
 
 
 


回顾18个月的设计建造过程,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更加复杂。设计工作不仅限于图纸工作,更多的是业主的全程顾问。在筹备阶段,讨论报审流程和审批难点,商讨各阶段的难点和重点;在设计阶段,在复杂在现场条件和制约因素中,找到关键点,逐个击破,完成体系上的更新;在施工阶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改造施工个不确定性;在运维阶段,对租赁方的要求做局部的调整,在二次装修设计和施工中给于技术上的支持。

 
 

   
反思: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类项目中的设计团队像是业主方大系统下的外部模块。在需要的时候,外部模块成为主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协作运转,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务。面对改造类的复杂项目,若没有一致的目标和坚定的立场,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改造前街景

 
改造后街景
 
 
项目名称:   上海徐汇钦江路改造项目
 
项目地址:   上海徐汇钦江路99号
 
项目规模:    23586平方米
 
建设单位:   上海星联实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为至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熊 伟
 
合作单位:   戴文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正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涛餮幕墙技术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逸苓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版权:   为至工作室、章鱼见筑
 
 

 

 

 
设计图纸
 
   
   
END    
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