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东馆犹如太湖石悬浮在绿林之上,连通的室内空间打造开放的文化地标

上海图书馆东馆犹如太湖石悬浮在绿林之上,连通的室内空间打造开放的文化地标

上海图书馆东馆犹如太湖石悬浮在绿林之上,连通的室内空间打造开放的文化地标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

由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以下简称为“SHL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以太湖石为灵感,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建图书馆之一,展现了创意、协作和公共艺术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太湖石“皱、漏、瘦、透”的形态是中国古代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体现。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都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
“设计这座对上海市民充满重要意义的文化地标,我们的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SHL 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 说。
建筑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15张大理石纹路的照片,通过数码打印玻璃技术被“装订”在图书馆“封面”。光线穿过这些打印而成的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了内部空间。

在这个11.5万平方米开放、灵活和互联的空间里,涵盖了图书借阅、展览、教室、报告厅、零售、办公、停车场等多种功能。图书馆80%的建筑空间致力于推动和开展市民活动,每年将为400多万访客举办200余场讲座和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
宏伟的中庭空间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营造出开阔而温暖的氛围,不同楼层不同位置的中庭空间层叠交错、盘旋而上,七个楼层从视觉上被连接在了一起。首层大厅就像一个社区集市,有书店和咖啡厅,还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

从外部看,图书馆似乎“漂浮”在两个功能体块之上:其中一个包含了五座报告厅、展览和活动空间,另一个则为少儿阅览区,有内庭院和户外游乐空间。体块顶部是户外景观阅览区,挑檐能够保护读者免受雨淋。读者在学习知识之余,还可以欣赏到上海标志性的陆家嘴天际线和市区内最大绿地——世纪公园的全景。

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包括徐冰、谷文达、申凡、郑重宾、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鱼、刘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马兴文以及杨振中,为馆内创作了多件场域定制的永久艺术作品。这些艺术项目以“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变的文字载体”为脉络,由国际艺术公司与艺术制造商UAP(Urban Art Projects)策划并实现。
SHL建筑事务所此前设计了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图书馆建筑,包括丹麦皇家图书馆和丹麦奥胡斯Dokk1图书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SHL建筑事务所目前正在中国开展多个文化项目,包括位于上海西岸的两个表演艺术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心大剧院。

项目信息:


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

基地面积:3,9500 平方米

设计总监:Chris Hardie

设计团队:陆蓉、林婧、Simon Persson 、Bartek Winnicki、冯晔、刘思聪、邓思颖、董良、何晓舒、孟醒、赵琦、吴曌、胡岚清、刘雪薇、朱方舟、Morten Schmidt、Lukasz Piotr Truchalski、Trushit Vyas 、Steven YN Chen 、Morten Nielsen 、Sebastiano Cattiodoro 、Steven Morten、Tade Godbersen 、陈超、毛蓓宏、贾娴静、盛佳、陈思

摄影师:©RAWVISION Studio,©田方方,©鲁哈哈

合作建筑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ASPECT Studios

结构顾问: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SBP)

机电顾问:Buro Happold

可持续设计顾问:transsolar

标识设计顾问:2 x 4

灯光顾问:LEOX

立面顾问:和甲幕墙设计DHD,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幕墙所,DS-plan

施工方: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Schmidt Hammer Lassen 公布了全球最高木结构住宅楼的设计方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